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后、肿瘤科医生、高颜值、会画画 这个学姐符合你对女神的所有想像

 

把人生活出斑斓的色彩,就像她的画。...





■ 本期图文与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官方平台共同策划发布

从小耳濡目染,刘怡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04年毕业留校,轮转时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肿瘤科。08年读研,13年申请省直升计划资助,通过哈佛大学实验室面试,15年博士后回国。



刘怡茜,南医大一附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她的故事告诉你:明明可以靠颜值,她却拼才华,明明可以比才华,她却更努力。 哈佛大学博后:失败真的是一剂良药

刘怡茜在本科毕业时就想去外面看一看。2013年,她经过多次努力得到了官方的留学机会。在挑选学校时,她的博导建议她“自带干粮”,即不考虑奖学金,申报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实验室。

她开始大量发邮件,有时发出去三十封才能得到两三份回复,还可能全拒。在导师建议下,她申报的学校全部为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哈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相关专业几乎都发过邮件申请,一共发去大概四五十封。

虽然一直被拒——有时是对方实验室没有空缺岗,有时是她的研究经历不符合对方要求。但刘怡茜没有放弃,不断总结原因,最终她获得了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Steele lab”的offer,她硕士期间的研究也恰巧与实验室的要求符合。通过面试,考官认可了她的学识,以及她创新的思维精神,刘怡茜因此顺利通过了面试。

对此,她颇有感慨:“失败真的是一剂良药,很多以前看着很难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想再多不如实际去做一做,并且一定要目标明确。比如,留学就要有目的的留学,注重前期积累。

 国外科研者:更自主,更严谨,更开阔。
国外实验室对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进行备案,记录与核对,态度极为严谨,这给刘怡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周的组内、组间交流,外请其他大学教授的讲课及哈佛各大附院间的公开讲课,这些也让刘怡茜的视野开阔很多。
国外的原创性课题更多,课题的延续性更强,周围同学的表达能力很强,刘怡茜说他们做起科研来更像讲故事,这也源于导师对于课题汇报的要求——

“要让每个人都听懂,要有逻辑性,也要有趣。”

师生之间就课题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问。课题中的数据分析及未预期结果都需要学生自行寻找答案,其他组员补充,导师只是指点一下。这极大提高了开放性思维。

“在我看来,外的科研氛围要更单纯,自主。但国外科研压力也是巨大,申请课题的难度却也比国内更高。

  肿瘤科医师:得到病人的认可是最大的欣喜。

肿瘤科室,是一个容易直面死亡与绝望的地方。当一个个病人无可挽回地逝去,刚刚开始工作的刘怡茜曾为此消沉过一段时间。
但她相信作为医生能给予患者的除了治疗上的关怀,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所以她每每查房都会面带笑容,像老朋友一样打着招呼,询问患者今天的感受。即使是遇到一些对自身病情有些沮丧的患者们,她都会握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会好起来的。

曾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肾癌女患者,开始治疗时对刘怡茜有些许不信任,在治疗上也很焦虑,经常夜里打电话询问病情,刘怡茜耐心地回答、宽慰她。时间一长,即使是生活上的烦恼,这位患者也愿意同刘怡茜诉说,还在闲暇时间给刘怡茜的孩子编织毛线衣。 一个刘怡茜曾经治疗过的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虽然他最后还是离开了,但他的母亲仍然时不时地关心问候刘怡茜。

这些暖心的小事,真诚的人给予了她无限的动力,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除了临床工作,刘怡茜在科研中也十分努力。对她来说,科研比临床工作更加辛苦。为了做出一张漂亮的图写进论文里,她可能要做二三十次。她说,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外显,而努力才是内涵。

 业余画家:在画画里,找到自己的王国。

一个偶然的契机刘怡茜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该群里有每天交一幅画的任务。作为新手,刘怡茜的作品,让看到的人都大大感叹,颜色绚烂、构图精巧,都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开始画画仅仅几个月的业余画者。
(刘怡茜画作)

有精通作画的业内人士指出,她画作里的颜色不调和线条粗放。但她认为,作画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可以满足自己。她说:“曾经的自己依赖于外界的评价,仿佛是为了别人的夸奖而活,在画画中,我能找到另一方天地,觉得自己很好。”





(刘怡茜画作)

曾经的她被所有人的期待簇拥着去得到好成绩,考上大学,一步一步升学、工作,而在画画里,她能找到自己的王国。她的画作大部分以从前的照片与经历为模板,没有一幅是随意的选材,她喜欢通过画来重温自己的美好时光,来与自己对话。
《爱如潮水•阿拉斯加》是刘怡茜最喜欢的一幅画。阿拉斯加的大海,这是她刚开始画画时的作品,她对这副画的自我评价还很粗糙稚嫩的。然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感性,这或许正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

刘怡茜说:“医生是一份理性的职业,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患者时,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对待,而画画却是感性的,能够让我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内心,更从容更心平气和对待病人。”



(刘怡茜画作)

绘画有着沟通和治疗的作用,刘怡茜计划着能在科室开展绘画活动,让那些长时间因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的患者们找到释放自我压力的方式。准备着手绘画一些医学科普文章的插图,让自己的兴趣与工作结合,为读者们呈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医学知识。这对于向来擅长绘画人物和风景的刘怡茜来说,是一次挑战与突破。“我很乐意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她说。





(刘怡茜画作)

现在刘怡茜还在闲暇时教孩子们画画。她成为一个老师的初衷与自己开始画画的理由一样:她想帮助那些困在别人的评价、学校与家庭的压力下的孩子们找到一个途径去宣泄自己。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去感染孩子,让他们在画画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刘怡茜画作)

刘怡茜,将生活过成了斑斓的色彩,她说:“人生,就要认真地
文字 / 杨坤

通讯员 / 尹志强 姜海婷

鸣谢 / 周宁人

图片由刘怡茜本人提供

编辑 / 田天


    关注 南京医科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