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如何可能?

 

教育制度的两个面孔~...





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如何可能?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在任何时代都是。古时靠着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长辈的训诫,而现代社会靠的是教师的专业培养。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来让集体行动成为可能,教育是达成共识的一项低成本手段。如法律基本知识,现代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冲突是靠法律程序来处理的,学习法律,遇事走法律流程,按规矩办事,能够让社会更和谐,让社会公平更深入人心。

然而,教育一旦脱离生活,沦为黑板上的神秘符号之时,教育就变了味道,会沦为了一个标杆自身能力,向上晋升的工具。如科举教育,本应是培养学子行政能力,能够在为人父母官时,能公正断案,能够解决地方冲突与危机,能够处理上级下派的任务等。可后来,越来越偏离本意,成为了练书法,写诗词等“邪道”,中举之人对官场知识一窍不通。

其实,这或许也不算大问题。只要你智力没问题,中举之后,把那些考试知识抛之脑后,重新学习又未尝不可。就像现在一些企业招大学生当实习生一样,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来获得心仪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信号理论”:你读书考文凭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像孔雀开屏一样在显示你的能力。你读的越深,得的文凭越多,越高级,说明你的能力越强。学校可能并不能提供你什么,只是给你盖个章告诉世人,他的能力不一般(这种想法是被社会学实证研究推翻的,学校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培养了一些能力)。

问题出现在这种炫耀式教育的腐败。当教育成为社会权力获取的最快速,最直观的渠道之时,一大群人就会被吸引到其中。终有一天,发现教育筛选人才不再可靠。教育成为一块鸡肋,受过教育的人一方面没有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即日常的决断,日常的劳作等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也并不能给他们提供晋升的途径,职位饱满,上升渠道被封死。于是,花费时光与金钱去受教育,混文凭,而文凭却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文凭贬值。但用人方依旧在凭文凭来判断人的才能,这是必须的初级筛选。于是,文凭从敲门砖沦为了垫脚石,无意义的教育继续存在。

社会走到这一步,教育事业就开始有拐点。曾经,长辈的生活经验被教师的课本知识取代;而如今,课本知识给不了受教育者想要的,同时长辈的生活经验教育的缺失,塑造了教育的裂痕。当教育给不了人以荣誉与地位,也不应该给人以生活,以谋生立命的生活之本。教育制度得改革来适应变化。

人类学家玛丽亚特,米德在根据她的田野观察而写就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详细讲述了萨摩亚人的儿童青少年教育。那是在前现代社会中的,身体力行的生活经验式教育。具体的一些细节如下:

1.是一个以荣誉为主体的静态社会,社会地位的上升路径明确而可体验。不当的言行会受到群体一致性的指责。

2.男女的教育方式不同。男女的分工,工作内容有差异。享有不同的荣誉类型,男生勇敢,女生勤劳。

3.青少年有许多的不同群体,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从而成就自己。生活并不单一。青少年们有足够的选择项以及有足够的自由去做选择。

4.人的地位明确,一切围绕着地位在转。人总是能够快速地通过人际关系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5.跳舞作为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可以用来社交,也可以作为考核。通过跳舞的表现来判断人的品性。

6.儿童作为生活的参与者,不被禁止看某些血腥,不雅的场景。有防范,但不是绝对禁止。

参照米德这本书的内容,我认为若是要重拾起长辈们的教育权力,塑造一个以生活经验为教育主要内容的社会,并非易事。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或许我们只能通过知识经济,技能学习来补补现代教育的先天不足。而如何把基本素质教育与生活接轨,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帛书简牍

微信:dao_fans
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帛书简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