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心赋》---136

 

冥心合道。意解难明。了达而尚非于智。参详而岂在于情。

此一心法门。是诸佛秘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冥心合道。意解难明。了达而尚非于智。参详而岂在于情。

    此一心法门。是诸佛秘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唯应亲省。莫能知之。故祖师传法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这个一心法门是诸佛的秘密藏,不可以凭借世间的智慧知道,也不可以凭借世间的见识了知,只能亲自证得,其他的人无法知道。我们不妨问一下,假如说你的今天的感悟是什么,乃至不二,很多同修都答得出来,这些东西你提前知道了,这是你自己受用的,其他人不知道。你的心跟佛的心没什么不同,但佛悟了,百分之百的明了,你迷了,通过修行,现在只是明了一点,你就享用这一点。所以祖师传法偈说:认得心性时,可说,这个说是不可思议的说,不是世间人的思维能衡量的。非常的清楚明白,但是又无所得,得的时候不说知。

所以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二难问题:你不是有神足通吗?你过来看一下。你不是有天耳吗?你听一下。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回答,因为任何回答都是错误的。你说你没有天耳?他说你没有天耳,那你跟我一样。如果你说有天耳、神足,他就说佛说有即是无,你还认为你有,你还执着这个。所以佛经是要看佛在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对什么人说的。既然五眼六神通,三明六通是佛提出来认可的,你修到了,佛是认可的、赞叹的,但是佛又不提倡天天把这些挂在嘴边上,执着神通,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因为你是无所得才证到这些的,从究竟义上说,这些都是毕竟空的,无所得的,如果你老是说我有什么,我证到了什么,这就是说“知”了,就是落于尘俗,有所得了。所以现在很多事难就难在这里,最开始可能就是你显示神通智慧才把他引入到佛门中来的,才开始起修智慧的,但最后他可能就用这点来打击你。佛对维摩诘说:你不显示一点神通怎么叫这些人服膺,如在今世恐怕为众生视为魔事。不显吧,瞧不起你,显吧,说你是邪魔外道。

如般若无知论云。直言以真谛之所征。求般若之智。即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为真谛之缘。唯是中道第一义空无相之理。所知之缘。既是无相。能知之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

如《般若无知论》说:直言以真谛之所征,意思是说真谛的特点、特征不在表面的相上,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是那个真谛义,要从真谛的层次来求索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有知,是以无知而知的,不是说般若无知,般若要是没有知那才奇怪,般若是宇宙间最大的智慧,但它以无知为智慧,简单说就是知道“这个”不是“这个”,当然到了一定层次“这个”还是“这个”。真如法性的缘只是中道第一义空、无相的理。无相的理,中道第一义空才是真谛的内涵。既然所知这个缘是无相的、空的,那能知的世间智慧,又怎么能有真谛之知呢,显然不能。

惑人皆缘色生识者。当对色时。率尔眼识同时意识刹那起时见色。此色即是第八识中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

迷惑的人都是因为色尘而生识,人遇到色尘时,立马生起眼识,意识也马上随之升起,就有了所谓的见色的判断,这个色就是第八识中的相分,是依他而有的境界之色。相分是心法的四分之一,相就是相状、形相,即外境反映到心识上的影像,即自心体上变现出为见分所缘的境相。在唯识学上,相分摄尽一切所谓客观的现象。心识是能缘虑之法,心识生起时,识体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缘虑的作用,相分是所缘虑的境相。唯识宗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所以相分就是第八识的色法种子,就是色所变现的境相。

此色当现时。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为缘。引生第二念寻求心。此寻求心。即是第六意识。故云缘色生识。是名见色者。

此色出现时,没有一切相,由此色境为缘,引出来第二念寻求心,这个寻求心就是第六意识,所以说缘色生识,叫见色。色的存在,开始遇到,并没有一切相,借由色境为缘,引生出人的第二念的寻求心,就是第六意识。,所以说因为色生出了识,这就是所谓的见色。花鸟本无意,感悟而生情,约等于见色。

由有寻求心生故。即此寻求心。缘本色境不着。便即变影而缘。即变出一切森罗万像之相。遂于此影像相上。起其现量之心。不了本空。执为实有。取色分剂。计从外来。

这一段时描述心相产生的过程,大意是因为有寻求心生起的缘故,因这个寻求心,缘本色境而不着,跟外色境不是一回事,不能心物混一,但能把它们变为印象,就如影子,眼前所见,在心中结合。无穷大劫的观物的特点习性,山河大地便成为森罗万象之相。还是看在眼里储在心中,又在这么一个影像之上,生起了现量之心,因为不了达本来空寂,执着这些为实有,于是对色有种种大小高低等等分别,认为它们这是从外而来的。

故云是识见色。此即惑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缘者。此明悟人。不缘色生识也。何者。由其悟之人。达其诸法本体皆空。犹如幻梦。无有真实。但从自识所变。毕竟无前境界可得。

所以说是缘色生识,因识见色,但它是惑境的相,惑智所知。真智慧从不这样,不会缘虑追寻,不会因为色而生识心,不思善不思恶,只找本来面目,这是开悟之人。为什么?开悟之人明白诸法本体都是空,一切色相如梦如幻,没有真实,只是因识而变,毕竟而言眼前一切境界都不可得。最有意思的是同样一个人看同样一个太阳,昨日认为它好大好迟好近,今日却觉得好小好早好远,这个心本来也是空,外境也是空,而凡情不解。

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即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为真如。

所以《起信论》说:一切法只依妄念而有差别,没有妄念一切法就平等了。如果离开心念,就没有一切境界之相,这个心念是凡夫的心念。所以一切法从本以来,是离开言说相、离开名字相、离开心缘相的,心念就是心缘,我心怎么想,想到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这些都是相,但其性理是毕竟平等的、没有变异的、不可破坏的,这个心叫真如。像我们经常提到的不二的特点,不管是左边右边还是中间的理,都是一心,一个理。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当知万法。唯是自心现量见。妄计为有。若能心无妄念。了法本空。即无一切境界之相。何有于色可缘。既无有色可缘。即不缘色生识。故即无取相。

一切言说都是假名,无有真实,只是随妄念而起,因为诸法不可得。应当知道一个什么样的心量就有一个什么样的法,你虚妄的计度就会认为有,如果心中无虚妄的念头,了达法性本空,那就没有相的疑惑的境界,有什么色是可以攀缘的呢?既然没有色可以攀缘,就没有缘这个色而生的识,所以也就无相可取。

无色可缘。故即无有相。既无有相之惑境。即是无相之真境。既无取相之惑智。即是无知之真智。此乃真境无相。真智无知。为斯义故。以缘求智。智即非知也。

既然无色可缘,就无相可取,没有相这个迷惑的境界,就是无相的真境界,没有取相的迷惑的智慧,就是无知而知的真智慧。这个是真境无相,真智无知的智慧。由此可知,由缘而求到的智慧并不是真知。

  化人舞而幻士歌。谁当断送。木马奔而泥牛斗。孰定输赢。

  有学人问新丰价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答曰。见两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木马泥牛。此非心识思量之境界。

    化人跳舞,幻人唱歌,是谁在让它们这样?木马泥牛相斗,又是谁定输赢?

有一个学道之人问新丰价和尚:“你得到什么道理,住在这山中?”古代有些人得到解脱就不到人间,找个山住着。回答说:“我看到两头泥牛打架,跑到了海里去了,至今没有消息。”这个是真的假的?相上是假的,性上是真的。木马泥牛,告诉对方一切相空,而这些理不是心识思量的境界。


    关注 正中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