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整合研究

 

小编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

小编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颁布,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济南市南上山街小学启动了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的探索。

学校认为课程构建要契合于学校文化与传统,十几年的探索,南上山街小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完善的学校文化体系,校本课程育人特色凸显,八年的“单元整合”教学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都为学校构建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聆听南上山街小学副校长于泉的经验分享。





一、价值取向: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

  核心素养的整合性以及学校“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办学理念的整合性,要求学校必须以“整合的思维”全面把握育人目标。于是,学校将课程的育人取向定位为:“民族底色,现代素养”具体细化为六大要素:

乐学善思  明理立身  乡土情怀

科学思维  尊重规则  国际包容

为什么这样界定:一方面脱胎于学校 “培养承接民族传统的现代中国人” 的办学理念,将承接民族传统、争做时代新人层层落实,以“乐学善思  明理立身  乡土情怀” 来细化民族底色的培养目标;“科学思维  尊重规则  国际包容”则对应“现代素养”培养目标。民族底色和现代素养为两翼架构的目标体系,纵横相交,立体推进,竖向看,又包含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乐学善思、科学思维”体现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落实文化素养目标注重科学性的原则;“明理立身、尊重规则”紧跟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落实个人修养目标注重时代性的原则;社会素养注重民族性原则,“乡土情怀、国际包容”植根于传统的文化历史土壤,着眼于民族在国际上的伟大复兴,这样就落实了核心素养研究的三大基本原则。



二、课程体系:整合教育理念下的模块架构



依照整体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态性的原则,打通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该校建立了四大模块内容体系,将课程设置为:侧重于学科知识整合的学养课程,侧重于学科门类整合的习养课程,侧重于学习方式整合的修养课程和侧重于多元实践整合的滋养课程。

“学养课程”:顾名思义,课程要关注学业素养。学养课程立足传授知识,开启智力,培养能力;重在“启”: 包含语数英基础性学科,(语文启思、数学启智、英语启蒙)教学实施以常规课35分钟为主,主要采用学中练的课程模式,侧重进行的是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

“习养课程”:关注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习养课程立足合作参与,动手实践,习得能力,关注的是“养”,也就是自主养成、自我发展。所以把音乐、美术整合为艺术养趣课程,把体育与健康教育教育整合为体健养魄课程,把阅读写作整合为读写养心课程,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为探究养真课程。教学实施以主题探究50分钟为主,主要采用练中学的课程模式,侧重进行的是学科门类的整合研究。

“修养课程”:指向品德修养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主要立足生活体验,主题感悟,修得品行,所以目标定在“立”上,把道德法治、品生品社统整为品德立人课程、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环境教育统整为传统立根课程;将音体美主题活动之外的专业技能指导课统整为技能立身课程,课程实施为专业短课20分钟,主要是学中悟的课程模式,进行的是学习方式的整合研究。

“滋养课程”:滋养,即提供丰富的养分之意,滋养课程主要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课程主要立足活动体验、社会参与、丰富个性,重在“育”,工艺育巧课程即学习民间工艺制作、节庆育情课程即体验节庆文化,民风育本课程即了解民风民俗。课程实施以实践体验活动70分钟为主,主要集中在周四、周五的下午。进行的是多元实践的整合研究。

课程如何落地,不仅体现我们的教育情怀,更体现着我们的教育智慧。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抓准“整合点”,以保证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地。
三、课程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创新



学养课程的实施:对学科内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内容,还原知识整体面貌。整合方式是:一调顺序,让体系更系统;二调重点,让内容更集中;三调例子,让训练更有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在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垂直贯通。 

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确立作为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提出该学科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目标来安排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把每节课的课程内容放到整个课程链条上设计,教研组备课基于一个章节或单元,弄清楚整个课程内容中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去进行整体设计。即把每节课都嵌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更系统的、更科学合理的学习课程。

比如:语文的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一课一教的常规模式,纵向梳理出小学语文1-6年级的知识体系,理清内容体系逻旋关系,合理安排体现各学段梯度和渐进过程,横向则形成了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比较阅读,引领探究;拓展训练,回顾提升的三步学习流程。

面上的整合则分为:将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作家、同一时代背景、及同一题材的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写作技巧,再进行写作运用,最终实现语言积累与情感表达的整合。

整合“语文知识与审美情趣” ,使整合趋向立体化。比如:围绕《田园风光》这一主题进行整合,语文课上学习与田园风光相关的文章,在音乐课上唱田园风光的歌曲,美术课上用画笔画所见的田野,科学课上学生们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一米阳光社团进行蔬菜种植,班主任还联系家委会带领学生走进了田间地头,体验拔草收菜等农活。

习养课程的实施:因为课程以“跨界”思维为路径,探索相关学科课程资源和元素的整合,进行跨学科主题课程活动。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等策略实现学科间内容的目标对接、联系点对接、拓展点对接,注重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科之上的综合素养。艺术养趣课程首先梳理出能够进行学科整合的相关主题,然后将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建立联系,优化整合,补充完善。五年级整合主题其中有项为民乐与意境,在明确“通过通过欣赏民族乐曲,引导学生用富有墨色变化的中国画技法,表现有意境的画面”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将音乐《渔舟唱晚》和美术《鸟语花香》进行整合学习,教学效果也远远超过单个学科或者两个学科的平行教学效果。真正印证了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声音是看得见的色彩。





修养课程实施:围绕主题,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原则,精选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重视探究、体验、感悟,创造课堂中的精神文化。一节20分钟的课,既研究学习方式如何进行有效整合,更关注如何体现学科的育人修养功能。

金色的秋天这节课,围绕着四季主题内容开展,通过触摸、欣赏、品尝、绘画、游戏等多渠道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从不同视角走进秋天,感受季节特点,体验季节变化,品味季节魅力,整合实现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课堂空间的无限拓宽,使品德课程回归生活,满足学生生活经验的需要。

滋养课程的实施:建立走班选课制度,学生持PASS卡自主选择,采用网上申报课程,自主选择课程,课程成为学生适性成长发展的有效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类课程虽着力点不同,但绝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综合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整体呈现核心素养的整合效应。

为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制定了以下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设立课程发展中心或项目管理中心,进行了课题驱动研究。

2、制度保障:设立1+1课程开发制度,即鼓励老师们个人开发一项课程,并参加一项团队课程的实施。

3、评价机制:关注教师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设立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评选 。

4、资源保障:建立网络平台、开发资源库,充分利用家校、社会资源。

适合学生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为每个孩子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焕发光彩!


    关注 济南市中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