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软员工到师大教授,是什么让他如此成功?

 

谨以兴趣做学问,不忘初心勇前行。x0a郑元杰是一位教授,x0a更是一位执着于科研的探索者。...

他,是兴趣毅力兼容的医学斗士
他,是对话尖端科技的微软员工
他,是不断探索求真的大学教授
谨以兴趣做学问,不忘初心勇前行
他是师者,更是引领者
小编今天带你认识他——郑元杰




郑元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生命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后任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担任资深研究员,同时任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视觉研究中心,担任图像分析技术首席专家;曾担任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的官方科学期刊《Medical Physics》(SCI,IF:2.939)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Hindawi官方科学期刊 《Computational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客座主编;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及美国眼视光医学会(AAO)会员。2014年回国进入山东师范大学工作,2015年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
 Interest and Perseverance
兴趣与毅力兼容
1994年,郑元杰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硕士在读期间,郑元杰无意中在导师的引领下接触到图像医学,进入到这个领域后,他越来越好奇:人的大脑信息90%以上是从眼睛来的,那么人看到这个世界后是怎么理解的呢?如果能由计算机来实现人的这一功能,一定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科研的价值。为此,郑元杰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深入研究。

科研的道路上,总有些历程让人刻骨铭心。郑元杰坦言,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困难,这就要求自己面对这些未知作出努力。在做科研之前,首先要去阅读别人的文献,了解别人发展到什么程度,但由于文献语言的个人性较强,理解起来就需要时间;下一步就是自我创新,但创意不会你需要时它就出现。有的时候,郑元杰会产生很多灵感,兴奋之余,把这些想法实现则需要更多努力。整个科研过程从头至尾,再到后续的实验、和他人进行比较等许多步骤,他丝毫不敢松懈。

了解程度不深,思路不完整,数据不够精确......为了解决科研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他加班加点上网收集信息,前前后后查阅大家文献,努力地去认识和熟悉更多行业里顶尖的人,同他们交流,获取建议。“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毅力和坚持。”正是因为郑元杰始终秉持这一理念,才能在图像医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上有所建树。

2006年作为博士生毕业后,他又前往美国继续进行图像医学领域的研究。从上海交大到美国,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项目,每一个都足以使他产生浓厚的兴趣;精益求精的性格也使得他愿意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在美国期间,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他面临着重重困难,在他看来,人需要交流,需要理解外面这个世界,语言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文化,如何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圈子中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不仅如此,科研方法在国内外也有很大差别,在进入到国外的体系中时就必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而这规则只能靠自己去观察和自学。怀着想要把研究完成好的想法,抱着实现自我价值的压力,郑元杰不断地去学习,去适应。

“融入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后会呈现出的样子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但很肯定的是,一定会有所提高有所收获。”郑元杰老师如是说。



Microsoft internship
微软实习 潜心修炼


2004年,郑元杰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巨大转折。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的他有了去微软实习的机会。那时微软正处在巅峰时期,各大高校的科研还未发展起来,微软的实力明显优于其他机构,当代人评价说微软相当于中国当年的黄埔军校,确不为过。现在在计算机领域以及高校科研界年轻有为的人,相当一部分是微软培养出来的。参加选拔的人全部都是知名大学的优秀学子,郑元杰一直希冀着进入微软,却也深知其中不易。为此,他提交了反复修改数十次的论文,为通过纯英文的电话面试数月来苦练口语,终于通过层层筛选,以特有的潜力和坚持不懈的韧劲儿被导师斯蒂芬
林发掘,成为微软一员。

郑元杰认为,微软使他学到了受用一生的东西。在那个独特的环境里,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和研究方式。当时,来到微软的访问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世界知名大学,包括耶鲁大学,CMU(卡特尼梅龙,知名计算机学校)等。郑元杰记得,他当时的导师斯蒂芬
林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另一位导师则是在计算机视觉以及计算机通信学领域里极具影响力的美国研究员;同时微软还有像南京大学的周志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坤教授等出色的人才,郑元杰在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做科研,如何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意,如何写文章,如何作报告等等。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从2004年到2006年,郑元杰在两年的时间里同众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得到了计算机领域顶尖人物的指点和帮助,与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切磋,在科研上,在生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Pragmatic and Explore 
务实之心 钻研探索


2014年,郑元杰受邀回国,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工作。

从科研人员到教师的转变,没有扑灭他对研究的热情。在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期间,作为博士生导师的郑元杰组建了实验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据悉,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是视觉计算与转化信息学,即研究“人通过眼睛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他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产生方法、模型和算法,利用计算机算法解决一部分实际问题。

当前,郑元杰的实验室正在进行人体健康、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他提到,医生通过观察CT,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患有疾病,而他们现在的目标是让计算机也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成功,将会为医疗事业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便利。因为人有情绪波动,医生不同时段的心情不一样,判定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而计算机则相对较为准确、科学;人无法做到日日夜夜24小时连续不停的工作,对计算机来说却完全不是问题;雇佣一个医生进行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购买一台计算机所需则相对较少。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郑元杰和实验室成员进行着反复且持续的研究,他希望这个计算机算法能够落地,产生实际价值,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人类健康、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长足发展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郑元杰也总结出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对他来说,在科研中最重要的是要与外界进行交流,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所研究的领域发展到什么程度,那么个人所提出来的这些新思路,即便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资源,但最后可能因为不是新的、不是最先进的,它的价值就不会那么明显,应有的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所以郑元杰从未间断过与他人的交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他总是去交流、去探讨,以此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路,从而对研究有所助益。

不管是从2006年到2014年这长达八年间的孜孜研究,还是回国后的始终坚守,郑元杰在每一个层次的研究上都没有忘记自己为实际服务的初衷,在每一个领域内,都坚定不移地探索着,前行着。




 The teacher ,the guide 
是师者 更是引领者


与郑元杰一同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在他看来,山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优点,肯吃苦又聪明。因为自己也是从学生时期一路走来的,郑元杰很能理解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求知欲以及想要获得个人发展的想法,也知道当自己需要发展,但没有人进行帮助和指点时其实非常痛苦,因为这就意味着需要自己去摸索但可能没有成效,所以郑元杰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告诉他们,倾尽所能去帮助他们。

从刚刚进入研究室到现在,郑元杰把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都看在眼里,他感慨道:“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忙碌到10点之后才肯回宿舍休息,看到他们的进步,我就觉得很欣慰,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郑元杰常跟学生们谈起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热爱,也时常告诫他们,在求学和治学中一定要端正态度,寻找方法。

他认为要做到这几点:一是要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一件事,正是因为有价值才应该去做,所以和更多优秀的人进行交流就是要让他们帮你判断这件事情是否有价值;二是要有恒心、有毅力、能吃苦,因为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半途而废会使得想要做的事无法完成,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也将化为乌有;三是要重视团队,自己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很难做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展现团队合作的力量,去讨论,去交流,去争辩,求同存异,通过协作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四也是最重要的,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能做一个好的人,事情就更加难以做好。






郑元杰是一位教授
更是一位执着于科研的探索者
这一路上他参加学术研讨
组织发展报告,摸索前行
生活已经与学术、与计算机串联到了一起
他的经历辉煌夺目,引人赞叹
他的生活却始终简单、自然
再多的荣誉与称号没有改变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山东师大党委宣传部大学生通讯社

资料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网

采访:郭莹

编辑:郭志宏 朱雪荣

审编:田学超 吴新雅 周桥颖


    关注 山东师范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