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2016年12月6日,市委组建、市社科联主办、由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承办的三峡大讲堂第800讲在沙坪坝区教师进...



2016年12月6日,市委组建、市社科联主办、由重庆华夏国学研究院承办的三峡大讲堂第800讲在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隆重开讲。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陈忻老师,就“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为主题,给全区100多多余为培训教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培训讲座中,陈忻教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己的风格和观点,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一条逻辑清晰的理论线分享给了诸位老师们。

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

陈忻教授指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及其中要求人们向内心去寻找先天存在的道德,把遵守道德看做自发的而非强制的,与当今所强调的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的提法是何等相似。



二、教育学生四条铁律“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无论做事还是学问,首先应当“立志”,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内心要永远专注于此;“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了远大的志向却没有亲手下地锄的实干,到头来也无济于事,只有谦逊、勤奋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许多人犯错不愿改,在于内心接受到的教化太少,只要坚持教育他,哪怕从前做过强盗贼寇,也能除掉旧有习气,依然不妨碍成为一个君子;改过有一种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是借助外力,所以君子理应规劝别人向善,也应对别人提出的批评感到感激而非恼怒,这就是“责善”。陈忻教授认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此四项教育理念不仅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发展,此八字真言让教师们体会到了教育学生成才必先教育其成人的道理。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皆有之,但“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人之资质不同,圣人与常人不同,圣人之间亦不同,”所以强调施教需量力而行;他还提出教育学生知识“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建议教师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逐步提高和加深,不宜贪多图快。陈教授分析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已不局限于“盈科而进”,而是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想联系,让学生做到一边学一边思考,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这带给了培训老师们新的教育思想。

四、儿童教育论

陈忻教授用了两则王阳明的教育故事,向大家分享了其教育思想中最精彩的儿童教育论。首先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认为对待儿童过于“督责罚”,增加了孩子们对于学校、老师的反感,导致只顾玩耍不思学习,此观念给参培老师们提醒道,教育学生过程中应以道德礼仪教导,而非一味严罚;其次是阐释了顺应性情,激发兴趣的儿童教育原则,主张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使儿童的学习就如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长;其三是明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即以歌诗、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为本,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参培老师们在其“诱之诗歌”、“导以习礼”、“讽以读书”的教学方式中获得了极大的灵感。

在培训活动的尾声,学员们与陈忻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回龙坝中学陈立老师更是依据其亲身教学体验,描述了农村教育教学中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可取之处,并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依据王阳明理念实行的“早晨不批评”活动,其发言得到了参培老师们的一致肯定。最后,大家由衷的感谢了陈教授对于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分享、讲解,三个小时的培训让老师们丝毫不感到疲惫,反而在今天的收获中愈发期待下一次的培训。


    关注 教师发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