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小品王,他当之无愧!

 

他才是小品之王!...

春晚还被国人深爱着那会,没有等离子也没有3D,那时的荧幕很小节目很大,那时信号不好荧幕常常飘起雪花……

而今,春晚的余音根本不可能延荡至元宵,吐槽春晚似乎才是舆论正确的姿势。

槽留给段子手吐吧,头条君每年也只是陪爸妈看几眼而已。

关于春晚,有个电影中的场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立春》里,王彩玲过年回家,电视上春晚播着,父母却睡着了。



忧桑,又带着点儿不失辛酸的温暖。我爱这样的电影,它提炼、抓取了永恒的日常一幕。

春晚上,大词很多。但它以喜庆之名,屏蔽了这样的日常。

我是小人物,喜欢日常,喜欢真实,不喜欢什么大话。

今天,和大伙聊一个人。

Ta曾是春晚常客。我喜欢Ta,喜欢Ta演的小人物。

赵本山?潘长江?赵丽蓉?范伟?冯巩?宋丹丹?黄宏?

都不是。

不兜圈子了,他是陈佩斯。



他已不上春晚很多年。

1984年,他和朱时茂表演《吃面条》。
这是第一回。

1998年,他们表演《王爷与邮差》。

这是最后一回。

央视侵权卖光碟,打官司,分道扬镳,此后至今他再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

春晚是宏大意志的变体与化身,我们被娱乐着,也被代表着。陈佩斯与春晚的联姻与分手,个体意识则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配合可以获利很多,不配合会损失很多。陈佩斯看上去没做什么,而他的不配合,他的「退出」,让他脱离宏大叙事,让他成为了一个大写的人。

我服他。
尽管,遗憾的是春晚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小品。

现实里,我们常常为了生存或利益,遵守游戏规则,而置规矩于不顾。陈佩斯显然是例外,他在乎规矩,在乎版权,在乎权利,于是他变成了春晚的局外人。

在电影方面,陈佩斯的喜剧,也是中国电影至关重要却又被严重忽视的一页。

他和老爸陈强搞的「二子系列」:《父与子》(1986)、《二子开店》(1987)、《傻冒经理》(1988)、《父子老爷车》(1990)、《爷儿俩开歌厅》(1992),对于国产市民喜剧,可以说是启蒙性的开拓。
《二子开店》


头条君儿时看露天电影,就看过《父子老爷车》。
只是,后来冯小刚的贺岁片一崛起,陈佩斯在电影方面的动作也弱了一些。人们印象里的喜剧,京味喜剧,似乎全变成了冯小刚那样的。

一样讲改革开放,讲做生意,陈佩斯和冯小刚们的区别在于,陈佩斯的视角是真正的小市民,而冯小刚他们的角度是大院出来的特殊群体。

“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与陈佩斯的《好汉三条半》同时上映。陈佩斯回忆,当时《好汉三条半》的票房每日在20万元左右,但5天之后,影片被全线撤出,只能在郊区院线看到,“而《甲方乙方》却能从圣诞前一直演到春节前,因为出品方、发行方都是他们自己。”(via 腾讯娱乐)
春晚和电影,陈佩斯都“退”了。

这看上去、听上去仿佛挺悲壮,像是喜剧的忧伤。尤其是考虑到,本来他可以一直不退场。

但并不是,他放弃些声名,成全了自我。况且,他其实一直在场。

他做话剧,做喜剧,做电视。做着就好,不是焦点又何妨。



易立竞采访陈佩斯时,他说:

“这个世界应该是有规矩的世界,这样我们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如果都这么没规矩,不是不可以,我也能凑合,但是不能永远这样。”

“必须有人发声,必须有人能站出来说话。否则,在未来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人们看今天祖先是这么生存的,他们会愤怒。他愤怒不是强权,而是愤怒每一个接受强权的人,我的后代一定会为我(感到)丢脸。所以,我争取不要让后人嘲笑我。”

头条君觉得,成为陈佩斯这样的人,比成为陈佩斯那样的喜剧家,更难,难一百倍不止。因而,他更值得尊敬。

“陈佩斯和赵本山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人。陈佩斯有良心而无深情。赵本山有深情而无良心。因此,前者尖锐撕裂,后者入世却孤独。”



不要急着瞎反驳,这话很有道理。没有否定陈佩斯,也没有否定赵本山,只是分析。

中国是人情社会,春节就总在放大这个人情。只是,这里的人情,有时并不代表就有人情味。

人情泛泛,良心难觅。

王宝强的《大闹天竺》里,陈佩斯有亮相,但看预告可以推测这十之八九是个烂片。



烂片看不看,意思都不大。

头条君打算帮爸妈包完饺子,还是再看看他的吃面条。

大家春节快乐。
-END-


    关注 电影调查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