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洲畅读 "中国教育没毛病,别逼它去吃泄药"

 

共同探讨《吾国教育病理》...





2月23日(周四)晚,均安镇“凫洲畅读”第三期继续开讲。由顺德作协副主席刁小东导读郑也夫教授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以一个教育者的视角为书友们解读更真实的中国教育,既信书,也批书,一起分享阅读与思考的乐趣。

· 嘉宾观点 ·
中国教育没毛病,别逼它去吃泄药
——《吾国教育病理》导读与批判
1、怎样批评教育?


教育,是我国时下汹涌的批评浪潮中身中子弹最多,批评教育,好像既能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又能显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上至专家教授,中至明星文人,下至家长黎民,对教育之批判可谓火力全开。

本书作者开篇即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愤懑之一是对中国教育走到这步田地,搞成这副模样;之二是目睹管理者解答中国教育困境之弱智。”

教授一愤懑,问题很严重,以愤懑而起作的一本书,似乎是刀刀见血,却不见得理据充分,本书关于“学历军备竞赛是中国教育主症”的观点,其对独生子女推高了高考人数、官员学历导至学历迷信等的分析,均不敢苟同,愤懑只会遮蔽理性的阳光,而不会让你变得更加深刻。

批评教育最激烈的,大概有四类人:

  • 一类是家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埋怨学位难、学费贵、考不上;
  • 一类是用人单位,经常诟病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工作经验,只会死读书,好像员工上岗第一个月没帮他们挣到钱就是学校的错;
  • 一类是所谓的文化人,他们不从事学校教育,即是那些作家、大V、明星一类的,经常撰文声讨学业负担重、教师不负责任、考试题目出得怪,然后大叹吾国教育已病入膏肓,一副忧国之教育水深火热的模样;
  • 一类是专家教授,他们有些是“海龟”,拿着西方教育的长处与吾国教育的短处进行“比较学研究”,一套一套地很能唬住一些人,有些就是“土炮”,土生土长的方法教出来的教授,如今过桥抽板,成为批判当今教育的急先锋。


教育有问题,该批评,但不是批斗,不是怀着强烈的愤懑开斩,否定教育的一切,恨不能将中国教育大剁八块而后快。



导读嘉宾观点:

  1. 教育是社会加构中最宝贵的一环,我们不去珍视它,必然双输,教育不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不会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去迎合三大姑八大姨,你不能一言不合就开批,批评教育应理性,埋怨、诋毁、以偏概全、批得体无完肤,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 批评之后,应更多地提出解决之道,大多数人只批评,却毫无可用的解决之道,北大的教授,向中央、向教育部提意见的渠道不会太难,为何不把你认为 “不弱智”的办法设计出来,提供给他们?
  3. 教师应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对教育,最有发言权的是一线教师,但教师却很少为教育进行申辩,任由别人骂得狗血淋头而不言,也是不对的。





刁小东先生
2、教育是否有病?
本书名叫《吾国教育病理》,即已直言中国教育一看就有病,已经不用望闻问切地断诊,而且不是一般的病,就如本书封底那几个写推荐语的教授专家所说的,是“俎坏、癌变”,几可下一个“无药可治、只能等死”的结论。

对于这些耸听的“危言”,武断地先判定“教育有病”,然后按有病甚至是癌症的标准去开药方,实不能认同。

教育本无病,庸人强自扰。

我认为,中国教育没毛病,别强逼着它去吃泄药,搞得它人不人鬼不鬼的。

教育有问题,问题不是病,教育问题不会比政治、经济、社会的问题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问题的,世上就没有没问题的行业,但都不能简单地贴上病甚至是癌的标签。

教育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比如:官员、公司要求高学历的问题,城市学位不足的问题,优质学校稀缺的问题,名牌大学少的问题,高考的问题,学生道德素质的问题等,都跟学校教育关系不大,而是政府、社会要去解决的问题,不能推到学校教育身上,学校教育满足不了,就说教育有病,这不公平。

3、教育病理分析是否准确?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学历军备竞赛”,认为官员、公司对学历的迷信,直接导致学生对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追逐,进而造成学校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而高校扩招让学历的含金量大减,毕业生的能力与学历不符,造成毕业即失业。

我认为,学历不是造成今天教育问题的主因,主因是评价制度和政治制度,评价制度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过程,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目标,我们不能脱离现有政治语境下强求教育去“单飞”,去挑战政治制度。

我认为,当今中国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不是太高,而是还远远不够,附着在学历上的含金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尊重学历,但不限于学历,代表着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精英的重视,美国从事政治、医生、教师、律师、金融等行业的人,都是知识精英,他们都有高学历,他们的能力也不低,他们取得学历过程与培养能力的过程是相匹配的,他们也能得到与学历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

而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一套以学历为主线的教育机制和用人机制,个别人的学历与能力有脱节现象,但绝不是主流,我们不否认低学历的人有某方面的能力,但低学历高能力的也绝不是主流。

正常的社会,就是应该让人人求学上进,取得更高的学历,在取得学历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锻炼到更多的能力,而社会,就应该在用人制度、晋升制度上,去鼓励人取得更高的学历,不能因为有极小的人高学历低能力,就否定学历的作用。

