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埭桥村 无锡这个地方7000年前就有人居住了,如今却……

 

古桥之韵古桥,记录着过往脚步,承载着历史沧桑。从那一块块坦露的桥石上总能阅读到久远的故事;从石与石之间的...







古桥之韵

古桥,记录着过往脚步,承载着历史沧桑。

从那一块块坦露的桥石上总能阅读到久远的故事;

从石与石之间的缝隙里我能听到它恒久不变的轻柔的呼吸,

抑或长出长长的青藤,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伸向未来;

那弧形的桥洞,如穿越时空的眼,

在那里可以看到曾经过往的渔火、篷船,

听到桨声、吟唱,还可以感受到那如水般绵长的人间情缘......



清明桥

讲述古运河上的锡城往事



三凤桥

吃货心中的

第一“桥”

除了清明桥、莲蓉桥、西门桥、吴桥等,在无锡雪浪山南麓,长广溪北侧,有一座桥叫葛埭桥,亦向人们诉说着锡城历史岁月的沧桑。




葛埭桥

 静静流淌的长广溪,由五里湖南下,经横山桥继续往南约一里许,有一支流朝东南方洪口渰流去,形成了两溪相扶的一块陆地。陆地上有一条南北走向由南方泉与无锡城相连的干道。人们看上了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乡间小镇。这里有一座古桥,名为“葛埭桥”。小镇便与之同名。


葛埭桥地名

由来的传说
传说一:

咸和初年(326)葛洪43岁时,晋天子求为句漏(今广西北流)令,赐准后,他携妻子赴任。从祖籍句容出发,途经锡邑南长广溪时,暂住吴妃墩。因南橫山出产丹砂,故在横山洞穴内炼丹。因葛洪栖居吴妃墩,到山上炼丹时见长广溪分流东去的洪口墩水道沒有桥梁,便选适宜之处筑埭一道,以方便百姓南北通行。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埭以“葛”名之,故称“葛埭”。而他居住过的吴妃墩则改为“洪口墩” 。
传说二:

在建桥时,桥面中间的一块石板放不平,正当工匠们为难之时,来了一位老者。老者见此情景,取下身上背包,割下一块布来,放进那块摆不平的石板底下。这样,那块石板便纹丝不动了。桥顺利建成了,后人为纪念这位长者割袋之神举,便把这桥取名为“割袋桥”。后来,人们觉得“割袋” 太俗,便正式改名为雅致的谐音名为“葛埭桥” 。


昔日繁华

城南古村旧梦
曾经三乡五里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葛埭桥老街。现存的老街的样貌形成于1921-1926年间,由薛福成笔札萧焕梁发起,薛南溟等人赞助修建。



与锡南诸村相比,葛埭桥虽建设较晚,但发展很快。一来因为这里曾是南方泉到无锡城区的唯一陆路,官方驿道穿街而过,又有丰富的水路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二来因为规划有预见性,街道布局紧凑合理。



老街商业最繁华的时候,饭馆、诊所、药店、日用百货店、南北货店、布店、鱼行、茶馆……凡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店铺一应俱全。



历史古村

将何去何从?
7000年前无锡先民就在此择地而居,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的洪口墩遗址和庵基墩遗址。葛埭东西横街古村落连绵千米。葛埭桥村是无锡市确定的第一批十个历史文化村镇之一,规划保护面积3.62公顷。



虽然已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但开发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葛埭桥村的入口便是一座老桥,桥的一边是坍圮的拆迁房,另一边则通往保存相对完整的葛埭老街。老街分纵横两条主干道,两边是排列紧凑、满布岁月沧桑的老房子。这里的住房分上下两层,仍可见老建筑风貌,但大多已年久失修,门窗破落,墙壁斑驳。



葛埭桥下长广溪边渔船竞相停靠一派繁荣景象早已湮没在岁月的深处



葛埭村曾是无锡先民发源地。有个洪口墩遗址在葛埭村东侧,出土过大量石器、陶片和青瓷,这古遗址属新石器晚期,距今已五六千年了。







如今的葛埭桥在拆迁修复过程中还能留下多少江南古村的遗存?


延伸阅读

敦睦初中
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叫做“敦睦初中”


在民国初年,烧香浜肖公祠为锡南望族名祠,三进六开间,有“敦睦堂”和“毓秀堂”两只主厅,堂匾由清朝名将左宗棠手书。厅屋高大宽敞,飞檐弓椽,雕栋俱在,各进之间有天井院子相间或厢堂相连,并缀有盘槐等名树奇卉,在锡南祠堂中比较出名。后来,十二国民小学改名敦睦小学,又叫烧香浜小学。1938年夏,肖公祠出款在第三进后面新建一幢四开间的木地板楼房和一幢平屋。这楼房就是以后开学的(肖氏)敦睦商业初级中学的校舍,楼上、楼下有二间教室,平屋作厨房、食堂,楼上楼下的西部隔出来作教师办公室、师生宿舍之用。
横山草堂遗址




位于烧香浜北岸的横山草堂



草堂的主人名叫萧涵,字容卿,号和所,一生没有入仕而致力于治学。明景泰七年(1456),萧涵在家乡葛埭的烧香浜畔建立了这座草堂,草堂取名“横山”来源于雪浪山的旧名“南横山”。凭着萧涵在无锡的文名,这里逐渐成为锡邑文人名士聚会唱和的场所。萧涵一生著述颇丰,有《纲目纂要》、《性理纂要》、《鬼神实录》、《山居别集》等作品,可惜统统散佚,保存至今的只有当时的一些唱和诗作,成为横山草堂历史的见证。

萧涵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草堂,在崇祯年间对其进行了扩建,凿池堆石,成为当地的一大胜景。咸丰年间,萧氏后人又进行了两次修缮,时人比拟草堂为“晋之兰亭”,有“山阴之盛”。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游云摄影”、网易博主“闲逸”、新浪博主“铁壳骑士”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 无锡美丽乡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