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舜耕小学:以生态价值为目标的课程整合之路

 

【小编说】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从绿色学校到环境教育,从教育生态到生态化教育,舜耕人已经潜心耕耘了十...



【小编说】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从绿色学校到环境教育,从教育生态到生态化教育,舜耕人已经潜心耕耘了十年。近年来,舜耕小学持续关注学生培养目标,坚持以生态课程理论为指导,一以贯之地以“融合”为基本理念和策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价值为目标追求的课程整合之路。12月16日的市中区教育教学年会上,舜耕小学校长胡爱红就学校生态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为大家做了交流分享。







一、培养目标解析:生态化课程体系的方向标
习总书记曾说过,“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他还说,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我们理解,这里的“不忘初心”,可以说是“不忘本”、“不忘记历史”,更可以理解为“不忘记目标”——目标,亦即“初心”,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标。
舜耕小学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建设是有明确目标的,那就是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这一目标是怎样确定的呢?我们的考虑是,“不忘初心”,努力在原有体系内,融会贯通核心素养的新要求,脚踏实地“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后,我们与自己的培养目标体系进行了对照,发现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所要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我们的“五德十能”基本可以实现初步的对接。我们的“以舜文化为底蕴”以及“具有国际视野”,更是在内涵上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有兼容的可能。因此,我们对原有的目标进行了重组升级,形成了以“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以“五德”、“十能”为抓手,以“自尊自律、乐观自信、好学善学、敢于探究、善于沟通、乐于创新”为特征的课程培养目标,以此培养“以舜文化为底蕴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学生”。











二、三维课程结构:生态化课程体系的稳定支架
近年来,围绕这一目标,在生态价值追求过程中,我们不断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努力提高舜耕小学课程体系的生态化程度:





目前,我们从学科内、跨学科和超学科三个维度切入,形成了生态化课程的基本结构:



学科内整合是课程的基础层,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跨学科整合是课程的拓展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超学科整合是课程的开放层,是实现学生成长体验的必然选择。
基于这三个维度,我们建设了基础性、拓展性和开放性三大类课程,逐步形成了我校生态化课程体系:



基础性课程,是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以语、数、英为主体的学科核心课程。

拓展性课程,是以提升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多学科为主体的主题性课程。
开放性课程,是以学生成长体验为目标,以活动为主体的多元课程群。
三种课程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共生发展,突出整体性和共生性。凸显了生态化课程的价值追求,使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得到具体化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随之真正落地。

三、课程开发与实施:实现课程整合的三种生态
1.学科内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的和谐生态
●学科内整合就是一门国家课程的整合,让国家课程的学习不再碎片化,学科知识的深井更加系统。大家看,这是我们学科内整合实施流程图。确立目标是课程整合的第一要素,所以第一步,我们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课程目标。第二步,基于整合后的目标,确定整合内容。

