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真的着急和生气了吗?

 

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其中有这样的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躲藏了一天的孩子在黄昏时分,突然...



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其中有这样的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躲藏了一天的孩子在黄昏时分,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对孩子说的话。

对于这句话,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说的:“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表现出妈妈惊喜的神情。”   对此我的评价是,不靠谱。孩子的妈妈其实压根儿就没有着急过,也没有生气过。  不信请看文中的相关文字: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由此可见,虽然孩子不见了,可是作为孩子的妈妈,她照样沐浴,让湿发披在两肩;照样穿过林荫,去院子里做祷告;中午还要看会儿书;而黄昏时,还会拿着灯到牛棚里去看看牛。

除了开始的那句“孩子,你在哪里呀?”,仿佛表现得有点焦急外,作为孩子的母亲,她的日常生活节奏丝毫没有因孩子一整天不见了而受到丝毫的影响,非但如此,我们能感觉到的是她的优雅、悠闲和从容。  按常理来说,孩子变成了金色花,不见了,而且是自早到晚——“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变成了你的孩子”,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不着急是不可思议的事。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当发现孩子不见了后,会急得到处找,直到看到孩子才放心。君不见有孩子被人贩子拐走后,孩子的母亲竟至于因此急疯了吗?

那文中的母亲的表现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泰戈尔的写作是不是存在着漏洞?  怎么可能呢?而且这恰恰体现了泰戈尔的高妙之处。

妈妈之所以不着急,唯一的解释是因为调皮的儿子经常和她玩儿这样的游戏。并且可以想见的是,当孩子每一次和她玩这样的游戏时,妈妈都故意不戳穿他的小把戏,而且还逼真地装出很着急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哪里呀?”还假装生气:“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让孩子从妈妈的着急和生气中,一遍又一遍温习那种“在妈妈的心中,我很重要”的好感觉。如此,每一次的游戏,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充分的新鲜感,让孩子充分体味到游戏的快乐,并且一直乐此不疲。

在这里,孩子的顽皮与母亲的慈爱相映成趣,这是母子间怎样的一种默契啊!  试想一下,如果母亲对孩子说:“别和我玩这种低级游戏了,我早就知道你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了!”或是:“别淘气了,快下来,你的影子在我的书页上晃来晃去,烦死了!”这该是多么的煞风景,孩子又该感到是多么的索然无味啊!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有情,有趣,有料

如果您喜欢这里的文字,请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关注:秋风秋语

也可以扫描或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

欢迎转发分享,欢迎关注


    关注 秋风秋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