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测试介绍:男女配对的真相——来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出自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实验本身结果非常有趣,在你我生活中处处得到体现。但西电的男生实在太多了,姐姐找不到辣么多女生来进行匹配,故而对实验进行了调整。...



该实验出自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实验本身的结果非常有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得到体现。

先介绍一下实验的设置(原实验为男女配对,但由于西电男生太多!!!女生找不多足够与之匹配的人数( ╯□╰ ),故而昨晚的实验进行了调整。)

PART 1:实验简介

原实验中,召集了100位大学生,男女各半。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到100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给男生,双数给女生。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卡片上的数字是多少。工作人员把卡片贴到了该大学生的背后。(昨晚实验中,来了130位学生,男女比例不一,故不分单双数。我准备了130个写着从1到130的数字的贴纸,在实验开始前,贴到了所有学生的背后。)

原实验规则:

  1. 男女共100人,男单女双;
  2. 编号为1~10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是100,最小是1;
  3. 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
  4. 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编号告诉对方;
  5. 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只要两个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品越高,奖金归他们所有;
  6. 配对时间有限。
昨晚实验规则:

  1. 学生共130人,随机贴号;
  2. 编号为1~130·,但他们不知道数字最大是130,最小是1;
  3. 编号贴在背后,自己只能看见别人的编号;
  4. 大家可以说任何话,但不能把编号告诉对方;
  5. 实验要求:大家去找一个人配对(不允许同班配对,鼓励学生们跟陌生人沟通交流,通过自己的沟通能力说服别人与之配对),只要两个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考试最终得分就越高;
  6. 配对时间为一节课。
大家猜猜,结果如何?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双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原实验是有奖金的,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的10倍,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就可获得(83+74)*10=1570美元的奖金(只能感叹Ariely教授好有钱啊!!姐姐只能拿期末考试分来“利诱”一下,更不能避免那些只求一过的童鞋的任性了)。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最终只能拿到50美元了。

PART 2:实验开始

由于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因此首先就是观察别人,很快分数高的男生和女生就被大家找出来了。例如,原实验里的99号男生和100号女生。昨晚实验里的100+号的童鞋们。(由于昨晚实验开始后不停有配对好的同学来登记总分,故而我无法分身去观察大家的实验情况,以下皆以原实验作为讲解。)

高分的男生和女生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

“来跟我一起嘛!我会给你幸福的!”

“我们简直是天作之合啊!”

……

(昨晚的同学们又是如何说服对方的?欢迎在帖子后留言哦!)

你看,有些人天生就自带“男神”、“女神”的光环,又或者资源雄厚等等,谁都想和最好的“男神/女神”配对。但人类的一夫一妻制决定了,人不可能同时和N个人配对,因此,他们(高分者)变得非常挑剔,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具体是多少,但他们知道一定比普通人高。

为什么?从这些追求者们殷切的眼神中就能够看出来。

自小是女神/男神的人为什么通常被外界认为更加“高贵冷艳傲慢”?是因为TA们从小到大被太多形形色色的男生追求。追求者太多,哪有时间去很nice地面对与交流呢?只能高冷一点,把不合格的拒之门外才是最佳策略。

那些碰壁的追求者们迫于无奈只能退而求其次,原本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定要找90+的人配对,慢慢地发现80+也可以了,甚至70+或60+也凑合着过了。但是那些数字太小的人就很悲催了,他们到处碰壁,到处被拒被嫌弃。据一位学生事后表示,在参加了这场游戏之后,他对人生的理解都不同了……因为他在短短的几小时里就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他们背后的数字太小了(个位数),要找一个愿意配对的人简直难上加难。

最后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无外乎两条路:

一是大家自己找个差不多的凑合凑合算了,比如5号和6号一对,虽然奖金只有110美元,那也好过没有。

二是和对方商量,如果你愿意和我配对,那么拿到奖金的时候就不是对半分,我愿意给你更多,比如三七分或四六分等等,或者事后再请你吃饭,虽然请客吃饭的花费肯定多过奖金数额,但是找不到人配对实在是太没面子了。(这个现实中就有如交易婚姻,交易条件包括房子、财产、其他物质、代际婚姻、假婚姻等)

经过了漫长的配对过程,眼看时间就要到了,还有少数人没有成功配对,这些人没办法了,只能赶紧草草找人完成任务。因为单身一人的话是拿不到奖金的。最后的倒数阶段,没有配对的都胡乱找了个人。当然也有坚持不配对,单身结束游戏的大学生。

实验结束。

PART 3: 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绝大多数人的配对对象其背后的数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数字,换言之中国古人说的“门当户对”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55号男生,他的对象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间的女生,两人数字相差20以上的情况非常罕见。昨晚的实验中,数字相近的匹配对也非常之多。

你们猜100号女生的配对对象是谁?

