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艺录》

《博尔赫斯谈艺录》 《博尔赫斯谈艺录》

  • 书名:《博尔赫斯谈艺录》
  • 分类:人文
  • 作者:[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2005-12
  • 售价:26.00元
  • 装订:平装
  • 页码:356

《博尔赫斯谈艺录》 内容介绍: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作者[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介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小说集《恶棍列传》问世,引起阿根廷文学界重视。1941年出版的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他最具开拓意义的作品,此后《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和《莎士比亚的记忆》诸集愈臻其妙,以丰富的叙事手法构筑了作者独有的迷宫式小说世界。 博尔赫斯的创作成就还体现地篇目众多的谈艺妙文,那是20世纪经典作家的智慧之门。从早年的《埃瓦里斯托·卡列戈》到逝世后结集的《私人藏书:序言集》,他的10个随笔集几乎组成了一部艺术圣经。 1946年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除图书馆中的职务,派任市场家禽稽查员,但作家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1983年获西班牙智者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评论图书请先登录注册

你也许想看:

第九只兔子

《第九只兔子》

王兴川.古吴轩出版社.2011-2

“《第九只兔子:一百次努力,不如一次正确的选择》内容简介:九只兔子发现了十个萝卜,怎么分?本书以此展开,给出一个人人都会面...”

负笈百年

《负笈百年》

张春田 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9

“本书收录周作人、蒋梦麟、赵元任、徐悲鸿、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金克木、冯至、黎东方、王佐良等35位民国和当代的著名学者...”

上海

《上海》

[美]刘香成,[英]凯伦·史密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5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葛兆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0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2版)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2版)》

袁明 主编,范士明 朱文莉 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是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在北京大学...”

小留香馆日记

《小留香馆日记》

荀慧生.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1

“”

独立书店,你好!

《独立书店,你好!》

薛原,西海固.金城出版社.2011-8

“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美] 保罗·奥斯特.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1

“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穿越层层迷雾,对父亲、家庭、自我身份的神秘追寻。”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

《巴黎评论》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

美国与中国

《美国与中国》

费正清(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08

“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

欧洲人文地图

《欧洲人文地图》

蔡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

“地图不仅可以是陆地、海洋、城市等等地理元素的集合体,它还可以是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小说人物的群像。在都柏林过“布鲁姆日...”

流浪者的乡愁

《流浪者的乡愁》

艾小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不是劝你扔下生活背上背包出门看世界的心灵鸡汤。作者艾小柯经历独特,从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到美国、澳大...”

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

丰子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1

“本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次以全集的方式出版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收录了六集全部总计四百五十幅作品。 本书中的绘图直接复制于浙江...”

美术馆的秩序

《美术馆的秩序》

蓝庆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近年来,政府对市民的文化和休闲需求越来越重视,加大了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力度,也带动民间掀起了文化场馆的建设风潮...”

魏晋风流十讲

《魏晋风流十讲》

刘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8-1

“本书以十讲之篇章——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隐逸之风、品鉴之风、清议之风、清谈之风、奢侈之风、艺术之风—...”

卢浮宫画作珍藏集

《卢浮宫画作珍藏集》

[法]埃里希·莱辛,[法]文森特·博马雷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一本大而全的艺术工具书,而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通过阅读,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如何观赏作品,而且可以了解艺术...”

梅兰竹菊谱

《梅兰竹菊谱》

(宋)范成大.中华书局.2010-9

“《梅兰竹菊谱:中华生活经典》内容简介:虽然梅、兰、竹、菊四君子并称较为晚近,但四者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界,成为文人士大夫精...”

母亲的六十年(郑鸿生作品)

《母亲的六十年(郑鸿生作品)》

郑鸿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8

“台湾女性的现代史、服装和审美的变迁、老照片中的台湾风情…… 本书能让你看到的还不止这些, 作者通过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从餐桌到餐桌的旅行

《从餐桌到餐桌的旅行》

潇潇.译林出版社.2015-2

“探寻攻略上很难找到的口碑小馆 品尝最地道的庶民美食 呈上不一样的旅行路线 1.丰富的美食大餐 让人忘不了的300种地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