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游|在金阁寺听洁尘讲《金阁寺》

 

由juliana策划的红叶季京都行12月6日启程,一行8人(我们都觉得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樱园定制游标准规模)。...



由juliana策划的红叶季京都行12月6日启程,一行8人(我们都觉得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樱园定制游标准规模)。12月7日,首站金阁寺。本次旅行的文学导赏,作家洁尘在金阁寺里讲解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洁尘对着金阁寺拍了张照,感慨道:“无与伦比的金阁”。我正巧跟在她身后,听到了她这句自言自语。

我们是清早9点开门进入金阁寺的最早一批游客,镜湖湖边已然挤满参观的人群,大多是穿校服的日本中学生。

金阁还是老样子。背靠青山,前临湖水。金光闪闪的建筑在水上和水下相互映照。
上午9:44,我们在金阁寺的茶寮停下,坐在阳光照耀的林间茶席上,听洁尘讲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

这是我对此次红叶季京都行最为期待的内容。洁尘之前告诉我,为了这次分享,她又重温了一遍小说。

我对洁尘的能讲早有体会。这次她在金阁寺侃侃而谈,一讲足足45分钟。从个人审美和人生观出发,讲到个人对爱情、情感、情绪和人生的见解。她讲得坦诚通透,团友们听得动容,感叹解决了好多困惑。再次证明了书房型作家的名不虚传。
除了喉咙发炎不能发声的何丹,我们每个人念了一小段《金阁寺》的原文。不知道其她人怎样,我在朗读的时候,生出了一种以后每每想到金阁寺就会有的类似起鸡皮疙瘩的感觉:神圣、激动、紧张等等交织的复杂情感。







为了保证原汁原味,以下为洁尘分享的现场记录原文,个别内容有删减。未经洁尘本人审核,若有错误,责任在我。
我是20几年前第一次看《金阁寺》。对它一直情有独钟,因为它奠定了我的审美和人生观,并且绵延至今,成为我写作的美学基础。

在建筑美学上达到极致的金阁寺,本身是一个折衷的建筑。上下三层, 既是住宅又是佛堂,映在京都山水间。金阁寺的建筑理念是,走到极端的美一定会崩塌,这和中国的中庸很一致。我理解的中庸的核心是合适。是应该100分的时候100分,应该10分的时候10分。中国现在很多东西是“不够”,而不是中庸。我们正处在文化和文脉一点点接起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仓促。
这本小说让人感受到三岛由纪夫炫烂的行文方式,千锤百炼的文字当中,很多美学理念隐在里面。这种美学理念,其实是东方美学的意境。

所谓道,是把插花喝茶等日常审美发展到一种境界。小道可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幽微一旦进入,依然可以呈现出大道。因为这些道,日本整体社会具有一种精致感和清洁度。






《金阁寺》从20多岁开始奠定我写作的审美立场,但没料到它会成为我的人生观。美在彼,我在此,三岛由纪夫在小说里提出的这个美学观念,其实可以解决欲望问题。人被欲望之网困住,因而不自由。所以常有人说生活在彼处,但某种程度这全是谎言。所以我反对鸡汤。

大量人辞职去大理,设定是离开此生此处,有远方等待。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三岛由纪夫和他的《金阁寺》,从而明白人不可能抵达你想要的东西。欲望之一念即灭一念又生,懂了,则会安于此生。距离无法消除,这是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这个理念可以解决人生的困惑。你应该去要去够,在争取的过程中,你要有心理准备:到手时光芒就转移了。明白这个,会让你勇敢从容,不再胆怯。因为你知道,在抓住的瞬间光芒必将消失,所以抓或不抓都可以。这也是“去执”。



明白了“美在彼我在此”,内心会有力量,这个力量来于你明白自己不能依附所有东西。这就是我由金阁寺为起点慢慢得到的人生感悟。

我喜欢这句话:我们所走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可以释怀所有不甘、羞愧和尴尬。你知道冥冥之中被安排,可能有宿命感,但并不消极,因为个人仍然需要主观努力。

我经常遇到读者问,看上去我一切挺圆(事业顺利家庭美满),为什么还能写作。我回答说:我天生就是不安的人。雷达敏感。对日常小事不容易不安,但对终极的东西不安。生之不安死之不安,这样的人注定要通过写作安置内心恐惧的灵魂。
从根本上琢磨问题可以给自己注入力量,正视生之孤独,明白彻底沟通是奢望,衰老和死亡,孤独地面向死亡,都不可避免。我们努力做的是让这个过程稍微安祥从容有力量一点。

我历来认为爱情这个词是可疑的。爱情的问题要从根上解决:遇到、享受、放掉。终究是镜花水月。如果你爱上一个人,为他魂牵梦萦,你要明白,你赋予他的光环都是你给他的。这段时间有人谈量子力学,世界是主观的。你爱上他,他只是触发,但所有多巴胺荷尔蒙是你内心产生的。

我喜欢情感这个词。我们对一些人产生情感,如果可以,可能延续很长。情感随时间而深厚。所以如果我说“我对一个人怀有情感”,这是很高级的一个说法。因为跟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我的关系是浅的。
我以前写过“我从不相信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不讲道理。不要太信任你的情绪,滞后处理比较好。我无论在任何情绪下,首先是工作。情绪像云,一下就过去了。

三岛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作家。一方面美在彼我在此,一方面是飞蛾扑火的类型。他小时候瘦弱内向结巴,青年尚武,当演员,挑战对自己极困难的东西。后来自杀,原因很多,有因为对武士道衰弱而生出的绝望,也有怕衰老。读三岛会激发人内心偏激的元素,或者耽美。美言美食会把人拽进去,但是无底洞。中国的生活美学正在全民化推广,我个人是有微辞的。

《金阁寺》这本书里有一个少年,是美的象征,后来不小心撞在玻璃上死了。这说明一件事:纯粹的东西是短命的。而中国这种“差不多得了”的文化,可以绵延几千年。
“樱园”是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成员
文艺连萌|覆盖万千生活实践者


    关注 樱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