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郑强教授在贵州四年半:压力与理想交织,他说西部一个郑强不够

 

从浙大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郑强依旧是那个网红教授。这个学生喜爱的“贵大校长”,更加成为各界关注的“超级”IP。郑强在贵大工作的四年半里,许许多多“零的突破、量的积累、质的提升”被不断刷新。...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勇气、改革、战略,这是老师们对郑强校长的认识。

亲民、敢言、务实,这是同学们对校长“强哥”的印象。

从浙大到贵州大学担任校长,郑强依旧是那个网红教授。这个学生喜爱的“贵大校长”,更加成为各界关注的“超级”IP。郑强在贵大工作的四年半里,许许多多“零的突破、量的积累、质的提升”被不断刷新。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多彩贵州采访,探寻贵州大学这些年来的新变化。
穷省办大教育,贵大新校区二期拔地而起

40多亿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来到贵州大学的头两个月,郑强的主要工作就是调研。每走一个地方,郑强总是叹气。

不久之后,郑强牵头制定的《贵州大学加快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行动计划(2012—2020年)》,通过贵州大学党委常委会成为全校意志。郑强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速新校区二期扩建工程。

贵州省地处我国的西南腹地,一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相对靠后,脱贫攻坚任务很大。而二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郑强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一次省里召开的会议结束,他跟上了省委书记的车,把计划书递了上去。不久之后,方案得到批准,贵大新校区二期迅速启动,并获得了40个亿的专项建设资金。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穷省办教育很困难,但不办教育难上加难。

二期建设拆迁难度大、施工周期短,各种困难接踵而至。自认为是基建“门外汉”的郑强几乎每周都要到工地上去看看,从景观带的布局设计到楼宇命名的意见征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二期建设是郑校长呕心沥血的一个作品。”总规划师龚鑘说,对校区的规划定调、文化坚守,郑强毫不含糊,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贵州地方特色元素被植入。贵大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张清在介绍校园内一处侗寨鼓楼时说:“校园景观设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贯穿其中。”

2016年底,一座总面积2033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充满新古典主义又融合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和自然情怀的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二期扩建主体建筑拔地而起。有的老师说,看了新校区的建设发展,感受到了“大气、震撼和美”。

南校区运动场改造,北校区师生活动广场改造,校区间摆渡车、通勤车添置,校园基础设施在不断优化。郑强到校后的四年半时间里,教职工工资收入平均增长75%以上,新建教职工住房3600套。应该说,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令贵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贵大副校长李军旗说:“在师生眼里,郑强校长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实事、能干成事的校长!”
孔雀西南飞,机会在西部

博士学历占比达33%,自然基金项目首次突破100项

有了大楼,大学更需要集聚大师。

诸如长江学者这类高端学术人才,在东部高校可能稀松平常,但是在贵州大学却不常见。四年半的努力,贵州大学高端人才不断增加。

1988年出生的邵娇婧,现在是贵大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一名正教授。2014年从美国西北大学联合培养回国后,她也曾为留在天津还是回贵州工作犹豫不定,一边是大城市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一边是“父母在不远游”的故乡。这时,邵娇婧意外地接到郑强的电话。

“我当时接到电话很紧张,而那头郑校长向我介绍了到贵州大学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这十来分钟的沟通,邵娇婧选择的天平已经倾斜。“贵大给了我一个不浮躁的平台,我可以安心从事自己喜欢的石墨烯研究。”邵娇婧说,一年后的2015年,她通过努力申请到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冲着郑强,冲着贵州大学的科研平台,加盟贵州大学的教师越来越多。“票子面子是吸引孔雀西南飞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科研平台这个‘里子’。”贵州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常务副院长许厚强说,对于已有的师资存量,贵州大学鼓励老师们读博深造。

“每年引进100名博士师资”,这是郑强定下的目标。数据显示,该校从原有博士毕业师资比例不到17%,短短四年半的时间,已达到33%,远高于西部高校10%的平均水平,居贵州高校首位。

另一个起着重大变化的数据,就是贵州大学这些年获得支持的科研项目数量。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项目,过去贵州大学维持在每年50多项。“2012年,郑校长提出要敢于做破一百大关的梦。”许厚强说,“2016年,我们贵大有104项立项,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实现了。”

梦的实现,当然不是说说想想,郑强着力要改变贵大教师“等靠要”的思想,通过积极争取经费支持科学研究。人的思想的改变并非易事,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面前,毫不客气地表达对他的不满。