至于说到官员的学历,现在的官员学历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做官的,主要是60后70后,他们的学历低,后来通过函授获得本科或更高的学历。这本身没错,错就错在发这些发函授学历的大学、党校把关不严,没有好好地教给他们真东西,当然也包括郑教授所在的北大,发的函授文凭应该不少,挣的钱肯定也不少。

因此,说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今天教育的病相,这个推论非常牵强,只能算教育的众多病相之一,而不是病理,而且制造这一病相的是大学,是教授。



4、分流应怎样进行?
分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尤其在我国,考生数量多,普通高中、普通大学独大,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前者不可比。因此,应从分流上着手,让更多的学生直接投身到职业教育上去,达致普教与职教的平衡。既符合人的素质需要,也有利于就业,有利于产业发展。小部分人“搞理论”,大部分人“懂技术”,才是一个合适的社会结构,把分流、把职业教育上升为国策,也不为过。

本书中关于“独生子女的政策毁灭了分流”的观点,值得商榷。作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每家只有一个小孩,家家视之如珠如宝,都希望他考大学、考名牌大学,不愿他去读职业学校,结果直接推高了高考的人数,加剧了高考竞争。试问:若没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人口应比现在多两三个亿,那考生的规模不是比现在更大吗?与他提出要分流学生到职业教育上去以减少高考竞争的论述不是矛盾吗?

分流要得以真正落实,一是要有社会共识,二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撑。从传统上,我国对工就等下视之;从现实而言,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获得的社会地位、工资收入、晋升机会难与普高的相比,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读职业学校,也是非不得已的选择;职业学校没有好生源,国家没有投入更多,没有好设备好师资,当然办得不好,更拉低了人们对职业学校的认同,现在职校的生源,可以说都是中考、高考按成绩高低被“强制分流”的生源。

冰冻三尺非一日可除,分流的引擎,还是在政府手上,必须从制定强有力的制度上去下手。

5、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哪?

第一个出路: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均等化。

均等,就是在招生政策上同一起跑线,高考取消批次招生,取消985、211之类的招生特权,改变职业学校只能招普高剩下的学生的待遇。

在财政拨款上,北大清华的生均教育经费应与职业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同等。这可能说得有点过火,但主要是为了说明,名牌大学占了最好的生源、最优厚的教育经费,造成职业教育的生源、资源短缺。



第二个出路: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责方,而不是职业学校。

国家应该制定一条硬政策:所有企业,按规模不同,要设立相应的职业培训学校、培训班、培训角,配备相应的培训师,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

校企合作”,应是企业“求”着职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培训,而不是现在的,是职校“求”企业给学生实习的机会,也不是企业把职校生当成免费的、廉价的劳工,做与专业无关的酒店服务员、分拣快递、生产线普工。

德国职业教育搞得好,不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学校办得好,而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就是:职业培训的主责在企业,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如果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必须从法律上明确,技能培训的主责在企业,企业自己为自己、从而也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并且在技能考核上起决定性作用;职业学校,只需负责对职校生进行常规管理,只负责通识性的、基础性的职业培训。



6、教育权应怎么放怎么用?


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教育只会有限放权,行政专权与办学自主权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就目前来说,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够用的,能够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权,足以让学校发展得更好。

问题在于,现在的学校或校长,一监管,就恐权,按部就班,然后埋怨没权可用;不监管,就滥权,在财务、人事等方面搞暗箱操作,就出事;而那些教学改革权、课程改革权,则弃权不用,也不会用。
7、怎样实现教育多样化?
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教育多样化不是不可以实现。

在办学体制上,必定还是“以公办学校主导、民办学校补充”的体制,一些所谓的私学并不可取。当前对“教育多样化”的理解比较肤浅,以为开办一些特色项目当成了教育多样化,把学校名称改为“美术学校、体育学校”一类,是对教育切头切尾的折腾。

教育多样化,应是让学生在学校内得到多样的发展,而不是独孤一味地学到某样“绝活”就叫多样化,最直观的理解,教育多样化,就是让学生不能只学语数英,而是要把图音体、史地生都能同步学好。



发展民办教育,是为多样化,但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非常让人失望。可以说,在中国没有真正的民办教育,只有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的区别。

那些民办学校,通过考试,选择资质最好的、家庭环境最好的生源,跟公办学校用一样的教材教法,最后在中考、高考中考同样的一份试卷,取得的成绩肯定比公办学校要好,然后,民办学校拿着这个成绩到处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报读,收取更高的学费,赚取更多的利润。

鼓励民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让他们在办学体制、学生培养、课程改革上比公办学校做出更多突破性探索,而他们在这方面未有任何建树,反而平白地浪费了一个地方有限的优生资源。
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评论告诉我们
第四期读书会书目《爱上双人舞》
期待你的参与


往期精选

悄悄告诉你,均安赏樱三大去处是……

均安新华桥好风光

欧阳贵景:第一位入选国家篮球队的均安人

修车师傅拿国际摄影奖

珠三角慢生活小镇,原来你是……
长按二维码关注山水均安
公益性、便民信息传播,本土新闻推送


    关注 山水均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