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冬日里我们喜欢的味道,往往先俘获胃,又霸占心,最后彻底渗透了我们的回忆

 

关于冬日食物的故事,暖胃又暖心~...



 寒冷冬日,离家许久,
食物是排遣身心寒意的温暖寄托。
相信,
这个冬天,
总有一种味道,
让我们念念不忘。
而那段食物背后的故事,
更是冬日里的
一丝浪漫、一份眷恋、一点温情…… 


1
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有什么比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更能叫人舒坦呢?

我的味蕾偏爱四味菜,脑海里纠缠着的也是四味菜,双脚更是情不自禁得朝四味菜走去。爱吃某样东西的人,心中大抵都有详细准确的定位,每次觅食都成了按图索骥。于我而言,四味菜就是“李记”。

“李记”在市中心一家古色古香的街上,眼看同条街商铺租金越来越高,邻居换了好几轮,“李记”还是纹丝不动。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妻,男的个子不高,微胖,戴着金属框厚片眼镜。女的“条儿顺”,一头卷发束在脑后,干起活来手上的金戒指明晃晃得显眼。两口子店开得硬气,早上营业,一锅汤卖完为止。人多的时候屋里挤不下,客人就在店外吃,高板凳上放碗,矮板凳上坐人。常常下午一点多就打烊关门了。

男人在玻璃封成的操作区盛汤,女人在旁边切肉。一个白瓷深口海碗,焖牛腩,煨面筋,黄花菜,丸子全都熟透了倒碗里,羊肉羊骨熬制的汤往碗里一舀,撒上一佐香菜,一碗四味菜就成了。自己一手端汤,一手拿锅葵找位置坐下。趁着刚出锅的热气化开盐和辣椒油,自己掰着锅葵往汤里泡,汤、肉入味,锅葵软而不粉。金黄的面筋,暗红的丸子,浮着绿色的菜,红色的油。咂一口汤,舌尖先感觉到烫,入口就是满满的鲜香。牛腩油而不腻,丸子整而不散,黄花菜烂而不断。一碗四味菜是多元的融合,在舌尖上的协奏曲。一会儿,头上就开始冒汗,一碗之后,酣畅淋漓。

现在,我遇到了和我一起去喝汤的他。进店我找座位,他点汤“两碗儿四味菜,两块锅葵,一碗带油,一碗不带。”我不用自己端汤了,也不用自己掰锅葵。他会监督我少放辣椒油,我喜欢边吃边说话,他静静地听着,笑着,还自然得把肉夹到我的碗里。

那些被我们喜欢的味道,往往先俘获了我们的胃,又霸占了我们的心,最后彻底渗透了我们的回忆。愿你冬日有碗热的汤,最好也有个陪你喝汤的人。你俩诉尽衷肠,尝遍烟火。

by 将夏


2

每当大街小巷开始循环播放“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这首歌时,我就知道冬天要到了。

不管是闹市区还是小胡同,总会坐落着一两家这样小小的店铺。店铺上方挂一个招牌,黑色的匾印上烫金的大字,简单的就是“冰糖葫芦”,还有好些家店都会在前面加上地介儿或者姓氏,明明卖的是相同的东西,却也因为店名而变得不同起来。这个时候,再在门口摆一个大音响,《冰糖葫芦》这首歌似乎可以放到地老天荒。

总是有一展大大方方的玻璃柜几乎占据了整个店面,玻璃柜里摆的是新鲜出锅、裹着晶亮糖汁的糖葫芦。

原味的最常见,夹馅的不可少。巧克力酱、猕猴桃干、大核桃仁单吃当然腻得慌,但加上酸甜可口的山楂,中和掉腻味的甜,那真是相得益彰。当然,除了山楂基本款,葡萄橘子,草莓山药豆,各色水果裹上糖汁,不仅颜色诱人可爱,咬一嘴,果汁从糖壳中“爆”出来,填满整个口腔,不甜的水果都变得愈发甜了。

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糖葫芦并没有乖乖地待在玻璃柜里,在我住的小镇里,它们插在稻草扎裹的棍子上,被商贩扛着穿行在庙会上。样式种类也没那么繁多,远远望去,清一色红的鲜艳的山楂糖葫芦,连核都没去,咬一口酸到后槽牙。

那个时候我在学校学了一篇课文,叫做《万年牢》。“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一篇课文咿咿呀呀背下来,糖葫芦的制作过程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万年牢》那篇文章在我心里留下太深的印象了,小时候我并不是太懂它题目的意思和蕴含的道理。但我一直认为每一个糖葫芦的制作都会像作者的父亲一样细致认真,如同完成一件艺术品。后来长大了,再看这篇文章便会心一笑,道理那么简单了然于胸。“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所以我每一次吃糖葫芦都会带有一种仪式感,因为它饱含着一个生意人或者说老手艺人的真诚。

上大学我来到了开封,开封书店街南头便是鼓楼,鼓楼的西北角就有一家糖葫芦店。天气干冷的冬天,人嘴里哈出的气体如炊烟一般缥缈而出。这个时候买一个糖葫芦,华灯初上站在路口望着来往的车流,鼓楼辉煌的灯光和热闹飘香的夜市,总觉得这是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冬天。

by 绵羊


3
提及冬天,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凛冽的寒风,光秃秃的树木,和路上那些将自己裹成“粽子”步履匆匆的人们。然而除此之外,冬天也有和煦的阳光,岁寒不凋的松柏,以及散发着热气的美食。

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是“民以食为天”,一年四季都会有层出不穷的美食。而馄饨,兴许只能算是包罗万象的食物当中的“平庸大众”。但这份“平庸”,也是我冬日里的一抹暖色。

在尚未到离家千万里之外的地方上学时,馄饨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上了大学之后,在面对了巨大的文化差异后,馄饨似乎一跃成为联系我和家乡的一条“纽带”。馄饨在我的老家并不是特色美食,但也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日常小吃。老家的馄饨和河南的馄饨其实还是存在着一定区别的,可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皮薄馅多,同样的汤汁鲜香,同样能在冬日温暖你冻僵的双手。

相比起馄饨的馅,很多时候我更青睐于作为陪衬的汤。馄饨的汤底往往较清淡,没有能让你的味蕾炸开的香浓,但胜在“鲜”。高火熬制的汤佐以一小把葱花,汤白,葱青,就是平淡温馨的日常生活。

离家之前,拥有馄饨的冬天是稀松平常的;离家之后,有了馄饨的冬天是温和宜人的。冬日的馄饨,是美食,也是寄托。

by 芮


4
冬天,最想吃的是什么呢?看到这个问题,答案脱口而出:“当然是烤红薯啦!”

大冷的冬天,手捧着暖暖的烤红薯暖手都会觉得幸福。大爷坐在烤炉边上,口里吆喝着:“烤红薯嘞,烤红薯。”炉子冒着热气,炉边搭着刚烤好的红薯。

路过,来一个,一路暖手走到宿舍。坐在椅子上,从中间掰开,白气飘起,来上大大的一口,有些烫口又满嘴香甜,那一刻,食物带给人的满足感,难以描述。

在寒冬里,不想揣兜又没人牵手,那就来一个烤红薯罢,不仅暖手还能温暖肠胃。

by hong
那么,你呢?
提及冬日美食,
有没有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快来在留言区分享一下吧~
编辑 安思翰
图片网络


    关注 豫青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