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回忆50年代寺前高中的艰难求学路

 

我的求学路之三——寺前高中权创成 八月中旬,接到我被澄城寺前镇高中录取的通知书,当时既高兴,又发愁。1957...



我的求学路之三——寺前高中
权创成


八月中旬,接到我被澄城寺前镇高中录取的通知书,当时既高兴,又发愁。1957年夏季中考也是七八个人才能考中一个。这么难考,能考上当然是大喜了。可是,家境贫穷,加之父亲又患有精神病,哪里来的钱供我上学呢?而且,在升学考试前,我的班主任孙钟哲老师给我谈过话,动员我不要参加升学考试,直接回家帮助家里做事。因为孙老师知道我能考上,但家庭条件不允许再继续读书。所以他说:“你参加升学考试是‘损人不利己’,不如让出一个名额,让别的学生考上。”我当时下决心要参加升学考试,一方面想试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考上了,可另想办法上学。果不其然考中了。

在开学前,我又去了雷家洼乡雷家洼村我姨妈家中。我讲了考试录取的消息,让他家帮忙。我姨父听了,二话不说,帮忙借些钱,叫我上学。于是,开学时,我拿了10元钱,背着铺盖卷到寺前镇上高中,编入高六零级甲班学习。



这一年,澄城县第一初中考入寺前镇的学生有:我、王文茂、杨汇洲、翟玉祥、郭进文、宋乾坤、王定坤、郑兆书、孙张信、崔翠梅(女)。段云英(女)考入大荔中学。阴曹顺(又叫阴志修)、张呈祥、姜卯生考入尧山高中。魏忠财、李培光(又叫李黑张)考入白水高级中学。王保福、路润仓、姬同乾、刘宗堂考入大荔师范学校。毕业两班学生,入学时100人,毕业时才有约17人考入高级中学。

在寺前镇上高中,主要还是靠国家的助学金资助上学,每月是8元钱助学金,基本上够灶上的伙食费。户口也转入寺前镇中学。到1958年春季,国家提倡勤工俭学,所以助学金降到每月五、六块钱,不够用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了保证学习和生活,自己就想办法拉煤卖煤挣些钱补贴上学费用。开始没有架子车,就租赁农村的一辆旧架子车,每到星期六下午,拉上空车到矿上,星期日拉上五百多斤煤,在镇基坡和茨沟坡上坡时,雇用头牛帮着拉到坡上,然后自己拉上,天快黑时赶到学校,稍微休息一下,还要学习功课。遇到天下雨路滑时,就不去拉煤,在校休息,补习功课。拉的煤有时卖给学校灶上,有时到寺前镇街上卖。后来,借来了韩家湾村我四舅家的架子车,更为放心,不愁没有架子车用。所以,在学校当时放收麦忙假10天以及暑假期间,我都在拉煤挣钱。那时的大路不好,铁轮车碾轧的路不平坦,不时有深沟窝子,虽然我当时已20岁,但用架子车拉煤还是非常疲劳累人的,经常汗流浃背,累得够呛。一次天下雷阵雨后,路上车碾的水沟积的水潭,我拉架子车渴得很,就趴下喝水潭的水解渴。还是年轻,身体素质好,喝了那水潭的水,身体还没事。有时渴了,在茨沟的河里趴下喝好,河水比路上的水潭的水干净多了。和我一同拉车卖煤的还有同班同学郑天赦,他自己的架子车很破烂,车带经常跑气,没气了就要停下来,自己动手补轮胎里带,我自己也学会了补车子内带、修架子车轴了。另外还有上一级同学李润仓、孙宪德、王春生,都是一人拉个架子车,勤工俭学。当然,他们拉的次数少一些,只有我和郑天赦拉架子车卖煤最多。



一直到这年的秋季开学,全民大炼钢铁开始了。开学半月后,全校学生都开往澄城洛河的三眼桥防家河村安营扎寨。在三眼桥南边山根下挖铁矿石,修建炼铁高炉。我和王定坤、权张栓、权发堂、张体生、王春生三个人一辆架子车,每天一趟,从澄城县城粮站上把8袋面粉400斤,两车共800斤拉到防家河供应大家吃饭。就这样搞了一个多月,钢铁也没炼下什么,炼了些铁渣块子,根本不行。当时我觉得那时劳民伤财,最后政府下令撤回炼铁队伍,回校上课。

这年初冬开运动会,寺前高中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次超长距离马拉松赛,全校1000名学生选拔出13名参赛人员,我是其中之一。马拉松赛全长42公里195公尺,我跑了三个半小时,夺得第六名。之后还参加过10公里竞走赛。这时,学校怕影响学生学习暂停了勤工俭学,提高了助学金补助金额。我当时领取最高助学金,每月10元钱,足够伙食费,一直到毕业。

勤工俭学确实锻炼了人,锻炼了身体,锻炼了思想,增强了学习的劲头。因为家在澄城县西的段庄村,到寺前镇走单趟,一次要翻越两道大沟,下一道坡,才能到达寺前镇,单趟60里路,空人走,小伙子也得6个小时,更何况从煤矿上拉架子车,装在四、五百斤煤,拉到寺前镇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关注 人文古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