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评论 王旖旎×刘国强:关于“移动的图像”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x0aHIVE-BECOMING

XVII

x0aThe Moving Images: Liu Guoqiang Solo Exhibitionx0a展览时间| Exhibition Dates: 2016.3.17-4.20...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

HIVE-BECOMING  XVII   

The Moving Images: Liu Guoqiang Solo Exhibition艺术家| Artist: 刘国强| Liu Guoqiang

策展人| Curator: 王旖旎| Wang Yini

特别提示:蜂巢当前展览“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潜行者”群展及“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展出时间延至4月20日结束,欢迎大家来观展。

1988年出生的刘国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研究生师从“中国录像之父”张培力;2011年参加北京草场地纪录片影像节,同年本科毕业并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2012年参加“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入围展(今日美术馆);2015年获“罗中立奖学金”提名,并参加上海艺术影像展(OCAT)。他在创作中显示出理性冷静的视觉表征,以及对物理规律与辩证逻辑的关注,这在同龄艺术家身上极为少见。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于2016年推出其个展,展期至4月20日。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场景  蜂巢C厅/ View of the Hall C对话

——关于“移动的图像”

王旖旎=W

刘国强=L

W: 让我们来揭开第一层窗户纸。观看你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视觉方面呈现明显的抽象特征,你怎么看待作品中的这种视觉表征?

L: 抽象对我来说,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无概念的想像力的抽象,另一种是由于一个事件点引发出来的抽象,后者可能会借用一些比较具体的物象来反应这个事件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的表面,或者说视觉结果,给观者的反映是抽象的,当然这种抽象是经过逻辑设计之后的结果。



窗子/ Windows

2016

摄影、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威廉特纳纸/ Photograph, Epson UltraGiclee print on HahnemuehleWilliam Turner

110×110cm×2

W:你作品的视觉方面有相当的极少主义影子,极少主义对你影响大吗?­­

L: 归类的话,似乎也只能归类到此。我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叙事环节,一旦脱离讲故事这种可以吸引人的手段,又是抽象的东西,那么所得的结果必须是一击毙命的。我可能没有太多的空间去阐述一个个人经验过量的创作目的。这与我的思维方式也有关,对我来说,方案的产生不会是凭空捏造的一个产物,一般就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个瞬间刺激到了我,一秒,零点一秒,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被某个物象反射到了。绘画方面可能尤为明显一些,因为我画的东西出自画框画布本身,跟这些东西对抗得到的结果,这个视觉产物,可能就是一个色块,或者形式、尺寸、形状这些东西,避不开的。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场景  蜂巢D厅/ View of the Hall D


刘国强录像作品《距离》展厅场景/ Liu Guoqiang's Video Distance  at Hall CW: 这看来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自发的抽象过程。刚才你也提到,你不会过多阐述个人经验,在你的作品里确实也鲜少看到明显的个人经验的呈现,那么你怎么看待艺术作品中的个人经验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个问题?

L: 个人经验一般就是个体的兴趣爱好,作品取向。实际上这里面存在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就是要判断由艺术家引发的这个点,是否能反射到观者。如果一个点足够客观,并且无限接近唯一性,那涵盖的或者说被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自我的判断往往是比较不自觉的,就像我打这段文字,我打了这些文字,这个就是我自己的个人经验。但有可能别人对我讲的个人经验持不同态度。这个就需要自己判断了。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场景  蜂巢E厅/ View of the Hall E

刘国强/ Liu Guoqiang

空间- 1#/ Space - 1#

2014

摄影、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威廉特纳纸/

Photograph, Epson UltraGiclee print on Hahnemuehle William Turner

36.7×220cm



刘国强/ Liu Guoqiang

尺寸系列 -29.3×29.3 - 1#/

Size Series -29.3×29.3 - 1#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0×150cm

W:在我们之前的交流,以及你的毕业论文中,都提到你关于普世概念中的“想象力”的一些理解,并非建立在单纯的是非判断上,而是对其有一些辩证的思考,能在这里简单谈谈吗?

L:我对想像力的理解与很多方面都有关系,当然这些理解基本也没什么支撑,只是个人看法,想像力对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对世界认知,对自身改造等等。很多事物的发生前期都是基于一个可能性,这个就是想象。这是我理解的普世里的想像力。关于艺术中的想像力,我在论文里用了创造力与之对抗。艺术从理想化来讲是不应该有方法论的,其实很多创作模式是基于人的想像力,但是我认为想象这种能力,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最最基本的创作起点。没有想像力不行,就像没有催化剂,没有开始的动力。但是想像力的泛滥也会给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因为本身艺术没有评论标准,一旦想像力过量,随便套一个概念,作品就似乎成立。

很多想像力会借助原本物象的属性,比如LOGO,颜色,标志建筑,很多象征意义本来就强烈的东西,用于艺术家的表达,这种模式是非常表面的。创造力在我的理解是对认知的提升,创造的概念在于你告诉别人一个东西可以做的很有意义,而不是把一个东西的意义告诉别人。创造力在这一点上更像是感性与理性的区分。想像力是感性,创造力就是理性的。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场景  蜂巢E厅/ View of the Hall E



刘国强/ Liu Guoqiang

形式系列-正方形与正方形2#/ Form Series- Square and Square 2#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30×130cm×2

W:你是如何看待艺术作品中理性和诗性的关系?你认为它们是一对反义词吗?

