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天下纷争,合纵连横唇枪舌剑

 

纵横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中声势显赫的一个流派。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该流派在世间广为传播,上自公子王孙,下至布衣士子,多为他们揣情摩意、权谋机变的学术倾倒。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该流派才日渐式微。...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影片《大秦帝国》剧照

纵横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中声势显赫的一个流派。战国中期到西汉初期,该流派在世间广为传播,上自公子王孙,下至布衣士子,多为他们揣情摩意、权谋机变的学术倾倒。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该流派才日渐式微。然而,今天的很多心理学与语言艺术理论又来自该流派。

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俩所著的《太史公书》,也就是《史记》,囊括了先秦诸子百家。其中有老庄的清净、孔孟的仁义、墨翟的兼爱、申商的法术、惠施与公孙龙的离与合,邹衍与邹奭的谈天与雕龙,更有用三寸舌拨动天下的苏秦与张仪。

依《史记》记载,苏秦、张仪二人是同学,同为鬼谷先生的弟子。鬼谷先生名王诩,因隐居于鬼谷,遂自称为鬼谷先生,门下弟子著名的有庞涓、孙膑、苏秦、张仪等人。他囊括兵家、纵横家以及方术等多种学说,是不世出的传奇人物。苏、张二人学成出山后,苏秦先走上仕途,以合纵山东诸国,成为六国共相显贵。张仪投奔苏秦,却中了苏秦的激将法,愤然西入秦国施行连横,二人一纵一横,成为左右时局的大人物。



但有关鬼谷先生的记载虚无缥缈,他是否真的存在,他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的代称,都有争议。不过,历史不能俯首于传说,真实不能困惑于迷雾。既然目前并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鬼谷先生真实存在,就不在此多谈他的事情了,那么,纵横家的兴衰又依靠何人呢?

所谓纵,全称“合纵”,意为“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众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被强国吞灭。所谓横,全称“连横”,意为“事一强以攻众弱”,则指弱国与强国联合进攻其他弱国,以此达到吞并土地的目的。

纵横家开始受人瞩目,有时人如此评价:“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公孙衍与张仪一纵一横,是纵横流的两位始祖。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先于张仪入秦,在公元前333 年被秦惠文王封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数一数二的高官,此前商鞅亦曾任此职。公孙衍担任大良造后,创下俘虏魏国宿将龙贾,攻克上郡雕阴,斩首八万的战绩。然而不久,他就在与张仪的明争暗斗中失利,入魏为将,官居“犀首将军”。

犀首原为魏国常设的武官职位,后因公孙衍名显诸国,就成了公孙衍的专门代称。虽然魏国在文侯、武侯、惠王祖孙三代的经营下,最先成为战国初期强盛的国家,号称“表里山河”,但因先后两败于齐,又被秦国攻占了河西郡、上郡,已实力大损,有了日薄西山之相。西方的秦国则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崛起。秦惠文王即位后虽然处死了商鞅,却保留下新法。他更在张仪、樗里疾、司马错等能臣的辅佐下,将秦国治理得日益强大,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



公孙衍鉴于双方实力对比,决定施行拉拢别国,联合出击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25 年,魏、齐两国联合伐赵之战就是公孙衍主导的合纵试验。赵国在两国的打击下,接连战败,丢失了平邑、新城等地。

凭借这个胜利,公元前323 年,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运动。该运动是公元前334 年,魏、齐两国“徐州相王”行动的延续,目的是让魏、韩、赵、燕、中山五国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公孙衍的本意是提高各国的国际地位,加强彼此合作和遏制秦国,推行合纵政策。但各国之间很快就产生了龌龊。齐威王觉得中山国实力太弱,却与中山王同为王爵,是对自己的侮辱。因此,他不承认中山有称王的资格,进而打算联合各国废除中山国的王号。虽然此举没有成功,但沉重打击了公孙衍的合纵大业。

与此同时,秦国在实施连横策略。该策略的策划和执行人就是号称三寸舌说动天下的张仪。

张仪,出自魏国公族远支。他登上历史舞台之初曾游说楚王,不仅未成功,据说还受了屈辱,留下了“舌在,足矣!”的名言。张仪离楚后途径东周入秦,受到东周昭文君的国士礼遇和大力资助。昭文君还承诺如果张仪此行失败,愿将东周国交给他管理。不论昭文君此举的初心如何,张仪确实在东周的帮助下声势大增。公元前329 年,张仪见到了秦惠文王。当时正值楚魏大战,张仪说服秦国出兵助魏,魏国因而在陉山击败楚军,秦国正式将河西地区收入囊中,并开始连横政策。



