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古代孩子入学,家长都要准备好这些……

 

又逢一年开学季,看看古人是怎么开学的?...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
孩子们当下入学简单方便
只需带着和作业
到老师那儿登记报到
就可算正式入学
可要回到古代
家里的小孩儿要准备读书
那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嘞!
需要完成一套非常庄严肃穆的
入!学!礼!
◆  ◆  ◆  ◆  ◆  
人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意义重大
在中国,自汉代以后
便有“人生四大礼”之说
一说为
入学礼成人礼、婚礼、葬礼
也有说法为
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
但无论哪种
其中都包含有入学礼仪
◆  ◆  ◆  ◆  ◆  
古人送小孩去私塾或学堂读书
大多是在47
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开学的日期并不固定
一般来说要尽量绕过农忙时节
有的是“春夏务农,冬入学”
有些则选择“八月退暑”之后开学
这和我们今天的秋季入学最为接近
进入学堂之前
家人要先给小孩置办学习用品
条件较好的家庭还配有书童
相信大家在不少古装剧中都有见到这一场景
◆  ◆  ◆  ◆  ◆  
小孩们离开家门
来到私塾或学堂之后
在教书先生们的安排下
开始亲身参与开学礼
开学礼的仪式流程来自于
《礼记》等书的相关要求
流程分别是
正衣冠





把自己收拾干净

才能读书做事


《礼记》规定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要把自己收拾干净,不能嬉皮笑脸,才能读书做事,新生入学尤其如此。

小孩们把衣冠、容貌打理得有条不紊,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老师还会让大家站起来,逐个检查,有衣冠不整或者脸没洗干净的顽童,马上责令整改。
行拜师礼



磕头拜师之外

还要准备学费和束脩
小孩一旦入学,就和老师们结下了剪不断的关系。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都能看出老师的重要性。但孩子们在向老师行礼之前,还要跪拜一位更重要的老师,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当然,学堂的老师们也要跟着一起拜,通常是对着孔夫子的排位,行“三跪九叩礼”。拜完孔子,孩子们继续向自己的老师磕头,只需要“一跪三叩”就行。
磕头拜师
可以说给足了老师们面子
但毕竟这只是空头荣誉
所以还有更为实在的“送礼”环节
(古时给老师送礼不用藏着掖着)
“送礼”包括两项
一是基本学费
二是其他物资
古代的私塾、学堂,类型不完全一样
有些家境不错者聘请教师到家中
为族人子弟教书
大部分的普通家庭
则是乡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
借助寺庙、祠堂等场所
请老师来授课
所以学费也没个定数
往往是量力而行
这种学费
雅名叫作“束脩”“贽见礼”。
(大多都是意思意思,古时授业解惑者可是很受尊敬的)
除了这种学费
还有些条件不错的家庭为了图个好彩头
向老师表达一下心意
送点儿名字吉利的土特产
借机也希望老师多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
此类“送礼”
有时也被当作“束脩”
但并不像学费那样每人都需要交
土特产的类目繁多
基本的六样是
芹菜
寓意学生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
因其心苦,代表老师苦心教育;
红豆
象征鸿运当头;
红枣
希望学生早日高中;
桂圆
寓指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
代表学生的诚心实意。
净手净心



好好洗手

才能专心学习


磕完头、送完礼之后,学生们未免已经衣冠不整、“风尘仆仆”,所以还会被提醒“正衣冠”。

不仅如此,老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脸盆拿出来,里面注满清水,让学生们逐次把手放入盆中,手心手背来回洗,洗净之后拿毛巾擦干。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而是寄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
开笔礼



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
上面提到的几种仪式中
都还没怎么看到笔墨的影子
其实都是为了最后的“开笔礼”做铺垫
“开笔礼”是学生入学礼中最重要的部分
通常包括


朱砂开智,是指老师拿着蘸有红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画一个小点儿,就如同人脸上的“痣”,取其与“智”谐音,寓意开通智慧。

击鼓明志来源于《学记》,其中曾提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思是说,学堂以敲鼓为令,学生听到鼓声后,就要打开书包,读书听讲。把“击鼓明志”专门当作入学礼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让学生们提前适应这种氛围,也是引起大家对读书的重视。

描红开笔,是指老师带着同学们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一般都是“人”、“一”等简单字。

“拜笔师”。据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所以被视为毛笔制造业的祖师爷,进而在一些私塾、学堂里面也受到尊奉。完成了上面这一系列程序以后,学生们便开始准备上第一堂课。毕竟都是些不太懂事的小孩子,所以并没有地方长官以及教师发表开学致辞的环节。
但还有另外层次的学生开学
就少不了县官、学政们讲话训导
在州、县科举考试时能够考取秀才者
便有机会进入县级学府
称为“入泮”
入泮之前
先换好统一的学服
进而入泮池,拜笔、拜先师孔子、拜自己的恩师
随后县级的官员也会到来看望
发表语重心长的讲话
勉励学子们读书报国
(这点跟现在也有点像……)
有意思的是填写“亲供”
类似于今天的入学登记表
内容包括姓名、籍贯、身高、肤色、
有没有留胡须等等
之所以要填得如此详细
主要是当时没有照片可以提供
而且为了防止以后科举考试时有人冒名顶替
当然
学生入学礼另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层级和情形,
如考中进士者入太学、
皇族子弟开学等等,
场面自然更为热烈,
出席的来宾身份也更高贵,
但其流程则多是依照《礼记》等传统经典,
并没有太大差别
责编:小闽


    关注 一指易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