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宅梅园游记

 

斯宅因为有了千柱屋这座保留完好的民宅,而使斯宅便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也因民国才女张爱玲曾经在此小住数月,便又...



斯宅因为有了千柱屋这座保留完好的民宅,而使斯宅便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也因民国才女张爱玲曾经在此小住数月,便又更添了几分神秘,近来盛传的斯宅又有一个梅园,听闻红梅花开正当时,所以也便决意去探寻个究竟,在此之前倒也是在朋友圈初略领略过梅园的风情。


今日应施方、赵屏斐等几位美女朋友之邀,驱车前往斯宅梅园,路上便听闻梅园的主人姓斯,想来也是土生土长斯姓当地人氏,斯宅属于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同世外桃源,颇有种与世隔绝的味道,依然是保留了青山碧水的自然风光,虽然存在了许多年,但依然是一片处净土。



梅园所在的地方与千柱屋相邻并不远,约摸500米路,在一座名为斯明小学的门口拐了进去,那座小学的门台也已经有些年份了,从建筑风格而言,估计也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了。



走到了门台里面的过道上,一条算不上纯种吉娃娃犬,跑出来欢迎我们,为这次梅园之行增添了几分乐趣。沿石阶而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穿过了一片田野,一条小溪潺潺而下,蜿蜒曲折数十里,约摸十分钟的路程,便来到了一个小山坡,沿山路而上,山林葱翠,树木成荫,一口小水塘水色碧绿,估计是养着一些鱼儿,或许也有一些它自己的故事。



一块石碑上用大篆体镌刻着《梅花魂》二字,由此而知令我们神往已久的梅园到了。迎面而来的是一株硕大的白梅,毫不做作的尽情舒枝招展,犹如一颗迎宾梅,白色的梅花相对少见,自然也是稀奇之物,步入了梅园,淡幽的梅香自然也是扑面而来,清幽淡雅之香,很令人心旷神怡。



正凝望白梅,耳畔传来了招呼声,循声望去,只见一白发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估计他便是梅园的主人斯舜厚老师,他把我们迎进了梅园的会客厅,一腔地道的斯宅话,尽显纯朴,斯老师很是热情,招呼我们一一就座,又是沏茶又是招呼我们吃瓜子。



听到斯老师纯正的斯宅口音,我也不禁想起了那句形容浓郁斯宅腔调的:吃茶,看花,打电话。我随口一说,大家也是哄堂大笑,气氛也很是愉悦。斯老师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梅园往事与由来,并指着一副梅园序介绍了他与斯舜威老师的交集,由此也打消了我来梅园前心中所存的疑虑,因为他们的名字仅仅是相差一个字,我估计是沾亲带故的,经过他的细叙,我恍然大悟,他与斯威老师的关系即刻就得以明朗,果然也是有一番渊源。



时己立春且又春光明媚,经历了寒冬的梅花业已傲然绽放,可以想象它无畏严寒,傲雪风霜的坚贞不屈。人们对梅的欣赏与喜爱,也多有如此的原因。眼前满山坡的红梅迎风摇曳,如同一团团锦族燃烧的火焰,渲红了整个山林。


梅园里陈列摆设着许多书画,梅园的客厅门口摆设的是原省领导梁平波题写的书法《斯舜梅园三十年》,从而得知梅园至少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由此足以令人对眼前斯老师觉得肃然起敬,三十年如一日呵护耕耘,三十年的执着守护,换来了今昔梅园梅花的傲然绽放,怎能不令人敬佩。



三十年的时光也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斯舜厚老师却是坚守了他心中的梦想,这也许是缘由他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与深深地热爱吧,如果说别人是十年磨一剑,那么他是三十年守一园,如今的他也已经是满头白发,可以想象他的青春年华都耗费在了梅园,三十年的时间倾注了他多少的心血,也可以这么认为,如此多的红梅,白梅皆是他辛勤呵护的“儿女”,如今红梅、白梅傲然绽放,也算是对他多年辛勤呵护的回报吧。


一口梅泉井,水色清洌,斯老师的饮用生活水皆是来自这眼小井,因其座落于梅山脚下,故也称之为梅泉,也许这口长年泉水满溢的水井见证了斯老师是如何辛勤呵护梅园的。



沿石阶登上种满了红梅的山坡,放眼望去心旷神怡,整个山林尽是红梅怒放,幽幽的梅香时不时飘逸而来,梅园的主宅在梅花的映衬和覆盖下,显得渺小了许多,山间之屋总是有几分意境的,地处梅园则是不同寻常了,也难怪斯老师取名为《青梅草堂》,可见其修身养性的闲情雅致了。


山坡的左侧俨然建有一座竹制凉亭,颇有一番韵味,镌刻有《梅亭》二字,顾名思义,此亭即是梅园之亭,若在此小憩片刻,沏上一壶清茶,亦不失为一件惬意之事。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也希望能够到乡村原野或者山林中行走一番,去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旋旎,感受花红花落的意境,或许如梅园这般为不错的选择,有意境韵味的地方真的无须多大,有山有水,有竹有梅便足矣。



如此香艳的梅园风情,不留些记念也着实可惜,拍摄一些赏梅花絮,也不失为此番小游梅园的最好留念。若是可以,希望每年此时都能踏上梅园这片乐土,尽赏梅色芳华,尽揽山间美景。

宣芾

二O一七年二月十二日


    关注 乐诸暨188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