看展 大众记忆的艺术再现 是一场集体的反思和发现

 

也许会有更多的直面历史的艺术,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化龙桥是重庆一个叫做化龙桥老工业区,如今已经开发成为高大上的楼盘。今年连州国际摄影节上的有一个叫做《你好 化龙桥》的展览,内容从化龙桥工业区的四个典型国企的历史照片,到新区的落成。年中曾在重庆展出,相关报道和解读也铺天盖地。此次连州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和摄影师王远凌作为联合策展人将这个展览移师连州,将观看的高度再提一层。

我仅作为一个观看者,介绍展览本身。

这个展览利用老照片、旧底片、实物和影像,打破照片原本的叙事,分别重组并做了形式感的再现。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第一个展厅里有大的工业区场景,大型合影,以及,“生产”,“办公室”两个篇章。





上图放大这张,女工后面有白色“背景布”



上图的右边相框里是实物装置



第二个展厅里是:“会议”、“产品”、“红花”。







上面这一组也是“产品”,模特在展示产品。



这组红花后面的灯箱里是一百张模范红花肖像照的叠加组合。

第三个展厅里是:“体育”,“军训”,“子弟校”,“娱乐生活”,化龙桥的位置、新化龙桥影像,奖状、老影集等实物陈列柜,视频播放的是:新老化龙桥人的背采和老厂房的延时摄影。











新化龙桥和老相册等物品的展柜



新老化龙桥人对化龙桥感悟的访谈和延时摄影。视频。



化龙桥在渝中区的位置地图。

介绍完毕,终于可以说重点了!

化龙桥这个展览我看得很仔细。从上午开幕酒会做准备就入场参观,一直逗留到中午人群散去。开幕酒会的东西太好吃,啊不对,还是切身体会的缘故吧。

我是化工企业的子弟出身。照片里的很多事物,也是我的个人记忆。虽然他们在重庆,我在河南。

对于老照片的再利用,艺术家再现的形式和表达相当重要。

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北京银矿》,艺术家用垃圾堆里捡回的原本只属于家庭相册的底片,精心挑选并重组了北京八、九十年代的大众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摄影家张晓有一组《关于故乡》的照片,利用家族的老相册,把个人记忆作为那个年代的村镇街头流行过的商业摄影史(大众记忆)公之于众。



张晓摄影

去年荷赛肖像类组照一等奖的《曝光》,也是利用老照片的形式,虚拟再现了一个切尔诺贝利核爆炸致盲的女孩儿的“不在场的生活”。这组作品所用的老照片,仅仅为爆炸现场的遗留物,原始内容被作者进行了重新创作。



举了这些的栗子,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家用老照片重构出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寻找某个时间段的大众记忆。而老照片所承载的,分量最重的就是“时间”。

大工业时代的企业历史和文化,说长不长,五十年代至今。那个年代走出来人们,都曾住在画地为牢的小区域里,信息单一而统一,供给和配套充分而充足,思想相对单纯。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是一辈子的,生活不会在别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群落生境”。有些大型国企甚至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自己供给水电气,医院、学校……足不出户,就可以简简单单一辈子。



军工企业早年的军训项目之打靶

改革开放、下岗潮、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两千年之后,时间迅速推动了时代大转盘,很多七八十年代的记忆,纷纷“过时”——在当时引以为傲的“指点江山”的拍照姿态,或者习以为常的裤子提到肚子上的服饰习惯,都变成了今天的段子。

那么,你还会时常翻看家中上世纪的旧相册么?

苏珊·桑塔格曾在论摄影中写道:通过照片来观看,真正指望的是一种渴望占有世界的关系,它滋养了审美意识,助长了情感的独立。

艺术家在化龙桥这个展览上对老照片的再现,遵循了以上观看和审美意识的互生性,通过各种形式的重组,将当时的审美,加以时代的贯通,增强情感的延续。同时也客观再现了大工业时代千人一面、万众一心的那段历史。



在我看来,这个表面上“老照片”的再现展,有四层含义:

1,重庆人或者工业一代的大众记忆;

2,重庆四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历史的集体记忆;

3,政府角度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战略意义的展示;

4,从艺术家的角度,用图像语言(世界语言)对中国大工业时代的生产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性再现。

当这个展览来到连州,你的观看还要停留在一二三层的“记忆”里止步不前么?



再坐下来继续这篇文章时,已经到了连州摄影节的第三天凌晨。刚刚参加了连州摄影节的特别节目:“福柯放映会”。视频的形式将福柯访谈和各种研究福柯理论的学者访谈穿插起来,梳理福柯的思想脉络,及其产生的哲学影响。

福柯有个“权利空间的规训”的理论,大概说的是,权利在争夺空间话语权的概念上,建构自己的“历史和真理”。某些我们惯常遵循的历史,往往是权利意识的导向,并且因为空间的局域性和信息不畅,造成了人对“话语权”发布的信息的坚定不移。



展览红花部分的现场动画视频

如果理解以上福柯的思想,再回头去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小区域,以及曾经习以为常的“劳动模范”、“五好家庭”、“先进代表”、学习雷锋好榜样……不难发现,那无一不是被话语权制造出的道德标杆。



那天在”化龙桥“的红花榜前站了很久,看着一百多张大红花榜的面孔叠加出的“先进的标准面孔”。今天,信息时代的各种理念冲击下,打破甚至颠覆了他们曾经的信仰。当“标准”黯淡乃至消失时,还能剩下什么?

如果你不曾体会过信息闭塞时代的“无忧无虑”,必然不会理解信息爆炸的今天所发生的各种“阶级冲突”或者“人民内部矛盾”。

只有在历史中积极寻找以及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才能在各种主动和被动的“观看”面前,以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


理想国有一个视频版的展览直播(可重放),从第17分45秒到第45分钟,是主持人严明和策展人之一王远凌一起导览整个《你好 化龙桥》。严重推荐完整观看。

在《化龙桥》的展览上聊到最后,严明对王远凌说:你带了一个好头。

是的,这个展览开了一个好头。

也许会有更多的直面历史的艺术,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关注 羽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