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 瑶家女子“变形记”

 

瑶族女子谢三英的脱贫故事...

贵州南部有一个荔波县,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有一部分就在这里。由于地貌特殊,这里几乎见不到平地,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不是盘山过桥,就是钻隧道。

荔波县西南部有一个瑶山瑶族乡,属中度石漠化区域,是贵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在这里,我门遇到了瑶族姑娘谢三英。初见,是在瑶家风情表演场地的后台,她服饰精致,妆容整洁,朴实而自信。
谢三英在演出前准备。张传奇摄
谢三英在演出前准备。欧东衢摄
在后台,一个印有烈焰红唇的背包非常醒目。张传奇摄

表演队有二十人,每天要进行三到四场瑶族风情演出。演员都是附近村民,本色出演,他们甚至不用换演出服装,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么穿的。

平心而论,谢三英和同伴们的表演很青涩,感情投入也不够。但是这样的演出,没有人会苛求演员的专业水准,反而会对这份难得的自然而感到亲近。

而且,能明显看出,他们相处得很融洽,也很享受这份工作。


谢三英在舞台上表演。张传奇摄
谢三英带领游客跳竹竿舞。张传奇摄
谢三英和同伴们结束演出。张传奇摄
谢三英(左二)在食堂与大家吃饭。欧东衢摄

几年前,谢三英还住在山上,家里是贫困户。

生于1989年的谢三英,是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林场组村民,她祖先都在大山之中守着贫瘠的土地生活。以前家里的人均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为了多赚钱,谢三英选择去广东打工。

2012年,谢三英的家从大山之中搬迁至山脚下的拉片移民新村,她也结束了打工生涯,加入当地的旅游公司,为游客进行民俗展示和歌舞表演。

“现在每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而且不用离开家,我还是很满意的。”

从山上搬到漂亮的新家,谢三英不需要花费一分钱。而且,房屋的修缮费用,政府也给予80%的报销。

新家所在的拉片移民新村,离表演场地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每家都是一幢二层小楼,厨卫水电齐全。说实话我心里很羡慕,在北京的话,我一辈子都住不上这样的房子。
拉片移民新村全景。欧东衢摄
谢三英走在拉片移民新村的道路上。张传奇摄
谢三英在新家的阳台上整理衣服。张传奇摄

聊天中她说道,她家在山上的老房子还在,可以带我们去看看。

我们喜出望外,这真是很难得的事情。之前做过不少扶贫采访,但是能同时能看到新、老房子的情况却不多。

徒步上山,将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谢三英的老屋子。

谢三英所在的拉片村林场组原有12户,2012年全部完成了下山搬迁。但是有几位老人还愿意住在老屋里,她公公婆婆就在其中。
我们跟着谢三英去她山上的老房子。
谢三英和她婆婆坐在老屋的门前。张传奇摄
老屋一角。 张传奇摄

老屋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里通电,但是没有自来水,取水还需要走一公里的山路。在山里与外界交往不便,是她家世代贫困的主要原因。

我们拍了一组拼版照片,让谢三英出现在老屋和新房相似的景别中,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其中的差别:
上图:谢三英站在老屋门前。下图:谢三英站在新居门前。欧东衢摄
上图:谢三英在老屋的客厅内。下图:谢三英在新居的客厅内。欧东衢摄
上图:谢三英在老屋的水缸前舀水。下图:谢三英在新居大门前使用自来水洗手。欧东衢摄
上图:谢三英走在老屋旁的小路上。下图:谢三英走在拉片移民新村的道路上。欧东衢摄

不需要资料照片,我们同一天拍摄的照片,就能体现强烈的对比,这是瑶山乡村民短时间内生活变化的体现。

还有一段视频,能看出老屋和新房的反差。

视频拍摄:欧东衢   编辑:吕迅


近年来,当地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结合自身情况开始易地安置移民,让移民就近就业,集中就学、就医,实现脱贫致富。目前,瑶山乡已帮助352户1231名瑶族同胞通过移民搬迁,顺利实现了脱贫。



谢三英站在老屋的门口。 张传奇摄

据乡里的干部介绍,相对于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瑶族相对保守,与外界交往不多,往往住得偏远,是脱贫的重点。

从山上下来,谢三英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离开的时候,我想起了我认识的一位瑶族同事。她与谢三英年龄相仿,但已经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小仙女”了。

我想,谢三英的下一代,也会有“小仙女”般灿烂的人生吧。


入乡


记者:张传奇 欧东衢



    关注 新华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谢三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