好玩的是,100号女生的配对对象竟然不是99号男,也不是97或95,竟然是73号男生,两人相差了27!为什么会相差那么多?

原来100号女生被众多的追求者冲昏了头,她采取的策略是“捂盘惜售”(她不知道自己就是最大值),她还在等待更大数字的男人,等到大家都配对完毕,她终于开始慌了。于是她在剩下的男生里找了一个数字最大的,就是那位73号的幸运儿。她最后也尝试过去找90+的男生,但是人家都已经有女伴了,让他们抛弃现有的女伴跟她配对并不现实,何况已经配对了他们不会为了这点钱而损害自己的名声。

从实验中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

  1. 因为人太多地方太小,你并不可能跑去看每个人背后的数字;(有如现实中的空间、圈子、地域限制等,所以你通常会跟自己有交集的人交往。)
  2. 你只要看谁边上围着的人多,谁就是数字较大的人,而那些身边孤苦伶仃门可罗雀的人,肯定是数字小的,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立刻筛选出目标对象;(多数抉择,光环效应)
  3. 小数字的人追求大数字的人一般都很辛苦,因为要大数字的人接受小数字的人总不是那么甘心(现实中哪有那么多“灰姑娘”,对吧),因此追求方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再怎么努力,对方也不理你(袁湘琴和江直树的故事,终究只是故事)
据说,这场心理学实验完全就是人类恋爱行为的实验简化版。

PART 4:结果分析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一位异性时,出于本能的就会开始评价对方的价值,这完全是下意识的。但是除了颜值、身材等可以一目了然的信息外,人类的价值非常难评估(不是每个人都是王思聪),没有谁会把数字贴在自己的背后,还有人往往会故意夸大自己的价值。至于夸大的手段,浮夸的工具各种各样。

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也远远超过100个,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这让我们做出决定的难度指数级增加。正因为选择的难度很大,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些很简单的指标。比如,我们更倾向于基于外部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这场实验告诉我们,如果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交朋友其实也差不多),最最重要的是你自身的价值有多高(背后的数字大小),而你采取什么办法去恋爱可能都是次要的。但人类社会毕竟太复杂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的,而且我们很难去判别一个人的价值。而且,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听说过很多多元的爱情,如张生与崔莺莺,白瑞德和郝思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故事代代传颂,足以证实每个年代都有在世人看来“不可能”的爱情在发生。

这些世人是谁呢?就是那些“大多数人”,有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同学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叔四舅舅,甚至是你的父母。这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往往就是由这些“大多数人”决定的,所以当你看到的社会价值倾向时,你看到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标准。但大多数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他们也许都不自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待爱情。

而人云亦云就是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最佳策略。我们的邻居三大姑八大姨会告诉你,女人是有折旧率的,越早嫁越好;没有房子怎么能嫁给他;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这可能没错。婚姻也许本质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就像经济学里所有东西都可以量化,用等额的货币来取代。但是人类又是有感情有弱点的生物,婚姻的神奇在于,这种利益交换有时是不对等的,而让它不对等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变量。这个变量,叫“感情”。

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给学生说过爱情的经济学:“姑娘,如果有一天一位百万富翁向你求婚,他愿意给你一切,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算一下,你以为自己赚了一百万。但同时又有一个千万富翁看上你了,那么你与百万富翁结婚的机会成本就是一千万。也就是说,如果你嫁给了百万富翁,那么你会亏损九百万。”

这就是经济学。

“我非常庆幸,我的太太经济学没有学好,那时候她非常漂亮而我没有钱,但她还是嫁给我了。”

这是爱情。

回到昨晚的结课实验,你的同伴为何会与你配对?你为何又会选择那个人?在登记分数时,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的答案,有就近配对的,有觉得“门当户对”的,有因为“可怜”对方分数太小的,有觉得双方有缘分的……不管是爱情匹配,还是我设定的资源匹配,其实实验原理都差不多。就像现在被炒得非常热的创业词,什么跨界啊,资源整合啊,你在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你的价值就决定了你的位置,你的圈子,你将来能整合到什么样的资源。用比较糙的话来说,就是“牛人凭什么跟你交朋友?只有自己变牛了,别人才会搭理你。”你背后的数字,就是这样的隐喻。

至于你,是被外部的这些思潮所裹挟,还是有你自己的价值判断,则完全取决于你。

以上,就是昨晚的结课测试想告诉你们的事。


    关注 黄老师和她的小伙伴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