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的 1 月 1 日

 

。...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这个公众号以接近荒废的方式,走过了两个年头。我曾经在发出第一篇长文后幻想着哪一天我的公众号能够坐拥几位数的粉丝,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文字,喜欢我的文章。断断续续更新了两年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我也不得不承认,目标和幻想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现在我还是会继续抽风式的更新这个公众号,我对它的定位也更加清晰了。它不再被寄托或大或小的目标,如果说不少公众号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订阅用户」,那么我的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私的。我想表达我想说的,如果你恰巧喜欢,带给你某些我没有预料到的价值(比如打发时间,或者辣眼睛)的话,我很感激。

在这几天,你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旧的一年的总结,还有新的一年的期许。从「公众号运营者」的身份出发,我对新的一年的期许,要说的话,「能坚持下去」算一个吧。码字对我来说,是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当初我把公众号取名「孤读」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在自言自语,别扭的说着心里话。写一些东西,脑袋想着语句的编排,是我挤掉孤独,让自己不至于因为没人说话而失语或者疯掉的方式之一。

在前年,公众号推的第一篇长文是关于电影《一一》的一些想法。两年过了,同样一部电影,我发现我的看法有了不少的改变。

在两年前,我从大学毕业没多久,《一一》中展现的「生活」震慑到我了。它似乎说了很多,但当我要把影像提炼成语句的时候,我遇到了困难。它似乎什么都没说。当时我并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两年后我渐渐懂了其中很简单的道理。

其中的故事和道理,以我的经历,还不足以理解。「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逻辑和理智层面的,一个是情感上的。两年前的我虽然能在逻辑和理智层面上理解,却无法在情感上共鸣。要唤起不同人理智上的理解和认同不简单,情感上的共鸣同样需要技巧。但情感相比更为直接有力。「睡服」和说服之间的杀伤力对比,就像真枪和玩具枪之间的差距。

之前我更关注《一一》的外壳,它所讲述的生活。两年之后重新看,我看到了之前忽视的地方。感情一直贯穿着生活,把生活的片段像玉珠一样串起。如何看待这份情感,取决于你看杯子是一半满的,还是一半空的。NJ 重新过了一趟年轻时候的日子,是喜;再过,却回不去,是悲。婷婷有了自己的恋情,是喜;失去恋情,是悲。婚礼开场,是喜;葬礼结局,是悲。所有经历过的,将要经历的,是还没加工的生肉和蔬菜,做成甜的咸的,要炒还是煎,油炸还是清蒸,选择权在握刀和掌勺的人手中,也就是过自己人生的自己。

在面对情感的时候,它并非单一的,它是好几股细线编成的一股绳。NJ 在东京时对阿瑞说,他从来没有爱过其他人。这句话消解了他和妻子的公认婚姻基础。他们并非因为爱而结婚成家。两人的相敬如宾也似乎在说,「婚姻」作为一种结果,它的前因并非必然是爱。维系两人之前的情感,并非是「爱情」,而是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情感。或者说,「爱」只是复杂情感的统称?

有时候回头看自己曾经想当然的归因,会觉得十分可笑。

曾经在机器和人工智能还未出现的时候,人面对的是动物。理性主义用「理性」区别人和动物。人类会思考,会制作工具,是人超越动物的根本。如今,人类在理性上的思考,可能会在人工智能上遭遇挫折。人类曾经为自己的脑容量高于动物而骄傲,但如今计算机可以不断的扩容,拥有更强的运算速度。不久的将来,理性思考将不再是人类的专属。那么,人还剩下什么呢?或许就是情感了。这也是不少科幻作品中塑造的机器人所缺乏的。他们面无表情,智商很高,情商却几乎为零。人类习以为常的情感表达对它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未知因素。它并不是 1 + 1 = 2 直来直去,它曲径幽深,错综复杂,或基于经历理解,或基于个体的个性理解,或者是只觉的判断,或者干脆无法理解。

这才是人性的根本吧。而在试图理解人性时,理性可以起一些作用,但并不是全部。对「人」理解,似乎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它虽然并不是放到很显眼的,但暗含在日常所做的事,所接触的人中。我会想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而这些,统称为「人」。

要想完成它并不轻松,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所收获吧。

写的有点乱,大概就是这样吧。


    关注 废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