张仪模拟东进攻韩计划图

连横与合纵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同盟里各国的关系不一样。合纵,众多盟友为平等关系,彼此间依靠盟约行事,无主导方与从属方。连横是强弱势力结盟,故而有主导方。各国都不愿成为别国的附庸,所以连横比合纵的难度大,需软硬兼施才能成功。

要想身居主位,在名号上就不能落后于人,所以张仪出任秦国相邦后,首要大事便是秦君称王。

公元前325 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按照魏、齐两国“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请魏、韩两国君主入秦推尊秦君为王。同时,他也承认魏韩两国的王号,但也迫使魏王作为御者,韩王作为车右,为其驾驭马车。这样的外交胜利,自然广受诸国君王关注和艳羡。毕竟在王侯眼中,既得利益到手才是实在的成果,这也是纵横家迅速在国际走红,吸引诸多弟子追随的原因。

然而,纵横家过分看重外力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在国内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的重要性,他们夸大阴谋诡计的作用,并将其看作是国家强盛的关键。这虽然是纵横学派的短处,但也是由当时国际大环境所决定。

战国中期,魏国衰弱后,楚国由于国体原因,不能像秦国那样实施君主集权制,所以,虽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战力却不及秦国。当时与秦并列为一等强国的,是位于东方的齐国。

齐国东到大海,西部和北部以黄河为界与诸国为邻,南部包含泗上十二诸侯,在淮河流域与楚相连,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战争是国力的延续,有强大的国力为基础,才能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公元前320 年,在秦、魏两国共相张仪的推动下,秦、魏和韩三国引兵东下,结果被齐击败,连横策略受挫。魏惠王得以脱离秦国影响,驱逐张仪回秦,重新以公孙衍为相,转为合纵阵营。

受合纵连横影响较大的是并称“三晋”的赵、魏、韩三国,其中又以魏、韩两国为最。这两国处于四战之地,地狭民众。时人言:“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两国是秦、齐两国着力争取的对象,因此当两国重新成为合纵方后,秦内部就下一步的国家战略展开了讨论。

秦国地处当时中国的西部边陲,北有匈奴、义渠,西有氐、羌,南有巴、蜀。因此,秦国被关东诸国视作半戎狄国家,遭到排斥。然而,秦国统治者却认为自己如今据有关中,是西周名正言顺的继承者,所以一直图谋向外扩张,建立“王业”。如何建立王业,秦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张仪主张的“攻韩劫天子”:进攻韩国,占领新城、宜阳等地,使秦东出洛阳以窥周室,占有象征天下的九鼎,挟天子号令天下。二是司马错主张的“取地戎狄以富国”:首先攻灭西南戎狄之首的蜀国,占据天府之国以此利尽西海,而且蜀地位居长江上游,可以从水路东下攻楚,正所谓“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这两种方针与二人所属流派的治国理念有关。前文说过,纵横家重视短期利益,攻韩劫天子,威慑天下带来的效果使张仪为之狂热。然而,身为兵家的司马错却认为这种策略会使各诸侯畏惧秦国,坚定他们合纵摒秦的决心,看似威风无比,实则不久就将举步维艰。占领巴蜀才是闷声发财的大手笔,既不会遭到诸国的敌视,还能使各国放松警惕。

秦惠文王最终选择了司马错的方案。巧的是,蜀中当时正在上演“三国演义”,蜀、巴、苴三个国家时有战争。原来巴、蜀两国世代为仇,苴则与巴为友,共同抵抗蜀国。蜀王大举伐苴,苴国君主向秦求救。秦惠文王应邀出兵,以司马错为将,由汉中经石牛道伐蜀。双方激战于葭萌,蜀王战败被杀,承载着三星堆文明的古蜀国灭亡。随后,秦又灭了苴、巴两国,从此,蜀中成为秦国大后方。张仪的提案虽然当时搁浅,但后来有人为他实现了。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17》
华盛顿的将略——扭转美国独立战争危局的特伦顿之战

第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兴亡简史

自毁长城之乱——南朝刘宋景平宫变考略

秦王玄甲破阵乐——定鼎李唐江山的虎牢关之战

战场背后的口舌——战国时代的纵横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文章


    关注 战争事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