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的筑路之争

 

史上杭城经济地位能迅速上升,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在大运河两端,即杭城之北部地区,也形成了“十里银湖墅”的盛况。...

▲点击蓝字“拱宸”即可关注
在拱宸,读懂中国大运河
公元1908年,这是个对湖墅商人来说不太好过的年份。生意的萧条和开辟道路的争议,成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两大团乌云。

史上杭城经济地位能迅速上升,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在大运河南端,即杭城之北部地区,也形成了“十里银湖墅”的盛况。然而,到了近代,随着河道的壅塞,以及江墅铁路的出现,“十里银湖墅”逐渐被拱埠地区所取代。新式交通给湖墅和拱埠两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反差。1908年底《申报》就有文章做了详细描述:“是地,本为繁盛之商市,店铺林立,市街颇修。惟自江墅铁路开通后,来往商旅越过湖墅,径抵城垣,市面大受影响。然视桥北新关之商埠,则犹较胜一筹也。闻开谈判,旋以公司不允,各商人遂自筹款项,商准公司另筑支路一第与城线相接,以冀振兴市面。今已集得三万余元,大约开土之期必不在远。湖墅商市固犹有转机之日也。由此观之,交通之便不便,其于商业上之关系,岂浅鲜!”



1907年8月23日,江墅铁路正式通车,城北的车站设在拱宸桥东南面不远处(即今登云桥东南角江墅铁路拱宸站遗址)。湖墅一带的商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式交通带来的冲击。铁路走线之事实已然无法改变,墅商们只好另想办法,以期改善本埠交通,复兴本区商业。其一就是开辟一条武林门到拱宸桥的马路,第二个愿景,也是墅商们极力想实现的——开辟一段江墅铁路的支路。

墅商争取开辟江墅铁路至湖墅的支路之事,在当时可谓大新闻。1905年10月,由浙江人众筹组建的“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成立,汤寿潜担任经理。决定是否开辟江墅铁路湖墅支路的权限,就在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墅商不断地向浙江全省铁路公司递交申请和谈判,同时由商会出面在墅商之间展开众筹。墅商为了实现第二个愿景,甚至不惜与汤寿潜拍案,乃至差点闹翻。个中曲折,当时《申报》上的三则报道说得都比较详细。兹录如下:

其一:1908年10月28日“商人力争湖墅路线”

杭州拱辰(宸)桥商会牒呈浙路公司文云:九月二十二日,接准贵公司大移,当即传示湖墅众商。去后,敝董正与各议董等将商业路政两大端悉心研究,又复……本公司为湖墅谋保市面,急于湖墅之自谋,勉可补过,无不执鞭以从等语,秋肃之气,继以春温,可知贵总理渊涵大度,其对于湖墅商业本无执一之见,而弃之如遗。查本年正月贵总理复函,有姑俟回杭通盘筹划,再行勘度,择善而从,期两利云云。综前后以观,是贵公司亦非无移改之意,即湖墅商业尚有一线生机也。二至六日,又据湖墅众商业公具节略,恳再据情牒请等由到,查阅所称:持论不无过激,然原其初心本无私见,一再渎请,不必嫌怨万一,蒙贵总理怜其苦心,俯如所请,则所谓两利者,效果可收矣。用再备件附原略牒呈贵公司,请烦查照。提议应如何妥□议办,并希见复以慰众望。

其二:1908年12月13日“筹款接筑湖墅支路”

浙路江墅一线通车以来,湖墅商情骤然萧索,迭经城北商会,联合绅学界,要求公司赶筑支路以维商市,并由总商会代为申请,业经汤总理及董事会一再提议,咸以墅商并无巨股,不易另筹,函复商会暂从缓办。现湖墅众商一再集议,决计筹集的款先缴十万元作为墅商公股,要求公司限明年正月购地兴工,并拟择大王庙前扼要之区建筑车站云。

其三:1909年2月15日“集议汇缴路股”

浙省湖墅支路,已由城北商会牒请公司改正。江墅路线,曾于本月十七日邀请各商号及业主开会,续认路款。兹又定于二十四日下午二时重行开会,先期刊发通告云:上年湖墅各商业议请浙路公司改正江墅路线一节,当由本会一再备文,牒请公司允为重勘改筑,并转商各商号暨各业主,将已认路款提前早缴,续认者互相劝助,集有成效分期照缴等因各在案,现在大王庙地方已由公司勘定插标,指顾开工,异日路成,交通之便利益无穷也。用特奉告各商号业主,诸君希将前所认路股于本月二十四日下午二句钟,惠临集议汇缴。惟兹事关系湖墅大局,公司俯如所请,改筑路线所费甚巨,应请各商号业主再行续认路股,以资补助。

