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角楼的历史

 

北京内城为一个不甚规则的矩形(西北角向南略有凹进),但四隅方位是规整明确的,由城墙四围所形成的四角,即东北角...





北京内城为一个不甚规则的矩形(西北角向南略有凹进),但四隅方位是规整明确的,由城墙四围所形成的四角,即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和上篇文章中提到的东南角。据明《英宗实录》载:“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也就是说,明正统四年(1439年)整修京城城池完工时,除增建各门箭楼、闸楼,改建石桥外,在城四隅也同时增建了角楼。

历史上的角楼大多是城郭、邨寨等大型院落围墙四隅设置,主要是作为标志性建筑,也起到警戒和瞭望的作用。北京地区遗留下来的,较早的角楼记载和传说是辽南京城子城的“燕角楼”,辽南京子城的西、南面与大城重叠,而东、北面独立一隅的东北角建有“燕角楼”。其遗址的大概位置就是现在广安门内大街和南、北线阁的交叉十字路口附近,而“线阁”也即“燕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音转文字替代。北京城角楼不仅是标志性、装饰性建筑,同时又是防御性极强的城角箭楼。

内城四隅角楼规制相同,就像两个城门箭楼折角而立,但每面都比城门箭楼还显宽大。角楼结构规制同城门箭楼,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的堡垒式建筑,绿琉璃列脊和鸱吻走兽。戗脊走兽为5个,最外端有仙人引路。由於是相当两个箭楼成曲尺状对立,其结合部屋面出十字脊,此端的山花板也成90°对立。造型优美别致,集装饰性和实用性於一身,可以说是五百年前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虽不如紫禁城角楼的繁富和雍容华美,但是凸显了大城的壮丽和威严。这从现存唯一的内城东南角楼来审度,虽四周现代建筑林立,但仍不失庄严和大气。可想而知,在五百年前那是何等的雄伟,也就难怪喜仁龙在1921年称其为“巨堡”了。

内城角楼建筑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高度与城墙同高达12米,底边长约40米(比城墙厚多了,形容人脸皮厚说:“比城墙拐弯还厚”,就是从这来的),楼高17米,楼连台通高29米。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而建,楼体外侧的两正面和两侧面,均辟有箭窗,上檐下为1排,重檐下为三排,正外面每排14孔,两面共112孔,侧外面每排4孔,两面共32孔,总计144孔。背面後抱厦每面辟有一个两扇的过木方门,每面上沿开有三开间通联大窗,抱厦侧面无箭窗。檐下斗拱、枋柱施彩绘,箭窗过木、博风板、檐下望板漆朱红,山花板描金。角楼由灰城砖灰瓦基本色调,点缀绿琉璃瓦脊、红窗过木、彩绘斗拱、描金等色调构成,与大城搭配无比协调,赏心悦目。

北京内城四角楼内是京城较为空旷的地方,建筑物较少,接近角楼的位置基本上都是空地。城墙角以内,属于“偏远地区”,两面城墙围堵,又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一般人是不愿住这一区域的。北京内城只有西南角被称为“金隅”,其馀三个城角,除居住有少量穷人外,就是庙宇、兵工厂、教场或坟地了。

东北角楼内在康熙年间(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後,五十九名俄国战俘(称为“阿尔巴津人”)被安排住在北京,编入镶黄旗,驻守东直门内。其中有一位东正教司祭为在北京的俄国人主持东正教的宗教活动,於是康熙皇帝将东直门内迤北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尼古拉教堂供俄国人使用,这就是北京的俄国北馆。从1713年开始,俄罗斯东正教会向北京派出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到1949年後,俄罗斯东正教会团体全部撤离中国,北馆及其附属地盘移交苏联成为苏联驻华大使馆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大使馆。在北馆附近城根有俄国人坟地,北京原来还有一块俄国人坟地就是现在安定门外的青年湖公园前身。

