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记丨二月初二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岁时记
农历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一天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民间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龙抬头】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龙踩水 】
      安徽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都会在水边焚香祭祀龙神,以祈祷风调雨顺。合肥城乡则有龙王踩水的习俗。是日清晨,将龙王神像从庙中抬出,沿着河堤上下跑动,谓之“请龙王爷视察水情”。一旦神轿落下,其位置则视为当年的水位。水位高则涝,水位低则旱。不高不低则皆大欢喜。龙王踩水常伴以踩高跷、舞龙等活动。

而在山东,当地人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接女儿】


古人俗在此日接女儿回娘家,女儿在娘家居住数日,和娘家亲眷畅叙情谊。民谚曰:“二月二,家家接女儿。”“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金陵岁时记》称:“是日,途中香舆往来如织,随载朱漆提盒,以贮馈赠之品。”

从此日起。新婚夫妇不再忌讳空房。江苏南京、阜宁、仪征、河北永平等地,都有这样的风俗。
【吃龙耳】


当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古人于此日食饼,又食撑腰糕。撑腰糕就是把年前剩余的糕点用油煎炸,取身体健全,能挺腰做事的含义。诗云:“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吃撑腰糕的习俗意在说明,人只有勤劳耐苦,才能维持生活,才能维持家庭幸福安康,家人得以安乐。
【剃龙头】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清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谚语】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谢谢阅读
 

庐风

合肥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号:LC-customs


    关注 庐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