L: 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可能就是诗性,或者是浪漫这类东西。它们应该不是反义词。甚至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从文字或者交流层面讲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且从很多方面讲,感性与理性的解释都不一样。如果从最后创作的结果讲,感性与理性可能观者的体会更明确,因为作者本身可包含在作品里面。从创作的过程讲感性就是敏感的程度,被物象反射的程度,而当被反射后的思考方式,可能就会转换为理性的,因为要开始控制一个事件的发生。要把想说的问题说清楚,把目的表达清楚。



“蜂巢·生成 第十七回  移动的图像:刘国强个展”场景  蜂巢E厅/ View of the Hall E



刘国强/ Liu Guoqiang

正方形与菱形/ Square and Diamond

2016

摄影、爱普生艺术微喷、哈内姆勒威廉特纳纸/

Photograph, Epson UltraGiclee print on HahnemuehleWilliam Turner

110×110cm×2

W: 你的影像作品大多是一镜到底,没有蒙太奇之类精巧的拍摄手法,也不显示叙事性,镜头在作品中扮演了一个“记录工具”的角色,这让人联想起早期录像艺术的形态——无叙事、记录性以及因技术限制而造成的粗糙感。在当下这个技术共享如此普遍的时代,你却选择了这种逆潮流的方式,是基于怎样的考虑?“Low-Tech”在你的作品中是一个必要的元素吗?

L: 关于复古低科技,因为早期的作品,最早在读大二的时候,那时候学生时期没有像样的设备,能借到卡带机已经是不错了,那时候身边的人基本也没有像5D2这样的设备,并且那时候也没有质量存储意识,觉得观念类的作品本身视觉效果成分占的并不是很大,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糊得一塌糊涂,觉得这样也挺有味道。所以低像素就这样产生了,但是特别早期的作品基本也没有再展出过,像咬自己,切书,吹口哨的等等。后面从吃苹果这个作品开始一直到现在,设备就开始有所转变。所以低质量的那批录像也不是必要的元素,但同时,低质量现在看来也不是一个问题。对我而言它可能纪录了我那段时间。

记录工具不是很确切,因为录像播放出来是个方形的运动图形,这是录像很基本的一个属性,有时录像与纪录本身有着明显的区别,利用镜头可以纪录一个过程,也可以操控一件作品。



刘国强录像作品《打开的门》展厅场景/ Liu Guoqiang's Video Doors Opening at Hall C

W: 你的作品中少有目前相当多年轻人持有的那种对技术的亲近感,你是如何看待技术、时代与你的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L: 技术对我来讲就是数码相机,低科技就是胶片相机,这是偏好问题。但我也不排斥高科技,只是在现在的阶段,没有涉及。并且我的创作模式中日常物象占多数。就是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而已,并且是纯粹的硬物理。



刘国强录像作品《倒叙》展厅场景/ Liu Guoqiang's Video Flashbacks at Hall C

W: 所谓的“新媒体”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L: 现在只有媒体,因为做什么都不再稀奇了。就像发明一种新武器,它总归是一种武器,新媒体意味着用所有的方式去做作品吧。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内当前展览展期已延至4月20日

结束|

The two exhibitions will be exhibited until 20 Apr.:



馆外合作项目 - 深圳 |

Project on show co-organized by HIVE and Boxes Art Space of OCT-Harbour 

- Shen Zhen



现实中的不现实:日常生活的精神维度


Unrealities in the Reality:

The intellectual dimension of daily life

艺术家|Artists:

蔡东东、陈彧君、段建宇、高磊、龚辰宇、顾亮、黄宇兴、贾蔼力、金石、季鑫、梁绍基、罗荃木、李青、冷广敏、李平、刘国强、刘恺、秦琦、宋陵、宋琨、屠宏涛、王顷、吴俊勇、徐累、向京、夏禹、薛峰、臧坤坤(按姓氏拼音顺序)

Cai Dongdong, Chen Yujun, Duan Jianyu, Gao Lei, Gong Chenyu, Gu Liang, Huang Yuxing, Jia Aili, Jin Shi, Ji Xin, Liang Shaoji, Luo Quanmu, Li Qing, Leng Guangmin, Li Ping, Liu Guoqiang, Liu Kai, Qin Qi, Song Ling, Song Kun, Tu Hongtao, Wang Qing, Wu Junyong, Xu Lei, Xiang Jing, Xia Yu, Xue Feng, Zang Kunkun(in alphabetical order)

策展人|Curator:夏季风| Xia Jifeng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s:

2016年4月2日—5月20日,

每周二至周日10:00—22:00

2 Apr.-20 May.2016,Tues.-Sun. 10:00-22:00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市798艺术区内,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五个标准展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机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跨文化、超视域的多元话语交互,希望以优质的展览及艺术顾问服务构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当代艺术机构,促进艺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Hive Centerfor Contemporary Art was founded by XIA Jifeng and stated to operate as agallery in 2013. Located in the renowned 798 Art Zone in Beijing, the gallery owns five exhibition spaces in a 4000m2 building. By representing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artconsultant service,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professional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in mainland China.

www.hiveart.cn

官方微信:HIVEART

官方微博:@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电话/ Tel.86 59789531/30 传真/ Fax.86 10 5978 9536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E06,798 Art Zone,No.4 Jiuxianqiao Rd.,Beijing,China


    关注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