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谈谈209

 

课后谈谈209(2016/12/26)今天上课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下:1.米佳情欲的背后还一个什么相反的东西呢?...

课后谈谈209(2016/12/26)


今天上课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下:1.米佳情欲的背后还一个什么相反的东西呢?2.本卷中有很多悬念;3.最后的那个梦和前后有什么联系,体现了三兄弟身上什么样的共同性。

讨论进行的不是很顺畅。但是在一开始的讨论中就有个小组的同学敏锐地发现了米佳背后的纯粹。但是她是一个感觉,我请她去文中找理由。一开始的讨论并不顺畅,但是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也挺好的。我又重新梳理了一下四个兄弟的特征,再请他们结合米佳为什么不吃波兰军官的醋来讨论。在重新讨论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小组发现米佳身上的这个特性。接着的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到米佳除了肉欲之外,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爱,还比较执着。这个很好,我请他们结合波兰军官的那个情节来谈,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总会忘记前面的问题,所以我请他们再回来。有学生发现了米佳的感性和良知,他对于格鲁申卡的爱很深,没见到的时候会吃醋,一见到他就全然忘却了,在自认为杀死了人之后,很自责,想要自杀。可见花天酒地只是米佳的外表。米佳虽然被肉欲所折磨,但是他是认真的活着的,对于感情是认真的。三兄弟都活的认真,可能只有老卡是玩世不恭的。米佳曾经说过:“美是可怕的。我最害怕一个高尚的人以圣母玛利亚的理想开始,以索多玛的结局告终。”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多的同学发现,围绕米佳对格鲁申卡的爱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率真的人,一个单纯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认定了目标就不改变的人。小说中也多次提到米佳“像一个野兽,却又多么的正直(高尚)”。还有的细节提到他是一个“天真”的人。他被情欲裹挟着,他的灵魂的底色却是单纯。而阿廖沙看起来单纯,其实相对还是复杂的。三个兄弟各自代表了人性的一个方向,但又彼此交织。

这个问题,我们一步一步的推进,通过阅读的感受,小组的讨论,疑难的突破,逐渐的理解了米佳。而米佳在牢中所做的梦也是值得关注的。我请学生结合这个梦来理解三兄弟身上的共同之处。学生说的都非常好,有的说是恻隐之心,有的说是爱,有的说是对贫穷的关注,这些都很好。但是我带着学生去读了有关梦的那段描写,里面写道:“为什么娃娃这么穷?为什么荒原上一片光秃秃?为什么他们不拥抱接吻?为什么不唱欢乐的歌?为什么他们被黑暗的贫困灾祸弄得这样浑身黝黑?为什么不给娃娃东西吃?”读了这一段,再联系前面伊凡的控诉,他说,只要上帝的天国大厦建立在一个孩子的眼泪的基础上,他就要恭恭敬敬的把天国的入场券还给上帝。而阿廖沙也认同上帝的天国不该如此。小说的结局,阿廖沙也是在为一个孩子的死而哀悼。我带着学生把小说的最后又读了一下。因此我们发现,三个兄弟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三个兄弟都关心孩子的命运,关心人类的命运。而在这一卷结束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并没有接着写米家的审判,而是去写了伊留莎和其他的孩子们,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孩子”,是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钥匙,也是理解雨果的钥匙,也是理解鲁迅的钥匙。伟大的作家都关注孩子,在他们的作品中反复的描摹,强调,这里其实是可以打通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没能接得上。

米佳在梦中说,他想哭泣,想要对大家做点什么事情,让婴孩再也不哭,让婴孩的干瘦黝黑的母亲再也不哭,让世上从此再也没有人流泪,而且必须去做,不要耽搁,不管任何障碍,带着卡拉马佐夫式的不顾一切的性儿。“卡拉马佐夫式”的,可惜后面这一段当时忽略了,没有让学生读读。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表达的,三兄弟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表达了陀氏的观念。在小说的最后,米家去了西伯利亚,灵魂也在肉欲中得到了升华,这正是作家挣扎成长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剩下而唯一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去理解斯密尔加科夫了。

这是第一节课,我们总算破解了部分卡拉马佐夫家的密码。第二节课,则是讲应试的试卷。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我让学生先读了一遍,再次勾划文中重要的语句。然后我带着他们又读了一遍,把我画的关键词句给他们看,顺便梳理文章。在讲解中,我发现学生读文章还是读得不细,表述还是不到位。比如,作者有着希望,希望什么呢?学生写不清楚,而答分点往往就是这个希望的什么。我和学生说,你写了一个词,要问问自己,这后面能不能再问一个“什么”,如果能问,就是表达还不清晰。比如说悲哀,就可以问悲哀什么,要把悲哀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希望什么,也要把希望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分析完题目,还是老问题,答案都是在文本中,但是学生没有办法把答案从中转码出来。

今天中午还做了一个无聊的事情,我把我教的上一届学生高三的阅读作文历次分数,和这一届学生的历次阅读作文分数,做了一个梳理。发现复习前和复习后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悲夫!我们究竟在干什么?


    关注 鴕齋囈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米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