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宜兴共制石瓢十二壶

 

2017年第1期(总第31期)

丙申嘉平之时,沈阳文史馆数位文史学者与书画艺术家在与江苏文史馆交流期间到宜兴,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先生、著名制壶艺人钱凌英女士携手制作了石瓢十二壶,一时成为沈阳、宜兴两地合作制壶之佳话美谈。...



2017年第1期(总第31期)
沈阳是陶圣唐英的故乡,宜兴为中国紫砂之都。丙申嘉平之时,沈阳文史馆数位文史学者与书画艺术家在与江苏文史馆交流期间到宜兴,参观宜兴紫砂博物馆,考察宜兴紫砂产业,并与宜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先生、著名制壶艺人钱凌英女士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两地艺术家共同携手,制作了12把石瓢壶,一时成为沈阳、宜兴两地合作制壶之佳话美谈。

 沈阳、宜兴两地艺术家丙申年共同制作的石瓢十二壶
石瓢壶为紫砂茗器中的经典款式,最早称为“石铫”。其名出自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可见这“石铫”从苏东坡时期就已成为饮茶之器。苏东坡当年三到宜兴,“解珮投簪,求田问舍”,期间曾制作“石铫”,即后来石瓢之雏形。到了陈曼生、杨彭年时期,石瓢壶基本定形,并成为“曼生十八式”之一。石瓢壶到了顾景舟手下,臻于化境,最为成熟,顾氏曾引《红楼梦》九十一回贾宝玉的话说:“弱水三千,仅饮一瓢。”其石瓢壶的形制和美誉度无人能及,堪称壶中之绝。

      
顾景舟制石瓢壶
此次沈阳与宜兴艺术家共制的12把石瓢壶由钱凌英工作室以上好之降坡团泥制作,形制与顾景舟式相仿佛。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梯形壶身,三面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关系比例协调,并与流、把、钮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看上去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给人以轻灵稳重,简朴大方之审美意蕴。最终由沈阳艺术家于壶身题写壶铭,点染山水、花草;由王亚平先生执刀亲刻。12把石瓢壶凝聚了两地艺术之智慧创意、艺术匠心。

沈阳文史学者与书画艺术家来到王亚平工作室,进行艺术交流。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从事紫砂艺术品创作40余年,30多次荣获全国性艺术评比的金、银、铜奖,作品连续两年入选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20世纪90年代所创“新爨体”荣获全国最高奖项,并作为国家所使用的新字体。其作品将汉字书写艺术和雕刻技法融汇在陶土之中,既彰显了紫砂古朴儒雅的材质美,又使得古老的紫砂艺术具有了生动鲜活的当代语言,极具时代感与艺术美。
著名紫砂壶艺人钱凌英,为宜兴望族钱氏后人。青年时即入国营宜兴第一紫砂厂学习制壶,练就一身地道而精致的制壶手艺,当年在国营厂所制的紫砂壶,在台湾都已卖出高价。如今,她的工作室“盈缶轩”所制紫砂壶选料纯正,工艺精绝,成为韩国和台湾地区藏家的热门藏品。
专注工作的钱凌英
钱凌英在向王亚平先生请教壶上刻字艺术
  沈阳文史馆馆员、著名山水画家郑伯劲正在壶上作画
沈阳文史馆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宋慧莹在壶上题写壶铭
   沈阳文史馆馆员、著名画家杨海滨正在壶上作画
沈阳文史馆馆员初国卿正在壶上题写壶铭
沈阳文史馆研究员、著名书法家李善祥为王亚平先生题字
郑伯劲壶上点染山水,初国卿题写壶铭“若谷”。
宋慧莹题“洗耳堂”“三槐书屋”壶铭
杨海滨壶上绘兰,初国卿题写壶铭“蕙质”。
宋慧莹题壶铭“豆荚小筑”


    关注 旧王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