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如重建文化自信

 

告诉孩子们,清明寒食要拜祭祖先,端阳日里要读懂屈原,八月十五要阖家团聚,农历新春要辞旧年、迎新岁。带着孩子们,在雪花飞舞的元宵佳节,舞起狮龙舞,挂起红灯笼,品味“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中国韵味,岂不是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拒绝”?...



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写了一个善良的印度少年——皮辛•墨利多•帕帖尔。

在遭遇海难,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海洋上漂流之前,这个印度孩子先后皈依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相信大梵天、耶稣基督和真主都能带给他灵魂的启迪。

他对不同宗教所拥有的相同的虔诚,收获了父亲和兄长的耻笑。但母亲告诉他:“你正在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个印度孩子的纯真,和如今在床头挂上一只袜子,期待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从烟囱中悄悄潜入静谧的夜晚,送来神秘礼物的中国孩童,何其相似。

孩子们也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宗教信仰,他们心中所信,无非是那位能够带来惊喜的圣诞老人。

仅此而已。

而多年来圣诞节的热闹非凡,也无非是商家的刻意渲染,以及孩子期盼圣诞礼物的童真挟裹了童真未泯的家长而已。但今年的圣诞节,一份出自“油田二高”的宣言,也可称为“讨圣诞檄文”,却已然有刻意宣扬仇恨、渲染暴力的嫌疑。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的核心要义,是要强大自身文化,过好传统节日,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阵地,重新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而教育的初心,亦在于以史为鉴,让孩子们明辨是非,健全心智,让少年强成为中国强的最好基因。

单就宗教信仰而言,无论耶稣、真主还是释迦牟尼、无量天尊,都没有宣扬仇恨和杀戮的任何教义。我们的教育者,不应该有这样的误读,更不应该将这样的误读以及口号式的拒绝,传递给受教育的孩子们。

因为拒绝之效,远逊于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果非要选择“拒绝”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洋节日”,那就先从过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始。

告诉孩子们,清明寒食要拜祭祖先,端阳日里要读懂屈原,八月十五要阖家团聚,农历新春要辞旧年、迎新岁。带着孩子们,在雪花飞舞的元宵佳节,舞起狮龙舞,挂起红灯笼,品味“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中国韵味,岂不是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拒绝”?

但世界已然是地球村。文化、宗教之间更为包容的和谐交流,似乎才是根本。

又想起柯艾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一个场景。

在沙漠里,男孩圣地亚哥阅读着英国人的书,而英国人则学着按照圣地亚哥的方式,去观察驼队和商队。

两个人最终不欢而散。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

他(英国人)拿过自己的书,放进挂在骆驼背上的箱子里。

“你还是去看商队吧。”英国人道:“商队没有教给我任何东西。”

男孩重新观察着静静的沙漠和牲口扬起的飞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在心中反复对自己说,他的方式不属于我,我的方式也不属于他。但是我们俩都在追寻各自的天命,为此我尊重他。

学习方式如此不同,生活方式更是多元而又多姿多彩。

既然都在追寻各自的天命,都在推崇自己的文化,何妨彼此尊重呢?当然,如果我们的中国风能够愈加强劲,“圣诞老人”又岂是什么可怕的洪水猛兽。


    关注 辛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