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黑帮大导盖·里奇要对普天下的影评人开战!

 

《亚瑟王》到了盖里奇手里,就被塑造成“《指环王》/《权力的游戏》加上《偷拐抢骗》”的风格。...

文 | 液化基顿

华纳兄弟影业在“亚瑟王”这个题材上,曾有1967年获得3座奥斯卡美术设计奖的《伏魔神剑》,1981年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亚瑟王神剑》,和1998年的动画片《魔剑奇兵》。

时隔十几年,“亚瑟王”的故事值得再次被叙述,而且,似乎让盖·里奇来负责这次的传奇延续,是个挺诱人的想法。
不做离开剂量谈毒性的流氓事儿,先讲个基本背景。
一 | 中心人物
亚瑟王,Arthur Pendragon,他的出身、经历的伟大事迹都是来自于民间故事和传奇故事(“困龙者”这么中二的姓,只有在神话故事里出现才比较带感吧)。由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广泛地默认他为真实的,直到相当近的现代,历史学家才开始反思要验证他这个人物的真实存在。一部分持亚瑟王真实存在但事迹难寻的观点(中世纪史料有限),一部分持亚瑟王并不存在的观点。
而亚瑟王系列故事的两大功臣,负责提供了绝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原始素材的两个人,一是蒙默思的杰弗里德创作的富有想象力的《不列颠诸王史》,一是12世纪法国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写的亚瑟王同人小说,后者大大扩充了亚瑟王周围的人,譬如说兰斯洛特,让亚瑟王系列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莎士比亚一样,亚瑟王有专门的形容词指代他相关的故事,可见影响之深远,内容之庞大,粉丝之多)。
二 | 导演和项目


由于作品的风格突出,盖·里奇在电影粉丝中存在感很强,甚至因为长片处女作《两杆大烟枪》(1998年)的完成度之高,有电影天才的感觉。但他真正地从麦当娜的关系中独立出来,作品获得广泛的商业成功,要等到2009年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才实现。也是在这个系列之后,他接到了各大顶级制作的邀请,我们也听到了有导演007的传闻,他也跨界做起了《阿拉丁》的音乐版,有资格说对《自杀小队2》感兴趣。
两杆大烟枪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


然而,一向充满曲折的项目开发,在“亚瑟王”这个IP一如既往地并不顺利。

由《权力的游戏》琼恩·雪诺饰演者基特·哈灵顿和乔尔·金纳曼(《自杀小队》)的“亚瑟王“+“兰斯洛特“组合,由于预算过高和演员名气不足,被搁置。后有科林·法瑞尔和加里·奥德曼的“亚瑟王”+“巫师梅林”组合,也没有成型。

当这个项目到了盖导手里,就被塑造成“《指环王》/《权力的游戏》加上《偷拐抢骗》”的风格

套路吗?先不说什么都扣上套路这种似乎很聪明的词这种错误的做法,至少与之前的项目开发比起来,本身的立意就能看出高下。而且这种拿经典作类型阐释的做法,并不是空想,盖完全有产出符合期望作品的能力。他通过2部《大侦探福尔摩斯》已经对于娱乐化处理老经典颇有经验,在商业娱乐性上也保持着相当年轻化的处理方式。
亚瑟王:斗兽争霸 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 (2017)
三 | 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的诞生
一些响当当的媒体出炉了影评人评论。看看这些简短的、不知理出何处的几行字是否值得作为你观影的指南。

一套组合攻击拳是:

“有太多的假兮兮的特效场面……查理·汉纳姆和他的欢快的混混帮迷失在特效的海洋里……”
“吵,闹,这是庸俗时代的庸俗电影……在某个程度上,能享受到对古代剑斗奇幻题材僵化的突破,而又因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粗鄙的低俗而丧气……”

“里奇和老搭档剪辑师詹姆斯·赫伯特如同害怕回到空空如也的家一样将电影场景剪辑成派对…害怕观众的注意力时刻在下一秒丧失,所以每个时刻都变成了视觉声效的狂欢(丹尼尔·彭伯顿使劲儿的打击乐配乐)……”
--------


 *迷失?庸俗?

