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足够震撼,却不够感人

 

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在北美影评人那里口碑爆棚,真的如此吗?...





这个7月,重启的《蜘蛛侠:英雄归来》,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口碑系列之作《猩球崛起3》,每一部都是很多人期待的片子,然后,三部都不能马上看到,而是要等到9月,这就越发吊人胃口了不是?

而且,诺兰这次又被影评人捧上天了。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52篇影评,只有1篇给差评。



近半媒体打满分:



他们夸了啥?自己看英文咯。

下图左一是《敦刻尔克》,往右依次是凯瑟琳·毕格罗的《底特律》、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记忆碎片》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都排不进来……



作为参照:《少年时代》100分、《月光男孩》99分、《爱乐之城》93分。最近的《血战钢锯岭》也就71分。

在这样的诱惑下,泡椒提前跑去看了《敦刻尔克》。

对于观众和以往的诺兰来说,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大片,很多地方出人意料:

1、“战”的部分较少(主要是汤姆·哈迪的空战),而“逃”的戏份占了绝大部分,以至于99%的时间只能看到交战的一方,而德国鬼子没见到几个。

如果你希望看到《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的阵地对战,《兵临城下》那样的顶尖个人对决,对不起,没有那样的枪林弹雨,诺兰只提供了汤姆·哈迪演绎的角度怪异的空战,比较实验、比较另类



2、看来诺兰太想提供和别的战争片不同的感官上的震撼,让你体验前线、感受紧张,这个野心很大,但他居然做到了,全片都写实而精准,很多和时间赛跑的时刻让人喘不过气来,不适感也很强,感觉银幕下的自己都快和士兵一样精疲力竭了。

拍摄难度……自然也是挺大的,战争片汗牛充栋,想跟别人不一样,太难了。诺兰都把那么沉的70毫米胶片摄影机搬上那么小的战斗机了。



永远不知道炸弹和鱼雷何时会来,但知道随时会来。

3、问题来了,《敦刻尔克》足够震撼,却不够感人,几乎所有角色的行动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关键词就是“逃”,如何在德军围城轰炸中占尽先机及时上船回家,所以看起来更像是几个小兵的生存游戏,还是VR版的,画面以外的冷枪才是最为可怕。不过,对于滞留在海滩上的40万人来说,采样标本够不够是一个问题。

他们的行动,几乎就是下意识的生理反应,而且诺兰选择了“极简”风格,模仿《死囚越狱》《扒手》,动作多对白少,观众能看懂他们在干嘛就不错了,难以谈到比较深的话题。所以,惯常这类战争片要呈现的人性挣扎、生死抉择,涉及得比较少,也不够深,所以human touch不够,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

就我的体验而言,感动当然有,在最后,只不过又是乏味老套的爱国主义主旋律。

像《现代启示录》那样反思人性黑暗?没有。像《死囚越狱》那样的悲剧转化?没有。



一场寂静无声的逃亡,所有悬念就是他们能不能坚持到底。

话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蒙?这到底是啥片子啊?

放心,《敦刻尔克》当然不是先锋艺术片,也不是汉斯·季默MV,它电影感十足,既有旧时代战争片的宏伟规模,与此同时又混合了诺兰的拿手本领,包括炫酷的视觉呈现、多线叙事的混剪,剪辑技巧出神入化,虽然它并不会像《记忆碎片》、《盗梦空间》那么让人眼花缭乱,而是呈现了这场大战中的三个场景,讲了三个小故事,而已。

40万人在海滩陆地上被炸了一周,其中几个小兵是怎么活下来的;



英国民用渔船花了一天跨越海峡前来救援;



某英国战机只带了1小时的燃油大战德军飞机。



陆地,海洋,天空,几种元素都为《敦刻尔克》所用。

灵感无疑是来自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发表的演讲名篇,“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很主旋律吧?

到如今,除了眩晕感,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几个饱含情感的凝视了。


    关注 我们审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