西北角楼离西直门很近,西北角楼内明代有“安艮厂”,就是以生产兵器为主的作坊。後来火药局迁来安艮厂,当地人称为“炮局”。此外,这里还有明代的皇家御马监和草料场,今天的东教场胡同以西,就是明代的兵营和教场。到了清代,这一片归正黄旗管辖,基本上还是练兵场和生产兵器火药的地方。现在还有一条胡同叫桦皮厂胡同,满人的祖先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一带的游猎民族,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桦树皮做各种日用品。清内务府在这里设桦皮厂,用於储存辽东运来的桦树皮,生产马鞍、刀鞘,还有弓套、箭壶及士兵帽子的衬裏等。明清两代,这裏儒释道齐全,最大的算是“崇玄观”。

明代帝王尊崇武当派,崇祯初年,派宦官曹化淳仿武当山崇玄观而建,故又称“曹老公观”,清代改名“崇元观”。崇元观在清代最有名的是这裏的庙会,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开庙半个月。清代这里还有“黑塔寺”、“玉佛寺”、“松树庵”等寺庙。民国时期,这一带居民开始增多,原来的作坊、寺庙变成了胡同,于是这里出现了几条“新开胡同”、“新开路”,但城根把角一带,仍然是政府的粮库。崇元观於1912年改造成“陆军大学”,成为民国北洋政府的最高军事学府。

西南角楼内也有一处太平湖,但范围远小於已被填做地铁车辆段的北垣外太平湖。由太平湖向东历史上曾有一段河流,现在这裏与这条曾经的古河流重叠的是一条叫做“涭水河”的胡同,东西向笔直的。这裏应该就是辽金都城北垣之所在,“涭水河”当为辽金故都北护城河的一段,闹市口就是辽南京城拱辰门(金中都城崇智门)的位置。这裏是大明北京城围入辽金故都“南城”的唯一一隅。因此,内城西南角被称为“金隅”,很可能与此有关。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史料印证。

东南角楼因为留存至今,广为熟知。东南角楼内就是原北京内城很有名的泡子河,名河但似湖,是内城东南角的一片水面,景色也很旖旎,衬映着古树、城墙和高大的角楼,是城裏一块难得的游览、休憩之地。1950年代末,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在这一片区域大兴土木,填了泡子河,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新“北京站”,这是当时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进京的铁路由原来经东南角楼南到前门东的旧“北京站”,改为了经东南角楼北破内城而入到这裏的新“北京站”。也就是因为这个“北京站”,老北京城东南一隅的城墙和角楼才得以留存下来。

假如您1980年代以前乘火车来过北京,您一定还有这样的印象,火车绕过龙潭湖,拐向西,前方高大的东南角箭楼已映入眼帘,这时车厢内的喇叭响起了《北京颂歌》的音乐,播音员热情地说道:“亲爱的旅客同志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我们这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就要到了……”。

内城角楼现存东南角楼,其它三个角楼已荡然无存。东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受损,正脊塌陷,因失修於1920年被拆除,城台於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被俄军炮火轰塌,後残垣被拆除,仅留城台,一直没有修復,到1960年代修地铁时,西北角楼城台与城墙一并被拆除。西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受损,顶瓦已全部脱落,至1930年因无力维修而被拆除,西南角楼城台於1960年代修地铁时,与城墙一并被拆除。东南角楼在庚子事变中同样遭八国联军炮轰,楼顶和大范围箭窗受损。後於1910年前後做了简单修復。民国後,於1935年做了彻底修復。1949年以後,因未列入拆除,屡经修缮得以保存,1982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十五年(1750)《京城全图》内城东南角楼图
1860,东便门外大通桥,通惠河北京城终点.内城东南角楼,外城北城墙及内外城结合部碉楼尚完好。


1890s,内城东南角楼西南面及南护城河。


1924,内城东南角楼外的蟠桃宫庙会。原注释:Temple fair crowd. [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the end-





    关注 大得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