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问题娱乐化

 

普通人对于社会的态度可以是宁取勿予,但要取之有度、取之有序;一个人可以不做好事,但也不该做坏事。...



(公众号:LJH-wanmuchun)

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的情景:两个人在聊天,聊着聊着聊不下去了,就开始争吵,但这种争吵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话题本身是严肃的,其中一方的态度也是严肃的,而另一方却以娱乐的心态消解话题的严肃性,或者简而言之称为“抬杠”。事后两人继续聊,一人对另一人说:其实我都知道,我只是不愿意说,一件事发生之后,如果大家都讲政治课本上的话,多没意思,我有时候就是想,大家那么严肃干嘛,为了不严肃,我就刻意地开玩笑,为了反对而反对,毕竟有时候抬杠也是一种娱乐消遣。

(一)
开玩笑本身没有错,但玩笑却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尤其是,当所谈论的话题关涉人性与生命时,随意的开玩笑只透出言说者的肤浅。

质疑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并不罕见。政治课本上的语言枯燥乏味,只是一种宣讲,少有人对此感兴趣;严肃地思考问题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问题的答案从往日的政治课本里找到。尤其是读书读到一定层次之后,除了本能地会质疑所受教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需要以一种思辨的方式反思教育体制下的政治和道德宣讲。

对官方教育内容的质疑与反思至少具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质疑,由于从课本以外的信息渠道对某一问题获得了与课本截然相反的说法,因此对所受教育产生了质疑,进而怀疑曾经所受教育的真实性,表现激烈者全盘否定所受教育。这种对于往昔教育的质疑尚未真正进入到反思的层面,更多地是以一种“课本上说是的我都说否,课本上说否我都说是”的绝对逆向思维对教育内容进行简单粗暴的抵制:有人提出一种与官方教育中相关观点迥异的说法,他不去反思这种反对意见的内容真实性和逻辑的合理性,便否定“课本”中的观点,不容“课本”与这种反对的说法进行辩驳,这实质上是从一种洗脑状态进入另一种洗脑状态。洗脑的意思是强制性灌输,之所以接受另一种洗脑状态,并不是因为与这种状态相对应的意识形态对他进行了强行灌输,而是因为新的意识形态与旧的意识形态发生碰撞,不在乎新意识形态有多少逻辑性和合理性,仅仅因为对旧的否定,便自愿接受新意识形态的洗脑。在这些人看来,新的意识形态表现出独立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姿态,因而令人敬佩。

第二种质疑开始进入反思阶段,也就比前一种更高级一点。质疑官方教育合理性的人本身具备思辨能力,能从逻辑上质疑甚至否定官方教育内容和意识形态的不合理性。这种质疑比前一种质疑具有更少的绝对性和盲目性。质疑者对质疑对象有一番思考,并能够提出合乎逻辑的理由,这种思考不受外界意识形态的干预,也不存在“只要你说好的我都拒绝”的道德蛮横,因而具备较强的说理色彩,对存在的问题问题抽丝剥茧,逐条反驳,以说明自身的合理性。

但第二种质疑也仅仅是对官方教育的反思,到了第三个层面,则是以另一种意识形态反驳官方教育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反驳者由于对官方教育进行长期的反思和辨别,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区别于官方教育下所形成的思考方式。第三种质疑是最高级的质疑。它不仅用逻辑反驳一种说法、观念或意识形态,而且能够形成一套理论。当这种区别于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渐多时,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也变得明显。原本官方意识形态的“一言堂”现象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代替,思想市场形成。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言说也并不鲜见,所谓的答案,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参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有可能是从不同理念中选取最优的部分,相互融合,以求解决问题时的利益最大化。

当有人嘲讽那些严肃对待社会问题的人时,尽管他自认为所有对于社会问题的严肃讨论离不开以往政治宣教的范畴,但却无法否认实际上绝非如此。之所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从政治课本中寻找答案”,也正与以上三个层面的质疑层层递进有关。以娱乐消解话题的严肃性,实质是一种犬儒心态:认为严肃言说者是在假装严肃,是一种表演,因为自己不严肃不认真,所以对他人的严肃认真也保持不信任。倘若对严肃公共话题保持娱乐的心态扩散开来,社会上会多出无数娱乐英雄,他们以段子手和政治笑话传播者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消解值得严肃对待的话题,那么社会只会越来越冷漠,这种冷漠不止是对一般问题的不关心,还包括对生命的漠视。

曾有一个青年作者在看到空难事件的报道后写道:中国人那么多,死几个人有什么大不了,值得央视轮番报道么。他可能对央视有个人情绪,但把目光转移到“死几个人没什么大不了”。一个青年作者,怎么说也算是文化人,平时爱读书爱写作,为什么会失去对生命的敬意?哪怕他真的对此不关心,也不该以一种犬儒的精神消解他人关注事件进展的热情。这位作者平日多写的散文,关注农村和人性,难道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和高端的表演?
(二)
有人为了愉悦他人而刻意开玩笑,如果在他眼里严肃是一种表演,那么刻意的幽默更是另一种表演。这种表演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也是一种获得存在感的手段。但这种表演却是拙劣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开玩笑。当一个人长时间假装幽默,他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固化,那么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退化。

最要命的是,他认为所有严肃发言者是从政治课本中寻找答案,而为了抵制政治教育,保持他所理解的独立,宁可选择对严肃问题娱乐化,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最低端的,他看到了一种答案的不可靠,却看不到答案是多元的,所以他拒绝思考问题的其他种可能。这种思维能力本就不强的人却习惯了娱乐的心态想问题,只能使本就贫弱的思辨能力变得更加贫瘠。

聪明是一种层次,智慧是另一种层次。有的人聪明,却尽是小聪明,小聪明有表演的成分,所以只能获取他人一时的信任,而智慧可能会牺牲眼前的利益,却能获得更多的东西。一个人为了展示幽默而习惯于拒绝严肃地思考问题,只能算是一种小聪明,他收获了外人对他“有幽默感”的评价,舍弃的却是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把小聪明运用到极致的情况,生活中不常见,但这种趋势却不可小觑。

有人认为自己能看透一切。看透和思考得深是两回事。看透只是看到了有问题存在,却并不理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以“我看透了,但我不说”为自己的沉默申辩,并无不可,但不能到处以“难得糊涂”劝诱他人放弃思考和发声,要知道,难得糊涂的前提是经常明白,“明白”不是以势利的眼光玩弄小聪明,真正的明白人不会耍弄那么多小聪明,他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需求不仅是满足一己一时之需,更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所以,真正的明白人并不多,真正能做成“明白人”更是难能可贵。普通人对于社会的态度可以是宁取勿予,但要取之有度、取之有序;一个人可以不做好事,但也不该做坏事。“坏”不仅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更是对社会文化和观念严肃性的消解。所以,往往越糊涂的人,越爱放弃发声的机会,也越爱谈“难得糊涂”。

2016.04.26


    关注 万木2011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