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马背上的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发明出现在中国

 

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认为:“很少有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却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认为:“很少有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却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 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


标准意义上的马镫的产生与普及,并非出现在骑兵战术与装备相对最先进的东南欧、西亚或中亚地区,而是在东方的中国, 也许在其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也许在其中原地区。

这使得自汉代、三国时代飞速发展,并追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中国重骑兵在这一刻登上了世界重骑兵技术的顶峰。但这个状态带给中国的并非是荣耀而是极度的痛苦。

南京象山出土的双镫陶马
沉沦的西晋王朝几乎出现了与西罗马帝国末期非常相似的状况—先是王朝真正具备战斗力的军人逐步被各“蛮族”士兵所取代,然后在内乱中崩溃,各游牧民族潮水般地入主中原。各游牧民族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也互相攻杀,无节制的战争与屠杀在这一个阶段里几乎没有停歇。中国无论是经济与人口,都遭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损失,这是一个真正毁灭的时代。

偏据江南的东晋王朝,从西晋王朝的堕落状态下脱离,在南方站稳脚跟。通过长时期稳定的南朝演变,他们继续保存并输出着中华文化。而北方游牧民族混战中的最终胜利者—鲜卑拓跋氏北魏王朝也进行汉化, 实现了民族融合。北魏王朝广阔的视野,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文化习俗,甚至一直影响到南方的南朝。这些变化也使中华文化转型, 并重新向外关注和影响这个世界的运转。这直接带来了技术文化上新的革新,走向6—8 世纪真正的涅槃重生。
晋代铁质马镫


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录也是较为混乱的, 战争的过程与参与人数往往充斥着自相矛盾和春秋笔法。因此“五胡乱华”时代各游牧民族细致的军事状态,已经很难理清。但至少在北魏时期,由于绘画与雕刻艺术发展, 加上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从其他角度来接近历史的真相,探寻东晋与北魏时代中国重骑兵的巨大发展。

在诸多变化中,马镫肯定是最重要的。最早发现的成对标准马镫是在公元322 年左右中国晋代的南京(建康)附近—一件装着双镫的陶马。至于双镫实物最早的发现是在5 世纪初辽宁省北票市墓葬中的铜马镫①。而使用于骑兵作战的马镫实物被广泛发现则是在公元477 年左右,但是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标准硬质马镫在中国真正使用的时间要比这早得多。

马镫大大减少了骑兵的训练成本与时间,也让他们更不易在战斗与冲击中从马背上跌落,并能更为充分利用马匹冲锋所产生的巨大动量带动骑兵武器,特别是骑矛来发动冲击。在冲击时,骑兵也更不易被反作用力所困扰。这使得骑兵,特别是重骑兵能更加频繁甚至放肆地发动冲锋。即使在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坚阵时,重骑兵的冲击方向也不仅像古典时代那样仅限于侧后方,有时候也会从正前方直接撕开对方的阵形。冲击过后,马镫也能让骑兵们更加安全的撤退,从而进行更加完善的中世纪时代那种冲击—撤离—再次冲击的重骑兵典型战术。

另外,马镫也带来了骑手的更大平衡,使得骑兵可以更为方便地,甚至是在骑兵奔驰时解放双手在马背上战斗。诸如同时使用刀剑与盾牌,或双手持握重型长骑矛作战,这些动作虽然经过严格训练的无马镫骑兵也可以做到,但马镫让这一切变得自如与容易得多。

马镫结合当时中国骑兵其他诸多技术进步,自然会产生更具可怕威力的效果。

本文摘自 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上)》
重铠、骑矛和马镫;纪律、机动、和勇气。东西方重骑兵进化升级全史。
公元前7世纪到公园7世纪,欧亚大陆重装骑兵们纵横驰骋的第一个千年。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关注 战争事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