里奇对于叙事有一定的要求。也许是失读症让他对规矩的故事无法理解;也许因为聪明和对信息量的爱好,他喜欢剧情交织,多线缠绕在一起;也许因为天性幽默,他喜欢把叙事节奏加速,用密集的矛盾和细节来制造笑料。

觉得无聊的地方跳过或者摁快进,于是,小亚瑟的成长和他亲密的犯罪小团体培养的过程快进而过,好不容易选出来的鲜肉青年得赶快上场啊,那怎么让拉拢来的腊肉中年出场呢?
导演选择了穿插着其他叙事功能齐进行的方式,他确实生怕观众太无聊,要做一个挑战着你神经的话唠。

在亚瑟向疤脸小队长描述自己伸张正义的平凡一天时,盖导把时空顺序打乱,以主角故作掩饰的叙述为中心,穿插了画面与主角画外音彼此矛盾互相反衬的剧情;同时引出新人物比尔,又把引发亚瑟去拔剑暴露身份的痛打维京人故事讲出来。

音效上,用画面内动作配上带有节奏的环境内声音,制造出密集的节奏感,让叙事更欢快跳动,合着主角与对谈者的声音,串联出整个包含了这一切内容的对话场景的幽默感。
*假惺惺的特效?注意力丧失?

开场哗啦一展开,特效打造的城堡,汹汹而来的魔幻敌军,确实很昂贵。冰冷冷的环境和黑压压的天空下,成群的人类军队和比例夸张到对战一定是白白送死的大象对战。一脸正气的国王拿着剑独自冲上前去砍一头和他城堡一样高的大象,身边站着一大群铠甲闪亮的军队岿然不动。

嗯,画风好像有点不对?直到国王冲进去,撞见了那个头戴鹿角浑身冒着嚣张的妖气的坏蛋,才发现,原来是这样一个奇幻的设定。

确实有点俗气。于是,我忍不住回想起刚刚和国王拥抱的弟弟,沃蒂根。不仅在镜头上,把他与操纵大象的坏蛋进行了平行剪辑,还仿佛为了尽快确立他的坏蛋地位,在国王获得胜利后给了那一脸沉重的在柱子后面暗中观察的沃蒂根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
另外一个很贵的场景,就是最后一场魔幻大战。亚瑟和变身成“恶灵骑士”的舅舅大打了一仗。靠着爱和肌肉击败了被黑魔法逐渐蚕食身体的舅舅。很俗气,场景还有点游戏的质感呢。

于是,我又忍不住吐槽起画风不大对的结尾对白。坐碎了大理石台的舅舅,临死前气若游丝地质问:亚瑟你哪来的力量把有黑魔法加持的我打败的?街头混混亚瑟王为了尽快气死他,把一路以来用爱和照顾帮助他的同伴们暂时放下,吻了舅舅的手说:正是你。
做完烧经费的正经事,这些风格突出的意外惊喜,正是导演不愿被泯灭的坚持。

*人物

裘德·洛塑造的沃蒂根是一个相当抓马的坏蛋,除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设定(他因为挥剑太大力,打到墙壁,让剑再次被石裹住)外,服化部门给他穿上了时髦的低V白衬衫,一整套剪裁贴合的皮衣皮裤,随风飘飘的白色华丽皮草。道具部门给他高耸空旷的大厅一边把主角亚瑟王摁在地上,一边展示穿戴国王盛装礼服的过程;给他烛台映照和湖上泛舟,展示不同灯光下的容颜;给他小刀,让他逼供时割下人家耳朵,大显变态神韵。

还有反社会人格,一方面为了王座不择手段搭上家人的性命,一方面在独自杀了妻子和女儿后还痛哭得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意义。真是一个令被颜值糊弄的粉丝心碎,令被行为恶心到的观众不齿的奇妙人物。
主角亚瑟王,好好当着小混混,得罪了维京人,被抓,稀里糊涂地拔了剑,被关了起来,被女巫救走。然后就开始了其主动地花大部分的时间抗拒自己“夺回王位”使命的旅程。双手握剑就会重新目睹父母死在眼前的过程,比蝙蝠侠还悲惨的遭遇,让猛男亚瑟一直做着噩梦,跨不过心里那道坎儿。

