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自己给自己发糖的人

 

我一直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不是屈从于恐惧,不是贪图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追寻真善美。...



整理电脑的时候,看到一篇小麦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随手记下来的日记。

“刚才打开班级博客,看到他们班又改选班长了。他们一周大概改选两次,是民主选举。还是没有小麦的名字。

我知道小麦一直挺想当这个班长的。有次他说,哎呀,下周一快来吧,这样又选班长了,我真希望有人提我的名字。

可是实际上他一次也没当过的。

小孩子,可能这个班长对于他来说也像是块好吃的糖。分糖的时候,总是很想自己也有一份,全然不管自己的表现。不过如果没有分到,那点痛又很快就过去,又开始玩起来。

因为小麦有了这个短暂的期盼,我有点心疼他了。但是这不是糖块啊,妈妈没办法买给你。自己慢慢来吧,慢慢就该知道怎样能吃到了。

但是妈妈更希望你能分辨,哪种糖适合吃,哪种糖不要也罢。妈妈也希望你能坚持自己,不要为了吃糖,做自己觉得不情愿做的事。

长大要做自己给自己发糖的人哦。”



事实上,可能不自觉的,父母就是第一个给小孩子发糖的人。

以爱的名义,我们给孩子很多的预设,期待,和要求。当小孩子做到了,就会得到我们的奖励。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只是妈妈的微笑,拥抱,温暖的眼神。

幼儿园里,老师的小贴花一定是孩子们心中最甜的糖块。如果你午睡睡得好,排排坐的时候小手放到了后面,一整天都没有随便打断老师说话,很可能放学的时候,你的小胳膊上就会贴满了小贴花,像胸前挂满勋章的英雄一样凯旋回家。

上了学以后,这种糖就更加的实在,现实了。遵守纪律,学习努力,有服务精神,你会得到很多做班干部的机会,三好学生,小标兵,红领巾奖章…各种荣誉,应有尽有。而你发自内心,由衷地去做的事情,基于自己的心理年龄真实的表现,却可能得不到任何的鼓励。

即使成人如我们,身在各种组织里,也总是有很多眼花缭乱的糖块悬挂在我们的四周。想要得到它,就要悉心揣摩别人设定的规则,去迎合别人的标准。

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很怕小麦从小就养成这样的行为模式。不在于这些规则是不是合理、标准的设定是不是对,而是因为它所激发的动机,不是鼓励你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美好,而是基于得不到的恐惧、对奖励的贪图、或者是对于某个人、某些人、某个组织的讨好。

况且,成人以后的我们都知道,现世社会的那些糖,背后的规则和目的,其实并不是指向真、善和美。



我记得我曾经和一年级的小麦讨论过关于班长的问题。他最主要得不到班长的原因,是因为课间的时候,他总是忍不住去玩耍,而实际上留在班级里擦黑板整理桌椅的同学,更有机会得到班长的提名。

我对他讲:“那还是要出去玩,因为心里更想的是玩对不对?真的想留在教室里整理教室的时候再留下来,那样即使没有做得班长,也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了。”

任何时候,遵从自己的内心是第一要义。

追求美好,完善自我,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和奖励。

任何来自外界的奖励,都是飘忽不定不能控制的,只有来自自己内心的肯定,才能带来真实、持久的快乐,才是我们值得为之追求和改变的。

昨天,小麦放学很晚才到家。我问他为什么放学不快一点出来。他说:“今天的阳光特别好。我做完值日以后,又把教室里每个桌椅都重新摆好,把老师的讲台,也好好地整理了。你都不知道我们班现在有多整洁。”

呵呵,13岁的小麦,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整天期盼做一回班长的小豆包了。不去追逐别人发给你的糖豆,做一个自己给自己发糖的人,是不是更加容易快乐一些呢?

声明:

本文原创,文字来源网络,仅供配文使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麻麻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