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狼论“节”

 

走遍大江南北,转遍大街小巷,最多的吃食当属火锅无疑。

火锅,以及由火锅演化而来...



走遍大江南北,转遍大街小巷,最多的吃食当属火锅无疑。
火锅,以及由火锅演化而来的串串、麻辣烫……随时随地刺激着国人们的味蕾,同时也将人们口袋里的银子不断往外涮着。只要是中国人,估计几乎没有没吃过火锅的。
至于火锅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国人的最爱,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老狼我窃以为,最晚在秦始皇他太爷爷的时代,国人就已经开始享用火锅了,并且比我们现代人更会享受火锅的浪漫。
这可不是老狼我信口胡诌,各位看官您只要看看秦始皇他太爷爷时代的文字“金文”里的“节”这个字,就会明白我并没有胡说八道。至于我说“最晚在那个年代”,是因为目前尚未发现甲骨文里的“节”这个字,但没发现并不等于就没有。只不过到现在为止,没有人知道究竟是怎么写的而已。



看明白没有?左下角的火上架着一口锅,一个人张着口俯身大快朵颐。您要问我上半部的两个箭头是什么,哈哈,您没吃过火锅吗?锅里的热气滚滚而上蒸腾着,锅旁的人脑袋上后背上汗珠子滚滚而下拟或成为汗气也蒸腾着。画两个箭头表示这两个意思不会错吧?
当然了,这是玩笑。我之所以说那个时候的人更会浪漫,这个只要您把上半部的那两个箭头理解成正常人理解的“竹”不就明白了?古人吃火锅是放在一丛竹林之下吃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够浪漫了吧?
虽然那个时候的火锅可能没有如今这么多的调料和食材,但是一年忙到头,种地的经商的当兵打仗的,一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亲亲热热大快朵颐共同涮一顿火锅,这难道不就是最最滋润的“节”那个时候写作“節”了吗?于是乎,这个字也就这么着创造出来了。
后来啊,不知道是谁把这个字简化成“节”,坏了!只剩个“草”和“人”的变形。把火锅省掉了,还把个“竹”变成“草”了。于是,随便什么人弄点什么花花草草什么灯光气球之类,只要能把人给哄来骗来,就人为地造出一个什么“灯光节”、“气球节”……之类莫名其妙的“节”来。其实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您口袋里的那点银子。
某地政府这些年大张旗鼓地宣传、培育、鼓捣什么“最美花海”,人为造出来一个“花节”,为了吸引人气,大兴土木打造景点再外加大力宣传,气势不可谓不宏伟,忽悠来的游人不可谓不多,但是恰恰却忘掉了一点:种植这些作物的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实惠,种植面积越来越小。据称种植面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就连我亲眼所见的周边也是满目疮痍土地连片裸露,连“节”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草”和“人”里边的“花草”也给省略掉了。于是,“节”变成了“人”,只剩下人山人海,吃没吃的看没看的,反正我的同学朋友来这里“赶节”,有不少人是在我家里吃在我家里住的。
这样的“节”,看似我们是在“赶节”,其实,是我们自己在被人当作食材涮进了火锅。
老狼我实在不明白,这样把“節”变成“节”再到变成“人”,究竟是不是政府里某些人的“初心”呢?

老狼叹曰:一个地方要想发展旅游产业,除了要有“人气”,还得让人来了有看的“草”或者“竹”,还得能有住的地方能有“火锅”吃,才是王道。如果能让人来了之后在竹林底下悠闲浪漫地吃火锅,这样的“节”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節”,这样的旅游产业才能持之以恒下去,也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注 老狼的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