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一项被质疑“基础教育会陷入更严重的应试”的政策,终于确定了!

 

“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整个基础教育会不会陷入更加严重的应试教育之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质疑的政策,也是饱受教育界争议的高考加分政策。...

点击上方“校长派”可订阅哦!
全文长35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小编说

“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整个基础教育会不会陷入更加严重的应试教育之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质疑的政策,也是饱受教育界争议的高考加分政策。

在特长生加分频繁曝出造假丑闻后,取消这项政策成了很多人的期盼。不过,与支持声相比,质疑声也很大。

很多办特色的高中称会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培养方向有些迷茫。而一些教师认为,特长生制度的存在是一项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学习,是符合素质教育趋势的。

日前,这项措施得到了回应,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

《通知》摘要

要清理和规范加分项目,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

各地要健全监督举报电话制度,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并对违反五个“严禁”的学校和有关责任人进行公开通报:

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

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

严禁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

在中职学校招生中,严禁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

各地要科学确定普通高中规模,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为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和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回应:高考不加分,并非不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很多一线岗位的教师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特长生制度的存在是一项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学习,多参加各项各级各类竞赛的举措,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称,学生特长高考不加分,并非不再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号,而是引导学生“修炼”真特长。那些因考生加分而生的“假特长”,才是这次高考改革的“对象”。

并且,他还表示,取消高考加分项目的同时,教育部将继续鼓励学生特长发展。

以2014年公布的加分项目改革为例,考生特长都将被记录进考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为高校的录取提供参考。

同时,国家虽取消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但有体育特长的考生可凭借自身特长,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或者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

而有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的考生,则可报考高校艺术团或相关艺术类专业。

具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特长的考生,也有“捷径”可走。



熊丙奇质疑:教育部设想不错,但操作起来问题重重

取消高考加分之后,如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发展,教育部门的设想是,在中学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艺术、体育特长等写实记录进综合评价,供高校录取时参考;另外,获得奥赛、科技竞赛奖励的学生,可以申请高校自主招生,获得通过初审的优先权。

这一设想听上去不错,但操作起来,依旧问题重重。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中,究竟派什么用场?

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高校是按学生的高考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的,很难关注考生分数之外的其他能力与素质。

多年前,一些省市就曾提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可最终,综合素质评价被冷漠。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高校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就只能停留在良好的意愿之中。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吗?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高考加分有造假操作,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就能保证客观吗?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整个基础教育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办学机制不变,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弄虚作假,还会继续存在于综合素质评价中。

不改革教育治理模式,却期待换一个评价项目就消除问题,从逻辑上就行不通,变为悖论。换言之,如果综合素质评价能有效推进,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取消高考加分的操作了。

再次,与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高校自主招生,能给有特长的学生多大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从本质上说,并非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

学生参加统一测试之后,以统一测试成绩申请大学,大学独立根据学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测试成绩、中学特长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而我国的自主招生,却是学校进行笔试、面试,给符合条件的考生一定的录取优惠,再要求学生填报志愿,这就把自主招生,变为高考加分优惠,这和高考加分的机制,几乎完全一样,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自主招生中。

自主招生试点10多年来,也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作用,而变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还滋生招生腐败。

这就是社会舆论既质疑高考加分、又质疑高校自主招生的根源所在。很显然,以取消高考加分、压缩高校自主招生来回应质疑,并非最优选择,是治标不治本。具有改革精神的回应举措,应当针对导致高考加分变异、自主招生走偏的根源,对症下药。

 

特色学校和特长学生的过去和未来艺术特长生加分,低为10分,高则20分,能从这一渠道进行加分,升学胜算大为提高,一跃而上不知要领先多少同一水准考生。有了此种加分,一些考生想方设法从这一渠道获取分数,“假加分”“蹭加分”屡见不鲜。

对于特长生加分所暴露的问题,相关部门进行过多次清理和规范,始终难以杜绝“问题加分”。拿体育类特长生举例,如跑跳类有硬指标硬杠杠,就转为从集体赛中谋分,转入到球队,不管你会不会打球,打得好不好,只要当个候补队员,就能沾光,由此“坐板凳球员”被加分不是少数。

再者,艺术特长生加分,即使是发现其有问题,除了个别一窍不通者可以明显辨别之外,而多少带有此方面的专长,又不是很精者,就很难辨别,其加分的理由多得是,经过各种程序推荐,集体打分,要重新筛选拉下难度非常大。

对特长生政策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几年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王福重发了一条与经济学没啥关系的微博——“各大学应停止招收体育特长生”,引起了不小争论。

在王福重看来,特长生加分,服务高校招生时应当体现公平原则。国内现在很多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或高水平运动员,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目的就是为了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借运动队的优异成绩为学校“长脸”。

对此,王福重认为,一方面,大学的形象和价值不应该用运动队的成绩去体现,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来说,最好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用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上。



有质疑的,就必然有支持的,同样有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特长生存在的合理性——艺术体育特长生招考这几年,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但如果就此废除特长生制度也是因噎废食。

在国外,运动水平与学业成绩兼优的学子并不少见,但在国内,这种“文武双全”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加剧了体育生与普通生之间的隔阂。理想的模式是鼓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带着求学心而非功利心去参加升学考试,进而尽可能地消除特长生与普通生的素质差异。

很多一线岗位的教师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特长生制度的存在是一项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学习,多参加各项各级各类竞赛的举措,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

现在,很多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学校招收特长生,还是持比较正面和积极的态度,认为招收多类型的特长生能提高校园软实力,代表着学校的综合实力,也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笔试和书面作答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招收特长生过程中,应改变的是现在容易“钻漏洞”“假特长”这些问题,让真正有特长,能提升校园文化,带动影响其他学生的特长生,进入到校园。

推荐文章

○独家•深度 | 新高考风云变幻,六省市校长“达”者喜、“穷”者忧

○独家·高考风云 | 上海市格致中学张志敏:应对新高考改革,校长没必要焦虑

○两会·独家 | 张志勇:未来校长的五个评价标准(视频及文字实录)

○独家 |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刘飞:让国际“化”在教育中

○独家 |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但我绝不仅仅是数学

○独家 | 北京中学夏青峰:用信任培养创新人才

○独家 | 全能校长王俊:“结构教学”,让教育真正变成一门科学

○独家 | 上海教育泰斗唐盛昌:中国教育没有前进在任何一条道路上(重磅推荐)

○独家 | 校长于伟:用“率性教育”保护孩子的天性

○独家 | 校长李建文:教育不止是奠基未来,也要幸福当下
| 根据微言教育、新华网、山西晚报(太原)综编

|  来源:校长派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关注 校长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