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百工 纸灯笼

 

元宵将至,发灯发丁、家庭兴旺...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称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做灯笼的旺季为腊月到正月。纸灯笼制作共70多道制作工序,其中主程序12道:选毛竹、锯毛竹、破毛竹、泡水软化、打眼、成型、固定、糊纸、涂面(绘画)、上色、涂油、晾干。灯笼坊为典型的前店后坊式,上半年制好各类灯笼骨架,下半年旺季到来,直接按照顾客需求糊纸。灯笼坊已于八十年代关闭。
雪打红灯笼


2012年4月24日     大雨

黟县县城
早上便开始下雨,从碧山村坐小三轮,到县城医院的老家属楼,拜访徐卫国老师,他的父亲13岁做灯笼学徒,3年后自立门户,直到九十年代末才完全停业。

徐卫国的房子在一栋旧楼的5层,没有电梯,楼梯的台阶又矮又宽,爬起来还不算费力。家里还存有灯面绘图工具——墨刷与雕版,将灯面纸覆上雕版,用墨刷沾墨刷过,图案便显现。以前有许多这样的雕版,但现在只剩下一个。还有几本老图册,内容多是花草鸟虫,已经泛黄散开,摆在茶几上看时,一阵风从阳台卷进来,我们慌忙去摁住书纸关窗户,徐卫国说这原是父亲的学习内容之一,给灯笼绘图就是靠它们。
部分灯笼制作的工具


糊灯笼工艺繁琐复杂,70多道程序,12道主程序,砍回毛竹破开,泡水软化,处理后按照所需形制打眼。许卫国还存着一个打眼工具——钻子,一种铁头、木身与绳子结合的三角形工具。打眼完成后组装成型。若是形制较复杂的大灯笼,还要多一道固定工序,防止骨架变形散开。

骨架成形后,依顾客需求来糊纸、糊纱或装玻璃,绝大多数都是糊纸。灯笼颈部、底部分别糊两片长方形纸,中间的主体糊一片长方形画面纸,有时是两片、三片,以保证糊出的灯笼纸面契合严密、光滑美观。

涂面即是为灯笼上色上图,文字姓氏用毛笔直接书写;图案可现画,也可用雕版印刷单色图案,多色图案则须再填色,图案有花草鸟虫、鬼神祭祀等;也可将图案制成剪纸,贴于灯笼纸面之上。

白灯笼纸薄易破,须涂桐油方能耐用。抹桐油忌用棉花,因其掉絮,只能用蚕丝,纯蚕丝光滑莹润、不拖泥带水,能磨平磨亮纸面。涂过桐油的灯笼一个个穿在竹竿上,挂在房间顶部自然晾干,不能日晒或见潮;若遇雨天,则在屋内燃起火炉,让灯笼慢慢烘干。晾干后的灯笼,纸面呈半透明的淡黄色,耐水耐油不易破。

红灯笼在抹桐油步骤之前上色,这是制作最多的灯笼,简洁无字,只在椭圆的灯笼外糊一层大红的纸面。
黟县旧年风俗,年关将至时要送父母灯笼,做舅舅的,还要在年三十前,把灯笼送至外甥外甥女家中,所以下半年是灯笼坊的旺季。往往上半年准备材料,制骨架,下半年生意逐渐增多,腊月最为繁盛。纸灯笼以前好卖,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坊里有时候会通宵干活。老父亲把制灯技术传授给许卫国兄弟二人,但他们的技术,却远不如父亲多年的纯熟精湛,如画图一项,父亲能完成鬼神祭祀等各种复杂图样,而他们,只能画一些简单的花花草草,在制灯工序方面,也可能只有父亲一半的水准。
徐卫国回忆,生意的衰败,是从塑料灯笼开始的,八九十年代,它们忽然占据了大街小巷,便宜、花哨、耐用,而且生产周期短,灯笼坊的生意逐渐萧落衰败,关门后搬至老房子制作,直至完全停业。前些年张艺谋在南屏拍《菊豆》,曾向父亲订了100个红灯笼,许卫国说那算是一笔大订单。
现在,老人已87岁高龄,记性也不太好,纸灯笼的墨刷与雕版,颜色如旧,却只能与主人的古董玩物一起,摆在那只老式立柜中。与徐卫国一起坐在客厅里,外面哗哗地下着雨,他无奈地带着笑,说道,政府总是说保护保护,东西卖不出去,没人学,怎么保护。我父亲已经这么大年纪,这些东西跟了他一辈子,等他去世了,肯定是随他去的,这技术也就没了。说保护,已经迟了。


2012年9月8日     晴

黟县县城
今天有个机会,又去县城拜访了徐卫国,一道去了他家在县城老街的老房子。
小巷子一直到底,一座老徽州房子前站着位老人,徐卫国停好摩托,用徽州语交谈,他就是许卫国的父亲,糊了50年纸灯笼,戴着顶草帽站着,乐呵呵的。徐卫国带我们去储物房间,那里有许多老工具,在一座水泥房的二楼,木楼梯爬上去,两个房间,内间堆满了纸灯笼构件,许卫国随手便装成了一个小巧的灯笼骨架,糊上纸面,便是以前最好卖的西瓜灯,专给小孩子玩的。地上有一口深锅,大半锅红油油的蜡,凝成深红色。

老人住的老房子的二楼,堆了更多的工具与材料,包括晾灯笼的木架、灯笼涂料、蜡芯、骨架半成品等,徐卫国翻出了一个红色纸灯笼的残骸,竹篾分崩离析,红纸腐烂得只剩半面,这是他们做过最多的灯笼。房间里还有一串帽子似的竹篾灯笼,拿出一顶撑开,便是一个长椭圆形灯笼,糊上纸就能用。

下楼的时候,老人笑呵呵地站在木楼梯旁边,望着我们的表情既好奇又天真,徐卫国说,父亲本来打算出门买药,看到有人来了,想看看热闹,药也不去买了,小孩子一样。问老人许多事,他都听不清也记不清了。问老人灯笼怎么做的,老人一脸茫然,笑着摆摆手,说记不清啦。问他一生做过什么事,立刻大声回答:“做灯笼!”徐卫国便在旁边笑,说,就记得这么多事。
采访时间:2012年4月,9月

地点:黟县县城

人物:徐卫国

时令:四季,旺季为腊月到正月

现状:已消逝

撰稿:王玲玲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猜猜看这个元宵的灯谜吧?

欢迎在留言中与我们分享你的“节日记忆”
以上文字来自《黟县百工》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黟县百工

黟县碧山村是安徽大学重点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黟县百工”调研项目始于2011年7月15日,在随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来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总共进行了十期调研工作,参加人数近八十人次。同学们走访了黟县的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落,寻访到九十项民间传统手工艺,其中包括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寻访黟县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工艺,同时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寻访黟县百工,一是做档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实地纪录下每门手艺的时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过调研手工艺来了解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当下徽州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包括:手工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业品的普遍使用对于手工艺的影响等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从事手艺工作的匠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

2014年《黟县百工》一书结集出版,并获得当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黟县百工”项目参加过以下展览

成都双年展(成都,2011)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12)

“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海峡两岸巡展(北京-合肥-台北,2014-2015)

乡建在中国:碧山&许村(北京,2015)

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2015)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2015)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威尼斯,2016)
 百工送吉,匠心又一年
木刻版之思考
尺寸:198*120*46mm

售价:88 RMB
工具版之法度
尺寸:260*115*25mm

售价:88 RMB
  长按二维码 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2017年百工月份牌


    关注 百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