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大夫谈健康】冬至养生要决

 

小编絮语今天是冬至日,自此之后,一阳始生。对于古人来说,冬至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养生方面又有什么讲究与注意事...





小编絮语


今天是冬至日,自此之后,一阳始生。对于古人来说,冬至是个很重要的节气。在养生方面又有什么讲究与注意事项呢?茂名市中医院的熊霸主任将为我们娓娓道来。





冬至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开始,是我国农历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故说“冬至一阳生”,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时节,患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1


在日常起居方面敬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温骤降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补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合理调节饮食

冬至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多饮豆浆,多吃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荸荠、藕、白菜等。

寒冷的冬天,除了饮食的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在这个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能吃出一份健康美丽。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如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都是比较适宜的水果。



冬至是进补的好时节,不少人关心冬至养生吃什么这个问题,冬至养生少不了六大传统食物,如饺子、汤圆、羊肉等,逐一和大家作解析

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中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铁、磷等营养成分,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羊肉经过炖制以后,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煮过肉的汤是滋补身体的佳品。如果在炖的时候再加上合适的中药或营养上能起到互补作用的食品,滋补作用会更大。不过羊肉虽好,但也不能吃太多。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羊肉不宜食用。

孙思邈所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作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的患者很好的养生汤,笔者稍作修改:羊肉1斤,当归20克,生姜5小片,红枣10个,可酌加适量黄酒和桂圆肉,以此比例烹制,如服用后感觉温燥感,可酌加少量绿豆同煮以清热滋阴。
汤圆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的皮就是糯米粉制成,糯米粉白色,可养肺,适合“白色养肺”的五色进补。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汤圆虽好,但别贪吃。这是因为糯米虽然可以开胃调虚,但做成汤圆,质地细腻了,不宜被肠胃消化。吃汤圆时应细嚼慢咽,一次进食量不宜过多,不宜餐餐连续进食,且不要食用过烫的汤圆,以防口舌烫伤。
馄饨
冬至吃馄饨,夏至吃面条,这是民间根据时令形成的一种饮食习惯。相传,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大美女西施。还有一说,汉朝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馄饨的馅料一般以虾仁、猪肉、蔬菜、姜等构成。蔬菜种类可以是香菇、白菜、芹菜等,不妨能按照自己的口味随意进行选择。馄饨的汤料不妨能加鸡汤、紫菜汤也可以,也能是西红柿汤。早餐吃馄饨营养丰富,而且开胃。假如感觉只吃馄饨太单调,不妨按照自己的口味搭配一点小菜,营养均衡、能量充足。
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现在市场上各种速冻饺子应有尽有,但少了自己动手包饺子带来的氛围。建议和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安全营养,并且其乐融融。许多人调饺子馅时,觉得只放肉香味不够,还要加好多油。口味要讲究,健康更要注意,所以应该点到为止。
赤豆粥
粥为我国传统饮食方法之一,我国民间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五吃“八宝粥”的习俗。在天寒地冻的严冬,一碗暖彻全身的热粥,既可祛寒,又给营养,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药食物,还有疗疾之效,可谓好处多多。老话讲“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说,冬至这一天,如果一家人团聚着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够避免这一年的瘟疫。通常来说,大米与赤小豆煮粥的比例为3:1。取赤豆100克,粳米300克,加红糖少许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养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肿、减肥美容功效,适用于心烦不安、脾虚水肿、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萝卜
民间有言:“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恙。”又说:“冬季萝卜赛过小人参。”所以冬至吃萝卜最滋补,在冬至夜,正适合炖上一锅热乎乎的萝卜排骨汤,补充营养,滋补身体,又能增强抗寒能力。萝卜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A、维生素C、尼克酸,以及无素钙、磷、铁等。萝卜内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对人体消化功能大有裨益。萝卜的这种功能使它赢得了“小人参”的美称。白萝卜虽然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但因其性凉,脾胃虚寒者、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不宜大量食用。白萝卜除了不能和自己的兄弟“胡萝卜”一起吃外,也忌和橘子一起吃,因为二者可生成硫氰酸,会阻止甲状腺摄取碘,容易诱发甲状腺肿大。

2


保持良好心情



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培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地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冬至也代表新生的开始,愿我们在度过最漫长的寒夜之后,一日一日迎来愈发灿烂光明的朝阳。

3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冬季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但是不要小看这些运动 ,对于振奋精神十分有益。可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不宜过度运动,使大汗出,导致阳气丢失,不利于闭藏,还容易感受风邪,尤其是女性,以及阳虚、血瘀体质者要特别小心。运动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等日出见阳光后才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晨练过早容易使人体受寒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关注“三九貼敷”

三九贴敷即“三九穴位贴敷”,是在农历“一九”、“二九”和“三九”的第一天,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起到促进气血运行、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三九贴敷重点治疗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体虚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以及风湿科疾病,如关节痛、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等。

如果夏天贴过三伏贴,现在千万别忘去贴三九贴。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已在茂名市中医院公众号发表,属作者原创)



作者简介



熊霸 医学硕士 

茂名市中医院医务科副科长、肿瘤一科副主任、治未病科副主任,茂名市医学会副秘书长。

全国健康素养促进优秀巡讲专家,广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广东省健康科普优秀科普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 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治未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养生协会特邀顾问。

自幼随父学医,先后师承梅国强、童孝惠、田玉美、刘伟胜等著名老中医,并拜师于沅陵齐氏祖传中医九代传人齐子夫先生门下学习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读研期间随导师徐凯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弟子、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首席讲师)系统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

擅长: 

1中医养生宣教及健康科普(至今作健康讲座100余场,听众万余人次;发表健康科普文章40余篇);

2中医药对慢性病、常见病、疑难杂症及亚健康的调治;

3各类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提高生活品质、延长带瘤生存期,防治肿瘤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关注 小熊大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茂名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