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风云》:第35章 伐吴之战 (7)

 

------第35章 伐吴之战 (7)------



群臣纷纷要求将伐吴的第一功臣王濬用囚车押送洛阳,武帝终究没有答应,但是他在这里又采取了一个折中主义,虽没有治王濬的罪,但也下诏对王濬的不听指挥严词批评了一下,大体意思是虽然有功,但也违反了纪律。

他虽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还是不能力排众议,主持公道。

王濬当然不服,也写了长篇大论为自己辩护,主要是说自己先受杜预节度,在到三山的时候转为受王浑节度的诏命还没有接到,王浑当时叫他议事的时候又没有说明,自己是到了建邺外才得到的王浑令符。又谈了一下自己的功绩,说明当时其他诸军都不知东吴虚实,不肯及早进军,自己奋力进取的勇敢忠义,以及如果孙皓仍有“螳螂举斧之势”的危险。等等。

于是王浑王濬你来我往,口斗不止,武帝不便说话,让廷尉刘颂主持考察功绩,那刘颂先就把王浑列为了头功,把王濬排在了后面,气得武帝当即把刘颂降了职。

但是王浑的私党太多,他的儿子娶的又是公主,那么多人一齐帮着王浑说话,到底还是把个武帝战胜了。

战胜了武帝就是战胜了王濬,于是王浑还是以头功封了公侯,王濬只得了一个辅国大将军,其他象杜预王戎等则成了县侯,以下的功臣当然就各有差次。

王濬这样一个人当然要因为功大赏轻心怀不满,这老头有一段时间在朝上朝下没事就夸功叫屈,武帝都假装没听到。就是王濬有时候气极了,不管他是不是皇帝,不打招呼就抬腿走了,他也都忍了过去。

王濬的确有大功,武帝也知道他冤屈。

但是王濬这样下去终究是危险的,他长此下去,如果在某种时候有人要故意整他,很显然会使他遭受大祸,于是王濬的一个亲戚益州护军范通特意找到王濬对他说:“你这样不好。你有大功,但你如此下去,恐怕难以善终。你应该急流勇退,谦虚谨慎一些。你最好不要再提你的那些功劳,就是有人说起,你也该说这些都是圣上英明,大家同心戮力的结果,你如果能这样,就足以使王浑自愧了。这正是从前蔺相如屈服廉颇的道理。”

王濬阒然而惊道:“我也常害怕会重蹈邓艾的覆辙,恐怕会受到他那样的冤枉,所以才不能不说那些话,事情过去了那么久,我还不能释怀,这的确是我气量太狭小了!”

王濬从此就收敛起来,他这一收敛,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等人反倒替他鸣起不平来,武帝于是又升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

后来晋朝歌舞升平,洛阳都中人人都以奢侈为能事,王濬本是一个节俭的人,他为了避免功高遭忌,故意也变得锦衣玉食,随同大流,终于得以在八十岁,以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高位善终。

现在说说东吴最后的几个人。

王濬东下攻城略地,连打带收,无不顺风顺水,但是直到建邺攻下,东吴却还有一个建平太守吾彦坚守在那里。这个吾彦却是直到孙皓投降了,才最终放弃的,被武帝调为了金城太守。

这个吾彦就是那个出招用铁索铁锥封锁江面的人,当时王濬在对岸连日不休,大造舰船的时候,吾彦看到无数木头竹屑从江面顺流而下,当即知道西晋在为了战争大作准备,他立刻上报了上去。

奈何孙皓置之不理,吾彦只好命人做了这样一种布置,作为江防。

那个先前被孙皓逼到了西晋的孙秀,背叛了东吴,到了东吴灭亡,却又难受,他大哭道:“先人创业是何等艰苦,而今后主不道,把一个好端端的东吴就这样葬送了!”他不得不叛国逃命,可是内心里当然不愿意看到他的家族他的国家有这样一种结果。

而那个临阵脱逃的诸葛靓,却一跑跑到了他姐姐家藏了起来。他的姐姐是琅琊王司马伷的王妃,司马炎从前就跟他相识,他亲自去把他找了出来。

司马炎的人从厕所里把他找出来,这个诸葛靓跪倒哭道:“臣不能漆身毁面,因此又得重见天颜,不胜惭愧!”司马炎好言抚慰,请他做官,他不肯,这人终身起坐,不向晋廷方向,不能象张悌那样死节,却也不肯归顺。

似乎有很多他这样的人。

这些人都是一些有一定道德追求,有一定真感情的人,但是他们往往又相对胆小懦弱。这样的人一旦遇到非常的情势,一方面不能舍弃自己的道德思想感情,一方面没能力没胆量坚守自己的道德思想感情,思想观念感情道德与行为在这时候很容易就会产生某种断裂扭曲,让人看不出本来面目。

他们其实是最痛苦的,难以苛责,我们大多数人恐怕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真英雄不是遍地都是的。

不管怎样,不管你服不服,不管你是真服假服,真忠假忠,不管你东吴人怎么想怎么做,总之,东吴是真的亡了,司马炎随后颁昭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太康。司马炎在诸将回都大庆之时,把孙皓也叫了来,并赐了座给他。

司马炎说:“我在这里设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好几年了。”

其得意洋洋的情状尽在此一语中。

孙皓回答道:“我在南方,也设了这样一个座位等你。”

孙皓到底是孙皓,以他这种人的性格当有此言,这也应该是实情。

蔡东藩的《两晋通俗演义》里写到这一节时,与史家记载不同,他说孙皓是指着帝座说这番话的,意思是献媚之意,后人即以此解释道:“怪不得司马炎不恼!”我认为孙皓说的却是与司马炎针锋相对之语,说的也是臣位,以他的性格他不会惧怕到这种程度,而且武帝的宽厚是人人皆知的。

那贾充当时在场,他听了孙皓的话,冷笑道:“我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眼睛,剥人面皮,这种刑法都是给什么人用的?”

