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之学在中学》:5)、上网益处多

 

------5)、上网益处多------

由于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求新求奇的成长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必须上网,通过网络满足多种需求。但是,能在家里正常上网的孩子却很少,无奈之下只好背着父母偷偷上网,或是悄悄溜到网吧去……

孩子对于网络的需求势不可当,这是社会发展之必然,逆潮流而上,只能自取失败,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孩子上网的现状,并且积极鼓励和引导孩子上网。做爸爸的要清楚一点,玩游戏不是孩子上网的唯一内容,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般而言,孩子上网有三种主要活动:玩游戏、聊天、学习(查找资料)。可很多家长却认为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聊天,根本与学习无关,甚至担心孩子对网络成瘾。

如何引导孩子在上网时趋利避害,就成为了现实问题。爸爸要多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爸爸要帮助孩子,使其避免受到网络带来的危害,引导他们有方向性地汲取网上的知识。不能因为网络存在文化垃圾就不让孩子上网,关键还在于正确地引导。

我们应该搞清楚网络不是个坏东西。网络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网上的资料可以随时查阅,网上的论坛可以使我们随时与名师、专家、网友进行沟通,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使每一个网友都能迅速地获取他们所不知道的知识。既然益处多多,让孩子上网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网络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它可以获取有益的资源,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这就要求孩子要文明上网,浏览的网站内容一定要健康。为什么国外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象没有我国严重?因为国外都是父母自己先学会健康运用电脑和网络,而让孩子看着父母使用的。

所以说,文明上网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家长不要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网络普及是不能抗拒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主动迎接这一挑战。只有做父母的自己先学会正确运用电脑,学会科学上网,才能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对网络上的一些信息的看法,比如,网上有什么新闻、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件等。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从而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借以引导孩子。我如果在网上看到依依感兴趣的新闻,就会让她过来分享;同样,如果她看到什么有趣的信息,也会叫我与她分享。重要的是,还要彼此交流阅读后的想法。这既利用了网络学习,又是休闲娱乐,还增进了亲子关系,一举三得。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过分夸大了孩子的上网行为,只要孩子上网时间稍长就将之定义为网瘾。其实不然,界定网络成瘾有如下几个标准:

首先,出于非工作学习目的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是网络成瘾的一个时间标准。如果为了工作或者学习每天在网上逗留8个小时或以上,这样也不能算网络成瘾。其次,只有上网状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构成网络成瘾的病态标准。比方说,假期里一些孩子连续上了两个月的网,即使每天两三个小时,但是开学之后他能够把心收回来,从网络中走出来,这就不能算网络成瘾。再者,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长期上网而受损。

有的孩子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而导致对学业前途感到悲观、自我评价过低,出现情绪低落、做事情没有兴趣、愉快感下降、与人交流过少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就可能是网络成瘾。但有的孩子是因为想逃避现实中的一些事情,一时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这就不一定是有网瘾了。因此,家长应区别对待,要真正了解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原因。

孩子的自制力相对较差,容易“网络成瘾”,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以粗暴方式完全制止他们上网,则容易引起其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上网,一般一天不超过两小时,以一小时为宜,周末和假期可适当增加一小时。要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的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的。

家长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有的家长为了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就在电脑上装了一种限制时间的软件,或者看着孩子上网,把原本融洽的亲子关系搞成了紧张的敌对关系。这样孩子苦,家长也累,而且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依依从小就接触网络。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用电脑绘图、上网玩游戏,都只是她玩耍的一种项目。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可以使用电脑和网络学习了,我仍告诉她,这只是帮助你学习的一种辅助方式,无论是上网玩耍还是学习都不可时间过长,一定要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最好在一个小时左右。我没有专门看着孩子,而是让她自己去把握,这种放手的信任,赢得了孩子遵守诺言的积极回应。

多年来,每天我都会安排一段时间,把电脑让给依依。在这个时间段里,依依可以自由使用电脑,可以上网玩游戏,发电子邮件,制作电子贺卡,跟同学及朋友用QQ聊天,浏览感兴趣的新闻等,让她在网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一旦规定的时间到了,依依就会很自觉地从电脑旁走开。所以,尽管她天天接触网络,也没有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这集娱乐与学习于一体的工具,帮助自己获得了从课本上不能获得的知识。

依依在网上申请了自己的电子邮箱、QQ空间、个人主页和博客,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学习。如今,上网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陪伴着她健康成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令她收获了知识和友谊。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1804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6)、阅读讲究保质保量------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功利化的一种体现,我对此不予赞同。但读书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而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半数的国人一年也读不上一本书。“读书”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经成了过时的行为,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呢?可以想象,这不读书的半数国人,在做了父母后,也很难会重视孩子的读书行为。

先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我通过对60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每周课外阅读3-5小时的占36%,每周课外阅读3小时以下的占45%,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占19%。关于不读书的原因,40%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读课外书,10%的学生表示无课外书可读,30%的学生称没有读书氛围,20%的学生表示家长、老师不赞同读课外书。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1%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的“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熟悉的中国、外国作家各三名,结果“写不出”、“不知道”的占13%。能写出来的则高度集中在鲁迅、李白、巴金、冰心这四位作家身上,另外还有9%的学生写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要求写出外国作家名字时更是笑话百出: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频频出现在学生的答卷上;填“写不出”的要占到52%;能写正确的,也像中国作家的情况一样,高度集中在高尔基、安徒生、莎士比亚这几个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身上。而学生们知道这些作家名字的途径基本上是通过语文课本。

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剥夺和遏制孩子课余得到心灵抚育的机会,关闭了孩子通往课外书籍的大门。这只手就是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社会普遍认为孩子读课外书对考试成绩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作用,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主要凭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来说明。

在这只手的操控下,父母普遍认为分数、成绩是第一位的。在父母看来,孩子只有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才算成才,有多少家长对高考落榜的孩子说:“这些年的书白念了!”而考学靠的是分数,不是看你读了多少课外书。所以,做父母的不仅不支持孩子看书,而且还剥夺了孩子看书的权利,一味地逼孩子学习。

也有家长允许孩子看课外书的,但前提是课外书必须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所以他们为孩子准备的“课外书”大多是课本外的习题集、教辅资料,抑或是文选之类的。也就是说,孩子阅读的功利性很强: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考学而进行阅读。我曾经看过很多孩子的书包,里面除了课本,就是父母给买的各种教辅书,如“同步训练”、“英语习题”、“单元测试”等,而真正有“营养”的书一本也找不到。想来是多么可悲呀!