经过前后至少两年的折腾,墅商们的这一愿景终究没能实现。而交通对湖墅商业的影响,却越来越深刻。湖墅地区,北宋时就已经是杭城主要的米业集散地,其商业网络、经营模式、品种、物流和管理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相当成熟。运河润育出繁盛的“十里银湖墅”,但运河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湖墅也需要承受。



晚清湖墅风情画

实际上,运河受自然规律之影响的事情是一直存在着的。且看如下两则《申报》消息:

其一:1895年1月22日“米市减色”

杭垣米市在武林门外湖墅地方,乡民秋收后挑运前来售与砻坊。今冬,米商来此采办者寥落若晨星,坊间恐籴米太多,成本益重,销路迟滞,不免亏折。凡乡米之来者,一概不收。故现在米价略增者,实因河干水浅、搬运不便所致,想将来必当跌价耳。

其二:1909年10月24日“疏浚杭嘉河道议案理由”

杭嘉间水道,为浙省交通之要津,近虽铁道通行,而自陡门以西,上至拱埠,不能不藉小轮民船以资转运,乃年来该处河身淤浅特甚。揆厥原因:一由民间抛弃垃圾瓦砾,一由小轮往来倾倒煤灰。日积月累,渐形壅滞,以致重载之船艰于转掉,商轮搁浅,或与民船牴触,斗讼繁兴。即在居民遇潦,则忧泛滥;恒旸,又苦旱干。不早绸缪,噬脐奚及。此本案亟应提议之理由也。二依谘议局章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此为本省应兴事件……

在没有其他交通途径可以选择和比较的时候,人们只好接受运河之水浅或壅塞所带来的运输不便,但铁路开通后,这一切正逐渐被改变。就在1908年这一年,墅商与浙铁公司之间努力争取铁路支线的同时,因为运河的状况再次出现问题,所以当年秋天就发生了“城内食米改装火车”的事情:“向来城内米店进货,均由湖墅用城河船装运。如遇船只拥挤以及水干,到地无期,近数月来,天久不雨,河水干涸,船只难以行运,且又盘坝烦难,城内各米店势不能久待,现在改用火车装载,以期迅速而免稽迟。故清泰站每日进城白米,不下数百石之多。”(《浙江日报》1908年9月9日)除此之外,由于浙东一带的米商直接到原产地进货,到杭州后直接从拱宸桥转铁路运输,也一度导致湖墅米价骤增:“湖墅米市素称热闹,每至九、十月间,买客贩户异常拥挤,米之价值必有减无增。且今岁秋获颇丰,农民皆大欢喜。不料近五日内,每石米价竟骤然增高四五角之谱,颇滋疑窦,旋经悉心调查,始知有两大原因:一因浙东诸客均亲赴泗安购办,由舟运至拱埠,复由车运往江干渡江;一因芜湖口有奸商贩米出洋,宜荆淮巢之米贩均趋之若鹜。有此两因,以致湖墅米船不甚兴旺,兼之就地囤户,任意畅销,以致米贩遂渐居奇耳。”(《申报》1910年11月21日)虽然还有其他因素,但铁路对墅商的影响已是事实。因而,直到1914年,社会上仍有开辟江墅铁路到湖墅卖鱼桥大王庙的支路之呼吁。该年9月18日《申报》:“商会请展江墅路线:杭州拱宸桥商会总理谢锡嘏君昨致函甬嘉路局,略谓浙路江墅线同人周历原野,察度地势,宜于老相公庙前已成之轨道起,至湖墅口中之大王庙止,添筑路线一条,计长径路约三里余,由大王庙接至拱宸站,约长二里,合共五里。路线所经,除塘河须筑铁桥以外,并无大河阔港、市廛房屋。此路若成,不独湖墅商业可以保全,即临安、余杭各乡镇交通更加便利。相应咨请检查前案,迅予详请交通部核准办理,俾商务、交通两有裨益云云。”

河水对运输的影响,自然是早于铁路。因而,1908年墅商在争取铁路支线的同时,也谋求开辟马路。尽管这是关于本埠交通发展的另一种声音,却是旧话重提。

1908年8月10日《申报》上题为《请辟拱宸湖墅马路》的报道云:“江墅线铁路开车以后,叠经官绅两界提议:开辟武林门至拱宸桥马路,兴商便民,以辅铁道之不足。惟至今仍未实行。兹闻有王锡壬、张文灏、徐庚陛、宋祖同诸绅,联合商界决议:先筑拱宸站至湖墅一段,限招股本,以期克日举办。已于昨日联名禀请商务、巡警两局宪并报告公司暨总商会,略云:湖墅地方商务繁盛,自拱埠通商以后,而湖墅为转运机关,交通尤宜便捷。现在杭嘉路线将次竣工,拱站为水陆交冲,距湖墅仅五里,未能一气贯通,商旅佥称不便。兹经职等会商同志,筹招股本,拟自拱宸车站起铺设马路直达湖墅,购备车洋人力马车等百部,设立公司招租,一俟经费稍充,再行接续推广。如蒙批准,即当熟筹兴办,拟章呈候核夺。伏乞察核,转详立案。”