他在讥刺孙皓的无道,哪知道孙皓毫不羞愧,当即说道:“人臣有敢为弑逆,奸邪不忠的,适用此刑!”

贾充弑君之举举世皆知,孙皓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此揭短贾充哪里吃得住劲,他当时脸上就挂不住,掉头走了。

自取其辱,五十步就敢笑百步吗?

孙皓其后被封为了归命侯,这样一个无道惨厉的混蛋居然也得了善终,在太康二年间死去。蜀国后主安乐侯刘禅则死于泰始七年,而魏国的曹奂则到了司马炎的儿子的时代,晋惠帝泰安元年才最后一个病死。

三国的最后三个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但他们的一生却都还是饱食终日,享尽安逸的,这当然都得益于司马炎的好心肠。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2854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36章 世无英雄(1)------

这几章算是第一卷的小结吧。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以行为乖张著称的文化人阮籍说的。

魏晋是一个乱世,很多人为了逃避现实,避免灾祸,都选择了一种超然世事的生活方式,寄情山水便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形式之一。

这些人当然必须是一些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文化人,没有一定生活基础就没有闲,不是文化人就缺少从山水中生发闷骚的条件,阮籍有一天驾着他的破车,载着不可或缺的美酒,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光武城,他在楚汉古战场上流连时,思古忆今,感情澎湃,忍不住就发出了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也唯有他那样的诗人才能说出这样意味深长震撼人心的话来,让一代代的人为了他这句话感叹低徊不已。

“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最浅显地讲,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那个“竖子”,就是小子,那家伙的意思,就是“猴子”,充满了轻蔑,但是这却不是一般的戏谑,,很沉重,很严肃,有很深的责任感和挣扎的yu望。

后人对于阮籍的这声撼人的叹息曾做过许多推测,有人认为他是就事论事,为刘邦而发,刘邦是楚汉相争的最终胜利者,项羽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没有真正的英雄的时代,只能让刘邦这样的小人成名。也有人说这同时说的是刘邦项羽两个人,这两个人都称不上真正的英雄,因此他们都不该成名。还有的说阮籍其实把刘邦项羽都当做英雄,他哀叹的是他现在的时代没有这样的英雄存在,到处充斥着假英雄真小人。

这种争论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不管阮籍把刘邦项羽当作什么,他都肯定是在借古说今,现实才是他发出这声叹息的唯一原因。

提到这句话的时候,曾经有人问苏东坡说:“阮籍的‘竖子’说的是刘邦吗?”苏东坡回答道:“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

阮籍叹息的时候,已经没有项羽刘邦了,他的竖子指的当然是阮籍身处的时代,魏晋间的人物。

阮籍自己不是英雄,成不了英雄,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尽力逃避那个社会,在那个社会苦苦挣扎,总想超脱于社会之外,他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的(虽然只是一种消极的另类的反抗),因此他的叹息会仅仅为了项羽刘邦而发吗?

刘邦项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邦项羽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没有真正的英雄,阮籍多么渴望现在有真正的英雄出现,可以让他心甘情愿地追随,心潮澎湃激昂地做一场宏大壮丽的事业啊。

然而没有。

其时,那个大气瑰丽的三国时代已到了尾声,那些曾经让人心迷神醉激情澎湃的英雄和他们的事迹已成为l往事,剩下的那些英雄的后代,部下,新生的那些人物力量,除了蝇营狗苟,投机取巧,阴谋诡计,倾轧陷害,背叛无义,还有什么呢?

历史陷于了更无序,更混乱,更黑暗的时代,这才是真正的乱世。

有反对意见说,三国末期并不能称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代,理由是当时无论是军事斗争的规模,还是政治制度的发展都大大超过了从前,当时各国部队军队参战的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比前面更要剧烈,尤其是魏国当时面临多条战线争战的局面,更需要复杂的斗争手段。还有,当时的司马氏兄弟,邓艾、羊祜、杜预、王濬、陆抗等等,他们的才能比起前六十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都是文采武功一流的人才,单是两次统一大战都迅速、胜利地完成这一事实,就表现了当时军事指挥,后勤供应,战略战术比早期有了巨大进步。

如果但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论断来判断,这种说法也是可行的,但是这些事迹和人物又怎能跟那个时代的事迹人物相比?那个时代也有权术和诈谋,但那远远不是他们的主题,他们的主旋律,他们远远比后面的人更大气,更威严,更富于人格魅力,更有宏图远谋,更有精神魂魄,更呈现出历史的激情和诗情,那种缤纷亮丽的色彩足以炫耀天空大地,使人神往而仰止。

司马氏兄弟,邓艾、羊祜、杜预、王濬、陆抗等人怎能跟他们相比?他们身上的那点亮色不过是烛火荧光而已,才能气魄魅力似乎都差了一大截。

就算能有一比,这有限的几个人又怎能代表了大多数?可叹的是他们也很快就成为了过去,后面竟连这样的人也难得一见了。

而且那几次战争的迅速胜利真正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不要以为我们是太多受了《三国演义》的艺术影响,虽然我们喜欢这种影响,但愿活在这种影响之中,因为它多少代表了我们的一些理想,问题是魏晋这段时期真的太少能令我们感动激动震撼神往的东西。

至少那个时代是有阮籍站在我们这边的,他不认为他们是英雄。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2854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历史小说 《两晋风云》

作者:极地海洋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两晋风云”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2854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