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〇后南医博士养成:全程高能,没有套路,全是优秀!

 

预警:本文全程高能,没有套路,除了优秀,就是优秀!...



[本文全程高能,没有套路,就是优秀]


周晓颖博士答辩现场
5月31日,周晓颖刚刚结束在美国为期半年的交流,回到南京医科大学完成博士答辩。

这个90后的孩子,四年内,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2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637,累计影响因子87分,总引用次数205次。

申报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国家发明及新型实用专利;国家奖学金、南京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奖、扬子江奖学金、校三好学生、省三好学生。

第八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消化病诊治临床大会进行大会发言并获得优秀论文奖;苏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

总得说来,就是大写加粗的优秀。





 优秀第一式:本科直攻博士关 

2007年,90后的周晓颖进入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11年在挑选部分优秀本科生七转九直博的计划中,她脱颖而出。

然而本科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并未形成科研思维,较少涉及分子机制研究。初入科研,周晓颖有些摸不着头脑,对于课题设计,也很着急。导师张国新教授给予她鼓励和指点:阅读文献,大量的阅读!学习他人成功的课题设计!

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周晓颖科研思路打开了新大门,大量的积累、开阔的思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晓颖顺利攻克进入博士的关卡。


优秀第二式:在寂寞科研路上坚守

早上七点多一直在实验室待到晚上十一点,常常好几个实验一起进行,这几年几乎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白天一项接一项的实验,晚上一篇接一篇的文献,临睡前还会把当天的原始实验记录重新进行理事分类才能安心休息。

科研之路就是这样苦寂。


周晓颖与同组开组会中
同门师兄弟姐妹们的团结一致,以及每周末固定不变的组会、团队协作和导师的科研精神,让周晓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勇。

半年多以后,周晓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大量分子、细胞实验的步骤和技能,并开始进行导师和师兄师姐指派的“幽门螺杆菌和miRNA”课题。


优秀第三式:医者仁心,做一个有责任的消化科医生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怎能不生灾。

周晓颖发现周围常有长辈和朋友们会抱怨,今天肚子不舒服,今天肚子有点疼,今天又拉肚子了。甚至,有些人说不出自己肚子怎么不舒服,长期下来,导致抑郁等其他身心疾病。

在轮转期间,周晓颖正好分配到了导师张国新教授的组上,导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的感染了她,因而选择了消化科、内镜操作。她的SCI论文也多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肿瘤,以及其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开会,张国新教授指导周晓颖做内镜


每当下午空余时间,张国新教授便会拿着病例与周晓颖和同门一起分析,再进行知识扩展;利用周末,周晓颖会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进一步了解到消化内镜可以治疗早期肿瘤患者,极大的改善病人预后。

轮转三个月,周晓颖学会了很多临床实用知识,也下定决心要在导师张国新教授的带领下做一名优秀的、与导师一样的、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消化内科医生。


 优秀第四式:做一名合格的博士 

读博期间,周晓颖独立设计并领衔开展了“幽门螺杆菌和糖尿病关系”的临床和基础课题,不断思考改进,这个课题成为了张教授科研团队中的主流课题,得到重点关注。

刚开始做科研,周晓颖也期待能够依赖师兄师姐,或者导师,期待他们设计好实验,设计好课题,自己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就行了。

但导师以及师兄师姐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博士,能够独立设计课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可能刚开始是困难的,但你一定要克服它。”

因此,周晓颖在做“独立人”和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渐入佳境,终于掌握了科研学习的要领。


周晓颖和同组组员


  优秀第五式:做“独立”的科研人 



在成长过程,周晓颖开始了解并坚信,拥有开阔思维是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要的品质。她认为学习能力不应仅局限于老师教,更多的应是在学习中自我感悟、逐步形成思路和发展。

做科研,不能被动的接受,而要主动的索取。

周晓颖努力的做一个“独立人”。她说:“医学科研对于理解力和记忆力都有很高要求。在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不是仅仅依靠机械式学习而获得知识,而是应该以逻辑循证式探索未知的领域。”


 优秀第六式:别人看到的优秀,背后有无数次失败 

刚开始接触科研,便是做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由于western的步骤很多,任何一个细小的步骤出错,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失败,刚开始,连续做一个月,仍然没有任何结果,周晓颖内心感到绝望,怀疑自己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路。

“有没有太过急躁?一次失败并没有进行总结失败的原因就盲目开始做第二次?”

“实验方案中的不足?”

在导师的鼓励下,周晓颖查阅大量资料,咨询许多有经验的同学,总结了经验,最后,终于取得成功。
每一个看到她实验记录的同道都会给予她惊叹与佩服的赞美,因为这些实验记录十分详实,分类清晰,整齐有序。

也有许多人羡慕她常常能得出好的实验结果。

周晓颖说:“然而他们不知道拥有更多不好的实验数据。我跟所有人一样,常常会十次实验九次失败。我只是花了常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时间,在不断地尝试。”不过周晓颖的尝试是多管齐下的尝试——既不半途而废,也不孤注一掷。
  优秀第七式:要勇敢,要挑战自己




从小就怕动物的周晓颖一开始不敢碰老鼠,甚至产生了放弃动物实验的念头。

“逐渐尝试着接受它们。在每天风雨无阻的照料管理之中,渐渐适应吧。”

有时候因为灌胃也会被老鼠咬破手指。虽然过程艰辛,但也收获了很多。

几年时间,她已经成长为一个实验能手,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动物染毒、裸鼠皮下致瘤实验等。

张国新教授致力于消化道早癌的研究,在和导师学习期间,周晓颖也对早癌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早癌方面的研究与临床的关系紧密,如果能有所成果,这将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她启程前往苏州盛泽地区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了基于早期胃癌病人血清的基因研究。在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方面发现了中国人群中血清的长链非编码RNA H19,MALAT1,HOTAIR和MEG3表达改变可很好的预测早期胃癌的发生并进行早期胃癌的诊断。她通过独立钻研完成了一篇相关的SCI研究论著,并结合临床100多例患者的肿瘤诊断率剖析了各个分子的优势和劣势。

再通过不断创新、改进研究方案后,她成功地申请了一项相关国家专利,目前已被受理。这些研究也对如何为中国消化道早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和意义。


 优秀第八式:协作,是很重要的能力

科研资源的协作,课题组成员的协作,领域相关的老师、同学以及试剂公司等等的交流与协作,在周晓颖看来,这些“协作”是课题致胜的关键

她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会议,与同道交流思想,在导师的鼓励下,这个90后女生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交流问,这也为课题组未来和美国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课题组,她从不以师姐自居,和师弟师妹们打成一片,枯燥无味的实验室里常常充满欢声笑语。指导文献查、修改课题设计、meta分析写作与统计,她从不吝啬地倾授给师弟师妹,在周晓颖看来帮助都是相互的:

“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更好的思路,这更证明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课题中,有许多实验操作都是其他实验室协作完成的,一些技术也得益于校内外老师、同学的帮助。

“实验计划是一张严密编织的网,这张网能够按照规划顺利地展开则完全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


优秀第九式:

成功=艰苦的劳动+

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信奉着爱因斯坦的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是周晓颖秉持着的学习、生活的座右铭。

周晓颖说:“SCI对我来说是辛苦实验的成果展示,也希望这些实验结果能够给未来医学,尤其是精准医学提供一点点的信息。SCI也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进。”
周晓颖的理论成绩也很优秀
以优秀的博士身份,即将离开南医,导师张国新教授寄语周晓颖:“四年磨一剑,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晓颖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


周晓颖答辩后与导师合影
 文字/ 易灵  田天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 田天


    关注 南京医科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