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____黄陂城隍庙

 

黄陂旧有城隍庙,遗址在今实验中学的东南角及近邻。城隍乃城池的守护神,城隍庙为祭祀城隍神的地方。祭...



黄陂旧有城隍庙,遗址在今实验中学的东南角及近邻。

城隍乃城池的守护神,城隍庙为祭祀城隍神的地方。祭祀城隍始于商周朝天子,南北朝普为民间信仰,至唐代民间城隍信仰大盛,宋代则将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源于古代的道教也把城隍纳入了自己的神系。

明万历,湖广监察御史冯应京《月令广义》云,“天下城隍名号不一。世传燕都城隍为文丞相……”。城隍神的形象至宋朝突破一统,开始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为城隍。在土地庙出生、曾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更是推崇有加,曾诏封都、府、州、县四级城隍分别为王、公、侯、伯四等爵位,随后还把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封为各地城隍,并将城隍从民间信仰的城池守护神升级为监察阴阳二界、掌管因果报应的神祗。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又颁布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如令各级官员赴任时得先向城隍宣誓,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等等。也正是朱元璋称帝后,各州府县纷纷大修大建城隍庙,其与州府县官署等同时形成了各地阴间和阳间两套衙门,黄陂城隍庙就是那时兴建,并与古县署同街为邻。

清康熙《黄陂县志》载:东城内城隍庙“洪武年间邑令杨启予建,神姓张讳松汉,蜀人。”旧志有文简介了黄陂城隍的来历:“明太祖鄱阳之役战舰失舵以足代之,洪武问何神助战,对曰臣乃黄陂城隍汉蜀某也。元年登极未封,二年亲自面圣,乃于二月十五日敕封监察司命显佑伯镇黄陂。”旧志言及的“明太祖鄱阳之役战舰失舵”,《明史》(本纪第一)云:“二十三年……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丁亥,遇于康郎山,太祖分军十一队以御之。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元末群雄割据,鄱阳之役即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进行的战略决战。这次决战,陈友谅骁将张定边曾率舰队直犯朱元璋的战舰,朱元璋慌忙躲避而致舰船搁浅,险些当了俘虏。

清同治《黄陂县志》载:嘉庆年间,黄陂教谕喻炳为城隍庙撰书楹联,赞颂黄陂城隍爷张松汉以灵扶真主之功德,联云:“生巴蜀而名震群雄口若悬河谁不服通今博古孟德何愚把新书见才启齿战鄱阳以灵扶真主足可代舵原非为锡伯封司西陵有福得儒将保庶称神”。从旧志及喻炳之楹联把黄陂城隍与朱元璋鄱阳脱险联系起来,可知黄陂城隍乃“大明英烈”,是明朝世俗、人格化城隍神的典型。

清同治《黄陂县志》也曰:“七月十五日县中迎城隍神,以小儿童妆演故事,各街争胜,鼓乐喧阗,民人拥挤,所费不赀。”民国后,提倡现代文明,视城隍信仰为迷信,城隍庙的信众虽仍不少,但城隍出巡等民俗活动终止,香火也大不如前。1938年10日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黄陂县城,城隍庙也消失在狂轰滥炸之中。

 本文转自:新浪博客     

     收集整理:梅齐松   黄红云


    关注 黄陂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