同样作为一名爸爸,我在对这种社会现状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想让更多的爸爸明白,到底该怎样让孩子学会读书。

1爱读书更要会读书

我们懂得了要让孩子读书,要让孩子喜欢读书,更要懂得让孩子会读书。不会读书,纵然喜欢,纵然读得多,也不见得有收获有进步,甚至反受其害。

从依依喜欢上阅读,我就开始留意培养依依正确的读书观念。

首先,我告诉依依,要读书,但不能尽信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前我也曾对她说,老师的话、父母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要盲从,要学会置疑,学会发现问题。现在我又告诉她,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书是人写的,而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点错误也没有。所以,读书的时候要学会置疑,也就是批判地吸纳。

其次,我向依依灌输了一个思想:读书,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说,看过的知识,要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运用。否则,装进肚子里也是废物。如此读书,读再多也只是个“书橱”。因此,依依读书时,懂得活学活用,懂得在适合的场合活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懂得在辩论和交流的时候引用书中的知识。即便是一个成语,上午在读书时看到了,下午说话的时候她就会找个机会“甩”出来。

2掌握科学的阅读方式

在确立科学的读书观念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科学的读书方法。我先从阅读方式入手,教会了依依从朗读到默读再到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

当然,在培养孩子默读能力的过程中,仍可以鼓励孩子朗读的兴趣。比如读到让自己心旷神怡的文字,或者很美的句子时,可以让她大声朗读出来,在朗读中欣赏和陶醉。

仅仅具备了默读的能力还不够,还要培养孩子速读的能力。因为,书海浩瀚,尤其进入信息社会后,“书海”在以极快的速度扩大,每天需要我们浏览、阅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书,多掌握一些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为提高依依阅读速度,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和她比赛,看谁先看完一篇文章,并能完整地复述出来。这样的比赛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只要我们一起看书,我就会用这种办法。因为有时间限制,依依的眼睛快速扫视页面,不能说“一目十行”,但绝对“眼到意明”。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依依的阅读速度,我教依依“整读”。什么叫“整读”呢?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就是说一次读一整个句子,而不是读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把一整句话放在一起去理解,而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地理解,然后再“合成”理解整句话。这样因为一次吸收的文字较多,而且把一整句话当做一个整体去理解要比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理解,更容易明晰句子的意思,所以整体阅读速度就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提高了,自然就可以增加阅读量,并且扩大阅读面,让心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而畅快地遨游。

3养成勤于思索的习惯

读书不仅仅是“读”,如果只一味地“读”,而不用大脑去思考,那么势必会流于形式,使大脑日渐懒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读书不仅要“过目”还要“入心”。“读之于口,思之于心,行之于笔。”说的就是,读过之后,要用心思考、吸收、积淀,然后运用于笔端,进行自我创造。读书不思考,就等于吃饭不消化。如果不经过大脑思索,读过的内容只能暂时储存在大脑里,无法成为自己的东西。

好多孩子喜欢读有趣的故事书,心被那曲折的故事情节、热闹的场面所吸引,兴奋地一路读下来,常常只是走马观花,鲜于思考。这样的阅读,除了带给孩子一时的兴奋以外,收获往往甚少。

我常常告诉依依,读一篇文章前,先要对题目进行思考: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或要阐述一个什么道理;然后边读边思考,将最初的问题解决掉。读完之后,再回头想一想,自己最初提出的问题有答案了没有。另外,再审视一下整篇文章,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这些应该算是读书过程中最容易做到的思考了。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这样做会有难度,只要鼓励他坚持,很快就会养成习惯的。

4学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

在依依上学后,我就逐渐向孩子灌输一个理念:读书要有计划有目的。不能喜欢哪本就读哪本,不喜欢了不管看没看完就扔到一边再拿另一本;更不能喜欢看的书就快速读完,不喜欢看的书就任意磨蹭,延长阅读时间。要学会给自己制订读书计划,先从整体上明确最近一段时间自己想要读哪些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计划好哪个时间段看哪一本,各用多长时间等。然后把计划书贴在显眼的地方,每天按照计划表进行阅读。

依依很快就能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读书活动了。在上初中后,她说她要增加阅读的时间。然后她便跑进书房,从书架上搬下一本又一本打算在近期看的书,按照自己计划阅读的先后顺序,整齐地码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接着就坐下来制订阅读计划,写好后还拿给我看。我从计划表中了解到,依依要用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上下五千年》(8册),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十万个为什么》,中间还穿插着读《穆斯林的葬礼》、《爱的故事》等书。她把时间具体到了以周为单位,每周看多少,看到哪里都明确列了出来,真是有条不紊、科学有序、一目了然。从这张计划表中还可以看出,依依读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越来越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当然,这个计划的科学性还有待推敲。这么短的时间是否能读完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是罗马就是这样一天天建成的”。教会孩子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工程。不过,学会阅读,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因为,读书可以使孩子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1804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母婴育儿小说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之学在中学》

作者:东子
现有字数:11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好爸爸胜过好老师之学在中学”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11804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