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功课 这个卢浮宫展览可能会看得很恼火

 

一座博物馆的变迁史,令中国观众重温了这座昔日的宫殿所经历的万千变化,向我们展现卢浮宫与生俱来的全面性和生命力。...



展览: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

时间:2017/1/13-3/31

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1展厅

如果没有预先做好功课,就贸然“闯入”国家博物馆“卢浮宫的构想”展览现场,也许会有一种被蒙骗的感觉。环绕展厅一周,你或许见不到一件耳熟能详的卢浮宫“标配展品”。何为“卢浮宫标配”?翻看一下展厅外临时搭建的特展相关书籍售卖展台就明白了。那本高高竖起的中文版《卢浮宫》,便是一本卢浮宫博物馆正式授权出版的权威性展品图录,如果一位较真的观众抱着这一本书步入展厅,按图索骥,很可能一无所获。面对几乎一件展品都没听说过的窘态,攥在手里的50元门票票根会渐渐发起烫来,当您挤在有点拥塞的观展通道里,隔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遥望”一丁点儿高的古埃及木俑时,真会有点“出离愤怒”的感觉了。

不是珍品展 而是历史展


公元1世纪的狮子石雕,由一整块碧玄岩打造而成,球为黄色大理石。

在展览现场,一些观众的脸上不止一次流露出失望的表情,甚至有人边看边埋怨。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亲,她在开展第二天便带着孩子前来“抢鲜”观看。她站在“拿破仑的博物馆”展区,面对着那尊公元一世纪由碧玄岩雕琢的雄狮,冲着另一位母亲,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不是没去过卢浮宫。这个展怎么能这样?看到什么啦?”不难想象,这位妈妈此刻的脑海中一定在反复播放亲临卢浮宫观展时的美好印象,将这样生动宏大的记忆影像与本次卢浮宫进京展现场来进行对比,真是大错特错了。如同故宫藏品送到国外展出,无论外展的展陈多么精彩,永远无法与在故宫宏大的建筑群中观赏宫中的宝贝相比。“卢浮宫”,多么响亮的名字,许多观众的确慕名而来,可是,他们漏看了后两字“创想”。

因此,如果想避免类似的尴尬与无名烦恼,我的经验是必须事先做好功课,才能将这个“不好看”的展览变成特别值得看的展览。

无论是国家博物馆的官网,还是本次展览正中蓝色背景上醒目的主题,都在提醒参观者,本次展览不是卢浮宫的珍品展,而是卢浮宫的历史展。

假如把卢浮宫比作一个人,我们去看藏品,等于观看他最靓丽的青春年华,而这个展的用意是请观众耐下心来,听一位饱经风霜的人诉说前一半的人生。

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始建于1190年的卢浮宫,最初是用于巴黎防御敌人侵扰的军事堡垒,14世纪才演变为王室宫殿,18世纪逐渐成为集法国历代君王收藏精华于一堂的博物馆。

为了说明这段曲折的发展史,法方在展陈的各个部分专门安放具有标志意义的雕像,让我们围绕几座重要的雕像,回顾一下卢浮宫从幼年成长到盛年的历程。
几代帝王接力建造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的国王腓力二世(后被尊称为菲利普·奥古斯都)准备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为了保护巴黎城不受强盗滋扰,他下令在塞纳河北岸兴建了一座中世纪城堡,方形建筑,四个角上分立四座塔楼,中间矗立着一座31米高的主塔,引塞纳河水环绕城堡周围的壕沟。这座军事工事成为今日卢浮宫的雏形。从整部法国史的角度看,腓力二世与巴黎这座城市有着莫大关联。他积极营建了巴黎城,修建众多道路和坚固的城墙。他在位期间,巴黎的市政面貌焕然一新,卢浮宫的修建无疑拱卫了巴黎的城防。从腓力二世开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动摇。



