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百工 屋顶翻漏

 

方塘荫瓦影,净见鲸鲤行...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


传统的徽州建筑都是用纯泥土烧制的瓦片一片片手工摆成的,摆放瓦片的技术很是讲究,沟瓦和盖瓦的瓦线要摆正摆直,瓦片和防雨布之间的高度要适中,沟瓦和盖瓦之间要搭实,瓦片和瓦片之间的密度要均匀。翻漏是指当瓦片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磨损或脱落时,将损坏的瓦片取出进行更换的手艺。


2012年12月15日     小雨

石亭村


在石亭村一处修缮老房子的工地上,工匠师傅们因为下雨暂时躲到了屋檐下,这时,砖工张铁年师傅顺着梯子爬上屋顶,为临时的房顶添了几片瓦,方便工友避雨。雨天不盖瓦,我们只有改日再来拜访了。

石亭村地处碧山与横山脚下,被横山分为山里和山外两片,山外多为平原,俗称“石亭”,山里群山叠嶂,俗称“枧溪”。这座老房子就在石亭村傍山处,紧挨村里最出名的“小洋楼”,张师傅半年来都在这里帮忙。

多日的阴雨绵绵结束后,我们又来到了石亭,而张师傅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亲眼目睹张师傅的技艺,我们也爬上了屋檐,师傅赞许我们勇气可嘉,便悉心地给我们讲解这门老技艺。
徽派建筑的房顶都是用纯泥土烧制的瓦片摆成的。瓦片呈梯形,两腰部分向内侧略弯成拱。在盖屋瓦时,根据瓦片摆放方式的不同,将瓦片分为两种,盖瓦和沟瓦。“牡瓦”即公瓦,就是盖瓦;“牝瓦”即母瓦,就是沟瓦。“牡”读音与“母”同音,意为雄性;“牝”读音与“聘”同音,意即雌性。牡和牝是相对的,二者合起来便成一套。摆放瓦片时,首先沟瓦叠加摆放成列,从屋脊处铺向屋檐,即将瓦片拱起的部分放置在防雨布上,以形成供雨水流下的水沟;两列沟瓦摆放完成后,再将盖瓦铺设在两列沟瓦之上,即将瓦片的两翼合实放置在沟瓦的凹陷部位,以起到遮雨的作用。每列瓦片都摆好之后,盖屋瓦的工作即完成。

徽派建筑的屋瓦与北方不同,北方因为寒冷风大,瓦片间需要上灰。徽派建筑则一般都是将底瓦直接摆在椽上,然后再把盖瓦直接摆放在底瓦垄间,其间不放任何的灰泥,因此摆放瓦片的技术就变得很是讲究。沟瓦和盖瓦的瓦线要摆正摆直,瓦片和防雨布之间的高度要适中,沟瓦和盖瓦之间要搭实,瓦片和瓦片之间的密度要均匀。“沟瓦和盖瓦摆放时每两片之间重叠的间距约为瓦片一半的长度,视瓦片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主要靠自己的手感了。”这是师傅的经验之谈。


所谓翻漏,是将脱落或破损的瓦片取出,进行补充和更换。翻漏只针对局部的漏雨区域,无需全部重新铺设。张师傅告诉我们,一般来讲,每平方米的老瓦片屋顶要用180页瓦片,这样的密度搭建成的屋顶一般来讲四五年不进行翻漏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某些意外情况导致瓦片脱落或破损,就会造成漏雨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翻漏。张师傅擅长盖屋瓦,自然也是翻漏的好手,因此,村民们要为屋顶翻漏时都乐意找他帮忙。翻漏时师傅需要先确定漏雨的位置,在屋顶上走向漏雨处时,脚下所踩位置的瓦片需要撤下,待翻漏完毕再照来时路将撤下的瓦片添上,一步步退回原位。为村民进行翻漏时往往没有保护措施,加之屋顶本身的坡度,张师傅曾几度从屋顶跌落。这项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张师傅已经做了三十多年。

翻漏这门技艺张师傅从18岁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当时家中兄弟三人只有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张师傅今年55岁,家中有一儿一女,他们读书后也都离开了黟县。自己家中虽后继无人,但师傅近几年来带的几名徒弟都已出师,张师傅满足地告诉我们,其中几位手艺也非常不错,说到这里时师傅会心的笑了。
徽派建筑风格古雅、简洁,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文化价值都为世人所称道。即使到了今天,外地人因仰慕徽州文化而寄居徽州时,在房屋外观的追求上仍然选择灰白的高墙、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屋瓦和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这样的美不同于以钢筋水泥为支撑的现代建筑,除非匠人一砖一瓦手工的搭建是无法完成的。正因如此,张铁年和工友如今仍然有忙不完的活计在等着他们。
采访时间:2012年12月

地点:黟县碧阳镇石亭村

人物:张铁年

时令:四季

现状:活跃

撰稿:宋倩倩
欢迎在留言中与我们分享你的“百工日记”
以上文字来自《黟县百工》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黟县百工

黟县碧山村是安徽大学重点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黟县百工”调研项目始于2011年7月15日,在随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来自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总共进行了十期调研工作,参加人数近八十人次。同学们走访了黟县的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落,寻访到九十项民间传统手工艺,其中包括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寻访黟县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手工艺,同时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寻访黟县百工,一是做档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实地纪录下每门手艺的时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过调研手工艺来了解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当下徽州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其中包括:手工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业品的普遍使用对于手工艺的影响等等;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从事手艺工作的匠人学习,探索新旧事物的融合,实现民艺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设计师、艺术家与民间手工艺人进行合作的桥梁,改进创新民间手艺的工艺和设计,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让手艺以及手艺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传承下去。

2014年《黟县百工》一书结集出版,并获得当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黟县百工”项目参加过以下展览

成都双年展(成都,2011)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12)

“行动中的民艺:从黟县百工出发”海峡两岸巡展(北京-合肥-台北,2014-2015)

乡建在中国:碧山&许村(北京,2015)

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2015)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2015)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威尼斯,2016)


    关注 百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