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教科书里的插图,究竟是谁画的呢?

 

那些年我们课上睡过的... ...书...



遥想当年
夏天的课堂上
蝉鸣的午后
我们总是一不小心
睡过去了...
那些被你枕过的课本
你还记得它的插图吗?
——小创说
童年的夏天
你最难忘的事
是不是下午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脑袋就像加了杠铃片
只想撞向书桌
睡它个昏天黑地?
导演 Seoro Oh
最近就在一部动画短片中,
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一场景,
结果引得大家纷纷共鸣,
说这不就是当年课堂上的自己吗!
(拉到底,文末附视频)
苦苦支撑,最终还是败给瞌睡
徒留下课本上的几行口水
尤其语文课本,更是重灾区
因为天气炎热,再加上背朗诵读
真是昏昏欲睡的好机会


而语文课本里的某些插图
人物、场景安静祥和的氛围
更是看一眼就想入睡
烛光、美景、钢琴、佳人
任何一幅插图
必须睡过,才记忆犹新
才有深刻的感情!
《月光曲》图:王惟震
如今回想起来,
难免多了一点疑问,
当年课本里的插图,
究竟出自谁之手?
《倔强的小红军》图:王惟震
一查才知道,
这么多经典人物形象,
竟然很多出自同一人:
王惟震。
影响我们几代记忆的事,
就是他干的。
今天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王老绘制的经典人物
有几个是你睡过的...
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
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周总理工作了一夜,辛苦了。
同学们听课也辛苦了,
下课休息吧。


《一夜的工作 》图王惟震
四年级下册《苦柚》


 图王惟震
三年级第一课,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个杀伤力就大了。
读着读着就能唱起来。
如今看来寓意也非常深刻:
如果第一节课你敢睡觉,
那老师和你友谊的小船,
说翻就翻。
 图王惟震
五年级下册《丰碑》,
还依稀记得课时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现在才反应过来,
并不是自己喜欢,
而是老师喜欢的段落啊。


要说没睡过的,
恐怕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
整个哭成了泪人。


顺便提及一下,英语课本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雷、韩梅梅,同样出自王惟震之手。

当然其他生动传神插画
背后的画师,
我们同样不该忘记。
人教五年级下册,
《草船借箭》中,
机智的诸葛亮,
可不是现在王者农药里的中单那!
图王炳炎
人教五年级第25课《挑山工》,
现在读来也是经典,
蕴含深入浅出的哲理。


“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图 育华
四年级课文《飞夺泸定桥》
不得不说,
即便现在看来,
也非常震撼人心。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舞台美术系的雷坦老师,
除了绘制经典的《飞夺泸定桥》,
教父连环画,也出自其手。




印象最最深刻的,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由旅美画家黄金祥绘制。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那经典的图文场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
由30年专画主人公张思德
绝对称得起匠心和专业精神的画家
杜滋龄所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五年级下册《武松打虎》,
由中国连环画艺术大师,
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
刘继卣于1954年绘制,
惟妙惟肖,
把武松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
看起来在课本上巴掌大点的图,
实际原作则足有2米。
当时一些人不认同画面场景,认为一定要表现战斗过程,经过反复争论定夺,最后才成为我们脑海中的英雄记忆。

画 詹建俊
最后要说的,
是被大家玩坏了的杜甫。
杜甫人物形象火遍大江南北,
但说起这幅画的作者,
恐怕很多人哑口无言。


他就是徐悲鸿的学生,
现代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


《杜甫像》创作于1959年,
表现他忧国忧民的心绪,
作者身后恐怕不会料到:
心事重重,忧思悲切的杜甫,
被孩子们和网友玩得如此欢脱。


但实际上,
蒋兆和创作这幅画的时候,
人物画作原型无从参考,
据说无奈之下他参照自己的样子,
画出了《杜甫像》。
乍一看,还真挺像的···


画李时珍的时候,
同样束手无策,
怎么办?
机智的他找来了自己的老丈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
像不像小编就不多说了···


后来蒋先生凭借难以置信的塑造能力,
一鼓作气创造了我们课本中
众多经典的古人形象,
谁能想到,这一幅幅,
就此成为我们几代人的回忆。
如今夏又至,
苦于生活、学业和工作压力的我们,
恐怕再难翻开课本、酣然入梦,
也无法再回味当年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读,
时光易逝,人生如梦,
一觉醒来,年华不复。
愿现在的你,还能如当年的少年般,
虽多一份成熟,却始终纯真如初。
—— END ——


    关注 创业基金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