法国国王弗郎索瓦一世(1494-1547年)于1515年至1547年在位。

160年后,由于巴黎城的扩大,卢浮宫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防御功能,查理五世索性将堡垒改建成王宫居住。然而,真正使卢浮宫成为艺术收藏场所的国王自弗郎索瓦一世开始。虽然他在政治建树寥寥无几,但是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带到法国,连举世闻名的达·芬奇也因这位国王的盛情邀请,来到巴黎并一直居住到去世。在1515年至1547年在位期间,弗朗索瓦一世为卢浮宫确立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并一举开创了法国人崇尚艺术的新时代。他雄心勃勃的艺术品收藏计划为法国后世艺术的发展及收藏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有意思的是,当他漫步卢浮宫的中庭,突然发现高达31米的堡垒主塔实在煞风景,立即命令手下拆除。



古罗马皇帝装束的路易十四骑马青铜像
弗朗索瓦•吉拉尔东(1628-1715年)
底座:乌木,铜和黄铜的细木镶嵌,包金铜
高60厘米,宽55厘米,厚39厘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工艺品部藏

如果说弗朗索瓦一世开启了与意大利争夺欧洲艺术中心的“战争”,大约一百年后的国王路易十四成为继承他遗志的最好履行者。在路易十四长达72年的漫长统治中,法国一举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强盛的国力为他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与金钱,可以毫无顾忌地投资到整个王国的文化事业上。虽然此时的统治重心转移到了新建的凡尔赛宫,然而,正好腾出了卢浮宫专门收纳国王用各种办法收集来的艺术品。像中国历史上最有史的“艺术皇帝”宋徽宗一样,路易十六在卢浮宫里开创性地筹建了法兰西油画雕塑学院、法兰西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学院,培育了一大批文艺巨匠,使法国真正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欧洲新的文艺中心。
拿破仑一世半身瓷像(1811年)

1798年,打造“艺术卢浮宫”的接力棒传到了雄心勃勃的拿破仑一世的手中,他于这一年搬进了卢浮宫,亲自参与策划了这座宫殿修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工程,在外围修建了更多的巨大房屋,加强了宫殿的两翼,使开放的博物馆空间更大,视野更开阔。拿破仑在位期间,不仅继承了大革命时期的查抄所得,还从被占领国掠夺了大量的艺术品,全部搬到了卢浮宫,这里迅速成为全欧洲最大最漂亮的博物馆。

文物的命运往往与政治紧密联结。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最终败于“滑铁卢之役”,战胜国理直气壮地堵着卢浮宫的大门,要求法国政府归还非法所得。于是,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说服力,居然成功地“挽留”住了许多异国的艺术品。卢浮宫的藏品数量再一次扩大,关键是品种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拿破仑三世拥有与叔叔一样的野心,他在位期间投入在卢浮宫修建上的费用比所有前任700年时间修建的总合还要多。整个卢浮宫雄伟的建筑群真正完成,形成了今日所见到的规模。
从皇家禁苑到博物馆
君主挥舞手中的权杖,使卢浮宫的空间不断得以扩大,藏品持续增长。如果说这是博物馆在原始积累中向外生长的过程,那么替帝王收拾归类珍宝的重任则落在那些有思想的法国人身上,这些人都属于各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无疑是促成卢浮宫走向博物馆的“智慧大脑”。

本次展览精心安置在展厅中的数座雕像着重突出了在卢浮宫现实华丽转身的过程中起到枢纽作用的几位人物。
德尼•狄德罗(1731-1784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本次展览的主题“卢浮宫的创想”来自18世纪艺术评论家圣耶恩之口,但是如果没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的记录,也许大众从此无从知晓。狄德罗在书中记载,圣耶恩在1750年提出把卢浮宫辟作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这个提议在当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万事开头难,有人提出,必有人落实。所谓谋事在天,成事在天。谋事者就是狄德罗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在18世纪掀起了启蒙运动,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与丰富的发展方向渐渐明晰。在民众的心目中,将王室收藏聚集到卢浮宫并使之成为“国家收藏”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国王的珍宝不仅仅是国王的私有宝藏,而是国家的公有财产。然而任何君主都不会轻而易举地将私有财产拱手让与平民百姓。如何实现卢浮宫艺术品公有化还需老天爷背后推一把。1789年,以攻占巴士底狱为标志的法国大革命从天而降,毫不夸张地说,是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卢浮宫博物馆。
维旺•德农,法国旅行家、外交官、画家,1802年被任命为中央艺术博物馆总理事。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深入,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大规模地传播。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负隅顽抗的路易十六在第二年被推上断头台。正是在这一年的8月10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开幕。第一任馆长维旺·德农作为拿破仑·波拿巴的宠臣,为打造一座百科全书般的博物馆尽心尽意。由于他的突出功绩,1802年被任命为中央艺术博物馆总理事。随着拿破仑的军事扩张加剧,不仅有欧洲各国的奇珍异品经由掠夺的方式来到卢浮宫,非洲与亚洲的珍奇也开始汇聚于此。
卢浮宫的转折
观众一进入本次展览的展厅,应先观看靠左手墙上的一块大展板,上面将卢浮宫的演化史清清楚楚开列出来。法方策展部门将整个“建馆史”划分为六个部分展出,却没有按时间顺序布展,而是将展厅的中心位置特地留给了1983年密特朗总统筹划的“大卢浮宫计划”,恰似一种倒叙的手法向中国观众展现卢浮宫迈向世界性大博物馆的转折性一页。

