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来的城市,北京城的河

 

安和桥下的水敌不过这两条河的水:温榆河、通惠河。...

“北京城是漂来的城”
意思是北京人吃的、穿的、用的大多通过漕运而来,是北京人的命脉。



《朝阳区温榆河、通惠河影像巡展》在北京亮马桥官舍·会空间开幕,展出数百幅于本世纪初拍摄这两条河流的照片,希望能由此追寻河流沿线地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安和桥下的水敌不过这两条河的水:温榆河、通惠河



主办方准备了200个小玻璃瓶,里面分别装着来自温榆河、通惠河的河水,观众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

在展览现场,人们可以听到播放的潺潺水声,正是这两条河流动的声音。



明清两代都曾利用温榆河转运粮饷,而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通惠河更是重要的漕道。



温榆河上流传着妈妈树、二郎爷坡的故事,通惠河上更有“二闸的狮子会凫水”的美谈,和乾隆皇帝特书的《神木谣》碑,及京城“五镇”之“神木”的掌故。这些河流既是漕运文化历史的见证,也在数百年间积淀了无数民间故事和传说。



来来来,讲讲河的八卦
温榆河
二郎爷坡


老人们传说,温榆河早先从这里流过,因为金盏地势底,常有水患,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在这里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土坡,以防水淹。在筑这座长坡的过程中,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叫二郎的长者不幸淹死,人们为了纪念他,称这座坡为二郎爷坡。关于它的传说一直流传到了至今天:早先在这铜帮铁底的温榆河里,生长着一条金鳞金翅的大鲤鱼,每年它都经过二郎爷坡。只要它跳出水面,这里准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康。所以,这里的人们常到二郎爷坡来,供奉金色大鲤鱼。



有一年,金色大鲤鱼没有来。这里天天烈日当头,没有雨下,连长年水流充足的温榆河也快干涸见底,人们眼瞅着庄稼慢慢干枯死了,心急如焚。因为庄稼欠收,农家就要离乡背井,无法度日。那年月,人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成群结队来到二朗爷坡求神。大家带着大量的供品,举家老小来到这里求金色大鲤鱼帮忙,哭喊声震撼苍宇。金色大鲤鱼听到了,不顾千难万阻游到天河,求它的好朋友小玉龙为二郎爷坡周围的大地下场大雨。小玉龙一口应允下来,也不顾玉皇大帝和龙王们的禁令,偷出降雨令牌,到二郎爷坡上空着着实实降了一场透雨。百姓们得救了,大家欢呼雀跃,在二郎爷坡上载歌载舞。然而此时的小玉龙却遭了殃,因它的行为触怒了玉帝,故被罚压在一座阴山背后,受尽苦难。任凭众神求情,玉帝就是不理会,他说:“要想让小玉龙重返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二郎爷坡的乡亲们得知此事,又着急又气愤,可又束手无策,只好再去求助于金色大鲤鱼。金鲤听到乡亲们的祈求,便化做一个白发老婆婆对大家说:“那金黄色的玉米不就是金豆吗,让它开花还难吗?”于是,大伙纷纷拿出家中的黄色玉米,炒成了玉米花,拿到二郎爷坡,铺了一片。大家对着天上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小玉龙吧!”大金鲤也赶到了天上哀求玉帝。玉帝无奈只好让太白金星将小玉龙放了。从此,每年的二月二,乡亲们都要拿着炒好的玉米等供品,到二郎爷坡纪念小玉龙,纪念大金鲤,祈求它们保护,祈求人们美满的生活。



二郎爷坡的传说成了过去,如今,富裕了的乡亲们再也不必带着玉米花去祈求了。如今的温榆河既能排洪泄洪,也能灌溉农田,古道中鸟语花香,流水淙淙。昔日荒凉的二郎爷坡,周围也是百亩果园,千亩绿荫。
通惠河
避蚊石 
通惠河上有五闸,其中二闸最为出名,它又称庆丰闸。其实,二闸之所以有名,不仅因其水面大,水位落差高等原因,还有许多奇人、奇景供人们茶余饭后搬弄。神奇的避蚊石就是至今人们念念不忘的一个。原先二闸上是由二十几块大石板组成的。形成了一座石桥,下面是闸,上面过车辆行人。由于有时放闸,石板下水流漏急,震耳欲聋,游人行至其间,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就这样,也挡不住大家来到其间,一是通过石桥到对岸,二是专门来瞧这块避蚊石的。其实避蚊石与其它石块并无两样,只是老是湿漉漉的。据说它确实能让蚊虫望而生畏,退躲一边,决不敢从石上飞过。这一块石究竟能管多大范围,我们不得而知,只知到夏夜,人们为了躲避蚊虫叮咬,都集中到石桥上来。尽管桥下水声吼叫,寒气逼人,但毕竟免受了被叮咬的痛苦。二闸地区几辈人的夏天都是这么过去的。他们对这块美妙而神奇的石头充满感情,以至到1956年拆这座石桥时,村里村外的许多乡亲们还来这里找这块石头,可是始终无人寻得。这块“稀世珍宝”至今也不知藏于何处。



展出内容为本世纪初拍摄的约200幅朝阳区温榆河、通惠河照片,全景展现河域历史风采。

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儿好
流动的河水——朝阳区温榆河&通惠河影像巡展
展览地点: 官舍•會空间
展览时间:2016.12.12 - 20


岁月易逝,一滴不剩。下周见 : )


    关注 无价值艺研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