“别矫情了,有本事你把剑丢了。”我忍不住地想。于是,剑真被亚瑟丢到了海里,还好被美丽的水妖捡起还给他。
查理·汉纳姆健硕的身材传达一个可靠的硬汉形象,但这样的一个亚瑟,却在不断逃避。不对权力有渴望,对亲人有着柔软的内心,对于亲情的创伤有着真切的痛苦。

也许就是这种别样的性格塑造,让国王之子亚瑟,日后走上了开明开放的圆桌会议路线,合情合理也充满了情感。
这也是少有的一部让星光熠熠的配角天团,都获得了他们应得的闪光时刻的大制作。

“小手指”变身神箭手比尔,却意气用事地射箭报仇,乱了大家的阵脚;亚洲人乔治的武术帮裸着上身厮杀;女巫通万物,把黑暗系的气质和温柔结合地巧妙,还有亚瑟混混好友们Wet Stick和Back Lack知根知底的吐槽。

伟光正人物已经不再主流,但如何让人物接地气地有趣,还好里奇不是新手。
中世界黑帮题材,需要数量最多就是坏人的角色,这次终于来到里奇的地盘儿。

作为开创了电影新一类坏人的他,塑造的反派多是话痨,有着歪瓜裂枣的长相(包括贝克汉姆),龇着(美国文化中总是被嫌弃的英国人一口坏牙,在这里却成了匪行自豪的象征)不整齐的一口臭牙,噼里啪啦地说着恶毒又贼机智的话。

例如,国王的卫军头儿直到了亚瑟的老巢,明明杀了所有人,踹翻火堆;等主角们回来,却只是约好了时间地点,说自己赶着回去给老婆做饭,就撤退了。

不得不说,关键时刻掉链子,剧情漏洞,也因为所有人的人物都带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从容,这个缺点仿佛被化解成了幽默和优点。
配乐方面,他与丹尼尔·彭伯顿的合作,继续把现代的摇滚乐手法、电子音乐和英国传统乐器结合在一起,别具匠心。例如,亚瑟被蒙着面,穿山越岭带到山洞的曲折路途上,他不停地讲着话,配上密集欢快的音乐,突出幽默的氛围。

快慢镜头的交替也是里奇的标志之一。在亚瑟第一次使用双手持剑战斗的那场慢动作戏中,尘土落定敌军全被他一个人干掉,发挥到了极致。

而这次盖里奇还在动作场景拍摄中玩出了新花样:被国王军队围剿的奔跑戏中,镜头被架在奔跑的主角们身上,特写着他们运动中的脸,配上节奏明确夹杂着呼吸声的快速音乐,比《硬核亨利》还要酷。
另一套来自评论界的组合攻击拳是:

“……扭曲又拖沓,你期望的和记忆中的亚瑟王和影片毫不相关,光是理解剧情都花光了所有的注意力。”

《综艺》的Peter Debruge认为影片没有忠实于原型故事。“……越少知道亚瑟王传奇故事,越好。自负的导演将已有的亚瑟王故事全部扔出窗外……反而使得(以荒诞著称的)《巨蟒与圣杯》成了缜密的历史论文”。
---------


*忠实原型?

参见开头历史背景,自行判断取舍。对于改编影视作品,若把忠实原著作为最高的标准,恐怕有悖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吧。

盖·里奇抛弃了沉重的历史正剧风格,把暗黑混乱血腥的中世纪故事用现代感的节奏感和冲劲儿来“充电”,型男照顾眼睛,幽默感调节心灵,不忘加上走心戏,也出色地把主角平凡人般的挣扎表现的充满深情和冲击力;确实无法满足抱着“我要看我之前看过的那种亚瑟王故事”的需求。
其背后更严肃的道理是,任何艺术都是痛苦的平衡和取舍的过程。

在《亚瑟王》中,盖导做到了感官享受和个人风格化的平衡,甚至还很有人性地补上了感情戏,充分照顾家庭观众的需求,成长为了一个扛得住大预算,担得了喜爱的优秀的爆米花电影导演。背后的取舍和分道扬镳,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对于观众,能发现一部有趣聪明幽默的爆米花电影,就能难得地一尝看电影是娱乐自己获得轻松的乐趣吧。
视频推介 | 什么才是OX电影的高级玩法?奇爱博士要当一回“老司机”,为你剖析欲望之美,体会人生的兴味。此刻,让我们先谈情,再讲“色”。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关注 文慧园路三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