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乐课堂 远离霸凌,从幼儿教育做起

 

孩子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同理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解决冲突等,然而这些技巧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练习,需要爸爸妈妈教导,透过这些学习,等到他们进入团体生活后才能够不成为霸凌者,也不会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萌芽君最近学习了有关霸凌(bully)问题的文章,准备在本期和下期的育乐课堂里跟大家聊聊霸凌问题,内容将分两部分推送,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讨论霸凌问题的一般认识,以及哪些孩子容易成为霸凌;第二部分内容讨论容易成为被霸凌者的特质,为何有些孩子总是被欺负?

文章节选自台湾的《育儿生活》杂志,作者为敖庭綸。文章的撰写过程中咨询了台湾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黄雅芬儿童心智诊所院长黄雅芬医师、台北市私立樟新非盈利幼儿园园长黄婉玲。
幼儿间也有霸凌问题?

孩子年纪才那么小,也会有霸凌(bully)的问题吗?黄雅芬儿童心智诊所院长黄雅芬医师指出,霸凌指的是在两个人之间,涉及权利上的不对等,出现强欺弱的情况,而且通常不只出现一次,是重复性的发生,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霸凌行为在学龄前的幼儿之间也是有可能会发生的;然而,要避免霸凌事件的发生,最主要是爸爸妈妈应及早开始进行家庭教育,注意亲子间的互动模式、孩子身心发展,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技巧的学习。

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认为,只要有小型社会的产生,就有可能出现霸凌事件;不过,她认为不应过份强调幼儿间的霸凌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龄前的孩子们都非常好动,也很自然地会用肢体行为直接将想法表达出来,例如,觉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很有趣,就会躺在沙滩或草坪上滚来滚去玩耍;觉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会一直互相拍来拍去,觉得很好玩。

由于学龄前孩子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所以在孩子的想法中可能并没有出现刻意持续伤害某个人的意念,高淑芬医师说,如果太刻意强调幼儿间的霸凌行为,或是任意为孩子贴上标签,可能会造成爸妈过度担心,孩子们原本明明是很开心在玩,但大人一旦自己觉得孩子被欺负了,根本还没有时间与机会去了解孩子本身的感觉,就认定是霸凌事件,急于介入处理,不见得对孩子会产生正面的帮助。

认识霸凌

目前对霸凌行为的定义,多沿用Olweus(1986,1991)的定义:

◎一个或数个孩子持续对另一个孩子施以某些负向行为。

◎负向行为是指一方意图以具有攻击性的行为骚扰、伤害或让另一方不舒服。

◎「霸凌」的行为基本上并非偶发行为,通常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霸凌必须涉及两者强度的不对等,当两方身体或心理强度相当时,应该是打架或吵架,不能以霸凌称之。

常见的霸凌行为:

形式

定义

肢体霸凌

意图使用伤害他人的行为攻击别人。推挤、咬、抓头发、踢、打、丢掷东西等等去伤害另一个人或毁损他的物品。

语言霸凌

运用造成他人心理伤害的语言攻击别人。威胁、伤害、贬低、污辱、取绰号、嘲笑。

关系霸凌

透过伤害他人同侪关系的方式伤害别人。在团体中排挤他人、故意让某位同学落单、让同侪持续讨厌某个人。

(资料来源:《如何和孩子谈校园霸凌?》)

当孩子是霸凌者

哪些孩子容易成为霸凌者?在家中长期被忽视、情绪受压抑根据研究显示,在学校惯于欺负他人的孩子,其实在家里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呈现情绪的压抑,他们往往不敢在家人面前自由地表达情绪,而与家人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矛盾的关系。

在家中遭受暴力行为

黄雅芬医师指出,霸凌者有可能在家中是被欺负的角色,被爸爸妈妈打骂得很严重,导致离开家,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当中,变得喜欢采用相似的方式去掌控他人,为自己的情绪找出口,让自己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有些孩子甚至是在家中目睹自己爸爸妈妈的暴力行径,进而产生模仿行为。

爸妈教养缺乏一致性、无法习得问题解决的能力

有些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乖巧听话,要求孩子必须服从权威,经常体罚孩子,不给孩子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不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孩子没有机会从爸妈身上学习到任何问题解决的技巧与能力;此外,在教养方式上缺乏一致性,时而放纵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管,时而又对孩子设立极为严格的要求,若没有达到就会给予严厉的惩罚,甚至是利用非常极端的语言羞辱孩子,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与扭曲的自我形象认知,容易让孩子之后只要稍微受到刺激与压力就会想马上给予反击,不容许别人反对他,久而久之,攻击可能成为这些孩子们与人交往的主要行为模式之一。

冲动型孩子

个性比较冲动的孩子,精力十足,对于很多事情他们都是想要做什么,马上就会去做,想要得到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对事物较缺乏耐心;当进入团体后,冲动型孩子可能会用相似的行为去获得关注,也会觉得去逗弄别人很有趣,因而不断重复。部分个性冲动的孩子,强烈需要权力支配感,使得他们也会想立即取得或维系他们的支配地位,因而容易出现霸凌行为。

如何引导个性较冲动的孩子?

高淑芬医师指出,爸爸妈妈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的较为冲动,可以试着陪孩子练习,当他想要说什么或做什么的时候,先在心里数到5再去说、再去做。此外,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运动,用正向、健康的方式让孩子发泄精力。

霸凌者的心理特性

《如何和孩子谈校园霸凌?》指出,霸凌者的心理特性还包括对挫折的容忍度较低、害怕被轻视或贬抑、对受害者缺乏同理心。在社会化历程中,霸凌者「学习到」攻击行为的利益,也就是说,周遭的重要他人对于行为的处理,可能不小心地让霸凌行为持续的发展。例如:当他们生气时,父母要手足让步;老师不敢处理霸凌者的行为,让他们以为他们是对的;这些孩子相信他们的攻击行为是种「正义」,他们从霸凌行为中得到假性自尊。
拒绝养出小霸王

爸妈应保持教养上的态度一致、稳定情绪

台北市私立樟新非营利幼儿园园长黄琬玲表示,爸爸妈妈在教养上应保持一致的态度与稳定的情绪,不要自己情绪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可以;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又用非常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无心之过。

理解孩子身心有一定的发展阶段

不应期待还在摇晃步的幼儿,在没有大人的指导下,就懂得分享的概念。

孩子的同理心从2岁半开始渐渐发展,如果孩子年纪还小,才刚满2岁,他们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会用咬人、推人,进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还没有能力利用语言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爸爸妈妈不要因此就认定孩子很「坏」,甚至用体罚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年纪还小的孩子,可能根本无法了解他只是单纯表达出他的情绪与需求,为什么就要被处罚?

霸凌者也需要被理解与协助

黄雅芬医师表示,一般来说,霸凌者通常是比较常会遭受指责的那一方,事实上,不只是被霸凌者需要协助,霸凌者也同样需要!黄雅芬医师强调,霸凌者不是无法被改变的,孩子会出现霸凌的行为,一定表示他内在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才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大人甚至可以将此视为孩子求救的一种方式;年纪较小的孩子引导与改变的空间较大,如果在小的时候没有适时协助孩子学习与做调整,当年纪越大越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霸凌行为。

(未完,下周四见!)
-------------------------

*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动动手指点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转发微博吧!

* 关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更多育儿原创知识独家为你播报!


    关注 萌芽研究所BU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