比如说二年级数学学科整合的案例《角的认识》:这是整合前的目标,比较侧重知识与技能。这是整合后的目标,我们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设定目标,基于目标确定课程内容的方向。接下来,我们重新审视教材,发现二年级和四年级都有角的认识这一单元,根据学生的学情,可以将四年级这一单元的内容整合到二年级一起学习。首先纵向整合教材,将二年级的5项内容和4年级的3项内容整合为新的3项内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还通过旋转角、拼组角、感受角等几个环节的设计,来横向拓展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同时,通过寻找身边的角这一环节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人或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生活中要学会互相欣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育人目标的渗透。这样,我们通过纵向、横向、渗透三个维度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紧凑、更丰富、更合理,更系统,凸显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
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按照这样的流程与方法,进行学科内的整合,逐步使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2.跨学科整合----追求学科视角和系统思维的和谐生态
●跨学科整合,顾名思义,就是跨越学科界限,多门学科深度融合。我们基于育人目标,围绕“人文底蕴与艺术素养”、“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综合应用与问题解决”三个领域,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素养主题课程。同样也是先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提炼我们的课程主题。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跨学科的重点就是确定好主题。主题确定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那么主题从何而来呢?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信手拈来。而是仅仅围绕我们的课程目标有备而来。我们认为主题的确定有两个维度,一是基于学科知识,二是基于生活实践。
基于学科知识确定主题:
如五年级组四位教师刚刚上的《探秘玻璃世界》这一主题课程。各科的老师们坐在一起研究教材,发现五年级上册语文有《新型玻璃》,科学有《玻璃与塑料》,美术有《太空新居》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交叉点,以此确立了这个主题。
五年级组主题课程——《探秘玻璃世界》
学科交融点:
语文: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学会“说明”的表达方法
科学:通过实验,体验、感知玻璃的特点
综合实践: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玻璃的制作工艺
美术:通过欣赏创作,感受玻璃艺术与创新应用
目前,我校在办公室的安排上,打破原有学科教研组的界限,将各学科教师均衡地分配到各个年级(这也是我们扁平化管理),方便老师们教研。让各科教师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学科交融点,确定主题。这个主题,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交叉点、连接点和整合点。
基于生活实践确定主题:如上学期,我们学校要进行升旗台的改造,老师们就以此为主题确定了课程内容。这是六年级的课程设计:
六年级主题课程:建造学校升旗台的成本是多少?
学科间的交融点:
数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计算
综合实践:人工、材料成本的调查与计算
美术:绘制升旗台的示例图
语文:写一篇研究日记
生活是课程的来源,我们尝试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主题,融合各个学科元素,生成基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探究主题课程,触发学生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学习。
围绕这两个维度,我们各个年级都确定了自己的主题课程,每月一主题进行实施。(课件出现年级主题课程照片)除年级主题课程之外,我们还将《品生品社》和《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地方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润德”主题课程。
从实施效果来看,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超学科整合----达成学生学习历程和生活经验的和谐生态
超学科,就是超越学科、超越年级、超越空间,超越校内外资源、超越教育主体。我们依据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建立了以学生成长体验为主的开放性课程群。有“舜文化课程”、“舜彩选修课程”、“舜娃走泉城课程”、“舜耕节日课程”、“舜友家长课程”。让课内经验和课外实践完美融合,让校内外教育资源有机统一。
















通过超学科整合形成的开放性课程群有三个特点:一是开放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与创新;二是开放学习空间,处处是课程,时时是学习;三是开放课程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儿童的个性需要,更加凸显了课程的生态价值追求。

四、我们的思考:

  1.如何调动各方力量,形成课程的有效保障?
一是要彰显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一方面让课程的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要沉下心来和老师们一起开发、研究,在遇到问题和瓶颈时邀请专家助力解决。这就要求校长既要做指挥员,又能是战斗员。
二是要继续探讨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一流教师做课程,二流教师搞活动,三流教师忙不停。”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实施能力的提高会使课程整合之路愈发宽广。
三是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舜友联合会的作用,团结更多的家长,挖掘更丰富的家长资源,为舜耕生态化课程体系建设增砖添瓦。
四是通过课程整合已经培养出一批小有名气的“小专家”,正在成长的学生也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我们也将深入挖掘、培养学生在课程开发建设中的作用。







  2.如何使用评价与信息化平台,助力课程的深度发展?
课程体系已经升级到3.0版本,我们的评价到了“几点零”?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否与现在的课程相适应,相协调?
一本书,一支笔的学习方式是否还能满足现代课程学习的需要?
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游戏、闯关、分类、操作的“1+1”评价改革;借助“学乐云”教学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学习方式。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和优化课程整合的评价机制,全面建设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助力课程的深度发展。









胡爱红校长最后说:课程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课程整合永远在路上!这是一条值得我们不断追求的路,这是一条让师生充满成长幸福的路,这是一条实现教育梦想的路!


    关注 济南市中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