近几年,卢浮宫接待游客量逼近千万人次,游览者拍下的无数照片中,玻璃金字塔与古老卢浮宫的合影居于首位。如果说玻璃金字塔是一位最时尚的女子,那么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嫁给“钻石王老五”卢浮宫做“媳妇”,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1984年,听说卢浮宫要“娶”金字塔,巴黎全城炸了锅,整个法国发了火。法国人最看不上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像是二战后的暴发户,“趁火打劫了”全世界的财富,如今绝不允许“老美”的建筑师跑到家门口来“显摆”。带着这种情绪,绝大多数巴黎人坚决决定抵制由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主持的“大卢浮宫计划”。执意坚持金字塔计划的人就是1981年新上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他深知这座历时八百年的卢浮宫博物馆已经到了无法运转的地步。令人难以置信,当时的卢浮宫提供公众使用的厕所只有两个;自助餐厅人满为患;门卫邋遢无礼;灯光昏暗的陈列室中,镜框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最糟糕的是,卢浮宫让人晕头转向,大多数游客在离开卢浮宫时不是兴高采烈,而是垂头丧气。



贝聿铭依照埃及吉萨金字塔的比例为卢浮宫设计了新的入口,将扩建的大部分安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新旧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巴黎新地标的玻璃金字塔以其独特的明亮结构成为古老博物馆的一面大镜子,将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天光倒影之中。夜晚时分,金字塔像一块天外飞来的大钻石,透明的玻璃表面映照出的卢浮宫像一块蜜色的大糖块,尽显优雅与尊贵。

18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出乎法国人的预料,这一大三小的金字塔成了他们每一个人的骄傲。贝聿铭成功地把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距离缩短到了最小,金字塔与巴黎的夜空一样,成为活生生的存在。

展厅里特地安放了一幅贝聿铭与金字塔的合影,这位卓越的世界级建筑师开怀大笑的姿态折射出卢浮宫作为世界性博物馆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因此,卢浮宫八百年的演化史是一个由私人走向公有的漫长路途,将君主的珍宝转为全民的收藏,这一伟大创想如同组成玻璃金字塔的600多块镜面,折射出国家权力的变动与这座永不完工的万国博物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卢浮宫是历代法国政府的所在地,从12世纪开始,无论封建、帝制,还是共和,每一位法国的元首都在这座艺术宝库中努力找寻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一座博物馆的变迁史,令中国观众重温了这座昔日的宫殿所经历的万千变化,向我们展现卢浮宫与生俱来的全面性和生命力。126件套藏品的展示,有如纵横交织的经纬线,不仅呈现出馆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将法国八百年的艺术发展史镶嵌到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之中。
文艺能超脱
评论是态度
北青艺评

往期精选
有的崩塌有的惊喜 2016年的英美神剧你看了几部?

网红之道:如果不够美,那就卖丑卖怪

梁文道:这一季的“一千零一夜”我们可能更崇洋媚外

韩剧在玩高概念的路上狂奔

音乐剧经典复刻版的那些“道道”

尹鸿:《长城》是好莱坞的皮囊张艺谋的心

他画的是唐朝王爷 想夸的其实是元朝皇帝

2016中国乐坛:音乐APP、小鲜肉、真人秀及其他

《罗曼蒂克消亡史》:开到荼蘼的一场花事


    关注 北青艺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