“郑校长是一个坚持按原则办事的人。”贵大审计处处长方韧说。在郑强的倡导下,学校很快出台一紧一宽的政策组合拳。紧的是申请副高条件提高,必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宽的则是出台激励机制,释放政策红利,开展积分制提高奖励。制度建设上持续突破,让教师们自我造血、自我提升成为可能。
贵州大学姓贵州

服务两大战略,聚焦五大产业,瞄准五大名片

如何办好贵州大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几乎占据着郑强全部的时间。贵州大学主动出击,提出要差异化办学,解决贵州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贵大开办了大数据学院、茶学院、医学院、旅游学院、白酒研究院等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学院,培养冲出经济洼地的专门人才。

一篇篇论文正在贵州土地上写就,星星之火逐渐燎原。

2014年,贵州大学成立了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大数据作为学院的设置方式,贵州大学是首家。“大数据是一个新兴学科,郑校长刚开始对这个领域并不熟知,但他通过学习,不断研判发展趋势。”该校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琴说。
响应并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健康战略,郑强提出建设贵大医学院。

这之前,贵州大学没有相关学科,一切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而现在的医学院党委书记陈莉琼之前在研工部工作,她的调动,郑强可谓是“四顾茅庐”,前三次她说什么都不愿意趟医学院筹建这趟浑水。等到了第四次陈莉琼不再推辞:“都赶上刘备请诸葛亮了,我被他对干部的爱惜所感动,更为他要建设好贵州大学医学院的魄力所震撼。”

截至目前,贵州大学医学院已经具备招生资格,相关学科相继整合,经费也已筹措到位。在聚焦产业发展和医疗服务的同时,贵州大学还与省内市州本科院校开展“9+1”合作办学。在贵大的帮扶下,已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等方面,产生“9+1﹥10”的集群聚合效应。
中西部贫困地区孩子的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中西部14所高校建立联盟,被推举为秘书长

郑强的每一次媒体发声,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到贵州大学工作后,每年“两会”时间,“网红”校长郑强对中西部教育思考更是占据公众的视野。这一点,该校宣传部部长杨楠体会尤为深刻,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跑到贵大,想要采访郑强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人民网发布的《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中综合指标,2016年贵大位居第19位。

采访中,贵州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张大林告诉记者,郑校长在贵州大学工作的四年半,把整颗心都给了西部。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随后这十四所高校形成联盟,郑强被推举为秘书长。有人担忧“棒打出头鸟”,而郑强则希望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中西部高校呐喊。陈鸣明副省长认为,“郑强校长功不可没,从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有媒体指出,中西部高校联盟的成立,将形成中国高校教育的新格局。

参加协作联盟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动协作联盟各高校之间管理制度创新和经验交流。

郑强用一切机会为贵州大学以及中西部高等院校奔走疾呼,该校党委副书记杨未认为,这是一种完全“忘我”的责任担当。
对贵大留下了深深的眷恋

基本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办公室堆了一大箱子药

2017年1月,浙江大学对外发布郑强返校工作的消息,一时间许多贵大师生很难接受。“郑校长的离任是我们贵大的极大损失。”“贵州人民永远会记得一个叫郑强的浙大人。”“强哥在贵大砥砺奋进的新长征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些情真意切的留言与评论,足以说明贵大师生对他的喜爱。

“我来贵州大学工作就是循着竺可桢老校长的脚步来报恩的,要知道浙江大学‘东方剑桥’的赞誉是在贵州形成的。而我回到浙大工作是为了吸引更多东部的师生到祖国的西部建功立业。”郑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只有在贵州大学发展的好时期‘交接棒’,才是我对贵大和贵州人民的负责任。”

陈鸣明副省长表示,郑强在贵大的实践,发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办大学的“好声音”。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坚在接受采访时说,郑强校长到贵大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他把爱都倾注给了学生,深受学生喜爱。

在学校,郑强的作息时间很规律,一般凌晨2点睡,早晨8点就到了办公室。记者看到,一盒又一盒的药物占据了他的办公桌,在这里工作的四年半,有老师在采访中说,“他太累了,为了贵大头发都白了。”

有一次项目申报答辩,前一天郑强还在通宵改PPT,凌晨五点召集其他组的负责人交流各自的答辩稿,以期让贵大能够赢得更多主动权。“郑校长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老师们倍感工作压力,但是努力之后获得成功大家都很开心。”该校美术学院院长耿翊说。

一些老师们说,郑强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释放出个性和情感力量。面对努力后贵州大学取得的成功,郑强总是“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

面对在贵州大学工作的四年半,郑强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伟大中国复兴好时代,归功于贵州发展的好机遇,归功于贵州大学发展的好时候,归功于浙大党委长期的培养。

来源:朝闻浙大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关注 高分子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