富义仓: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里仅有的清代仓储设施遗存,

见证了湖墅史上繁盛发达的米业贸易和运输。

在此饱含诗意的老墙门前,需要一点耐心才能感知到墅商们曾经的热情与彷徨。

事实上,关于以拱宸桥西为起点,经湖墅地区至武林门达钱塘江之马路的倡议,清末就有了。1898年《湘报》第135期里提到覆勘拱宸桥至武林门马路之工程:“杭垣武林门外,拟开马路一条,直达拱宸桥租界,以期便捷。惟是路线长十数里,买地筑工,经费颇巨,所以屡议屡止。近闻抚宪廖穀似中丞立意开办,前日特行札委洋务局委员候补同知刘鹤声、司马颂年,赶即会同洋匠详勘丈量,复估核实,工程应需若干银两,速行禀复,以便拨款开筑。”尽管浙江巡抚有意要修这段路,但终究还是没能修成。个中原因,或许可以从1903年5月20日出版的《浙江潮》第五期上可管窥一二:“杭州货物运输,其自上江来者,则自江干以达于湖墅;其由苏沪各地来者,则自湖墅以达于江干。江干、湖墅之间,城河通之,相距不过二十里。然河道狭隘,货物搬运必越二日或三日,甚至五六日乃达。天旱之顷,城河水少,船舶壅滞,衔尾相接,莫能前行。即以米论,都雇人肩运,需时费工,莫此为甚。往年曾有建筑泥马路之议,杭绅以妨碍城河航业,叠加阻挠。是议之起,拟由拱宸桥沿城,经艮山、庆春、清泰、望江各门外,以达于江干,取其与城河并行也。今闻有人复倡此议,度绅士抵阻之力常较之往昔,稍减矣。”又过了两年,拱宸桥至武林门的马路,仍是只闻呼声,不见动工。1905年6月26日,“请开湖墅马路”的呼声再次出现在《申报》上:“拱宸桥新埠离城甚远,迤逦至武林门几二十里,往返不便。近虽屡议开筑铁路,然尚杳无定期。兹闻有某商拟集资本筑一马路以便行车,业已具禀府县矣。”

无论当时的人们对新式交通存在何种看法,无论新旧运输利益集团的较量如何。历史的潮流不可逆,新式交通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在运河边经商的人们。墅商们对于新市交通的需求一天得不到解决,呼声就一天也停不下来。1913年,杭州决定拆除旗营城墙,开辟新市场,修筑新式道路。随着新市场的各项工程有序进展,1915年,墅商们似乎盼来了新的希望:“湖墅马路开拓声:杭城之繁荣多由自然地理之力,藉钱塘江,以通金、衢、严、处诸属,达至江西、安徽,近如诸暨、萧山,无不食江之利。而下游如苏、常、嘉、沪之交通,则藉湖墅之河道。一水盈盈福吾浙也,久矣。惟陆路交通仅恃铁路,终不完全。当局者拟将湖墅马路接通至旗营,又自旗营越万松岭而至钱塘江干,庶水陆联为一气,硕画鸿筹,诚大计也。顾需费浩大,莫敢举行。顷闻湖墅一路决计实行,春初开工,为期不远矣。”(《申报》1915年1月30日)



沿途河西线的路网及和睦路状况

然而,事实的发展却与这则报道之乐观相去甚远。即便是离湖墅最近的一条公路线——拱松线,也得再等9年才建成。1924年,拱松线建成通车,离湖墅卖鱼桥最近的站为观音桥站。真正穿过“十里银湖墅”的公路,还得等13年又6个月,即到1928年,拱三段的建成通车,湖墅方有了属于这个区域的公路。
  原载于《拱宸》第十九期

往期导读


拉近活着的文化

往事只能回味

一河四季

诞生于拱宸桥的《杭报》和《浙江日报》

如意里亮起浙江第一盏电灯

江河湖海的牵挂

大河南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浙江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把星火

拱宸桥,见证那个年代的杭州地产

运河边,那条悠长的红道路

墅说|运河的"A4腰"你见过吗

京杭国道,中山先生理想国之构件

起于小河 六年筑就杭长线

莫干山路  大道上的精致雕刻

莫干山路的三围

百年回响 公路大纲





    关注 拱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