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眼里的巍山︱冬至文化闲谈

 

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糍粑香。...



 □陈美兰





又是一年冬至到,冬至糍粑香。早上六点十分起床,匆匆忙忙梳洗完,烧糍粑,吃了点糍粑和饵块,急急忙忙就去学校。因赶着到学校辅导早读,品味美食糍粑就谈不上了,可蜂蜜甜味还萦绕在心。

到了古城西北的新文华中学,七点二十上早读,我提前五分钟进了249班教室,学生还未全到齐,打扫卫生的部分学生,正式铃响才进教室。当同学到齐后,我说:同学们,祝你们节日快乐!希望同学们今天都能吃点糍粑应节气。因是去年就上的班级,于是接着问去年冬至送给他们的诗句是否还记得?有同学很快就说出了,而有的同学却忘记了,不过,经我一提醒,他们也记起来了。简单闲话完节日,学生开始读书,书声琅琅,穿透宽敞校园,此时的天还有些灰蒙蒙的。

第三节课,带着节日的喜悦温馨心情,我提前走进247班教室,在黑板上写好一诗句。上课铃响后,我先祝同学们节日快乐!然后请同学们看黑板,说今天是冬至节,我给大家送的礼物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没学生回答出,接着我告诉他们:这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的《西风颂》中的名句,那诗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有学生马上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要迎难而上。有人说:风雨过后见彩虹”我及时赏识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再认真思考,课下相互交流。通过这一名诗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247班是今年九月份才接的新班,于是我借助冬至节,开展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冬至由来及饮食习惯: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成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又被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的饮食习惯,因地域不同,饮食也有所差异,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糍粑的习俗,我们巍山古城多吃糍粑、饵块等。

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说的是冬至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俗语:冬大年小。说冬至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节气里很重要。如今,我国的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在国际气象界,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了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边讲我边观察着学生,看表情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轻松,有的还面带笑容。最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再查阅冬至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走读生回家,与父母交流冬至节民俗文化;住校生周六回家与父母交流。我希望孩子们真正能用身心了解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厚重,感受浓浓亲情,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学会生存,懂得生活。

下午,我又在另一个班话冬至,有三个班是在冬至节头一天就提前聊过。话节日,学文化,师生心情愉悦,有些意犹未尽,我为此惬意,内心充盈着一丝丝职业幸福感。给学生留下问题,为的是延伸拓展,让学生学融入社会,学会沟通交流,学会生活生存,传承我国节日文化。

我作为历史老师,学科特点赋予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从教岁月,我一直依托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结合节日历史,精心设计话题,利用十五分钟左右时间,闲话节日,传承传统文化。这样既能充分体现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又能把课上出诗意、上出生活韵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共同构建民主和谐快乐流动课堂的目的;还能为学生的未来人生生涯着想,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精神。这样的节日话题活动,一些老师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实践,更不愿耽误正课时间。于我而言,那是一举几得的事,舍得投入,想方设法,精心准备,设计好主题,遇上节日那天上课的班级,就当天实施,没课的班级就在节日前后进行,有时我还设计互动,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节日。闲话节日,孩子们听得开心面带微笑,那就是为师的幸福,那就是站立三尺讲台的乐趣,那就是坚守三尺讲台,换得来的驾驭课堂的小能力,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尽管教育之路,漫长复杂艰辛,但我深信,无数教师的坚守,师生的通力合作,新文华中学的历史天空,一定会更加美好。

编辑:陆向荣


    关注 巍山消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