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 山区小学“脱贫”记

 

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黄孝邦是有名的“下乡记者”,他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农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他持续关注的一所山区小学的脱贫故事。五年来,他走访这所小学30多次,用镜头更用深情记录了这里的变化。...

入乡
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黄孝邦是有名的“下乡记者”,他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农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他持续关注的一所山区小学的脱贫故事。五年来,他走访这所小学30多次,用镜头更用深情记录了这里的变化。



弄勇小学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大石山区深处,始建于1964年。学校地处的七百弄山区曾被称为“除沙漠以外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狭小的校园肩负着附近22个村屯的孩子小学阶段教育的重任。

第一次去采访是2012年7月4日,我从南宁驾车4个半小时到学校。学校坐落在山间的凹地里,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围墙,进村的路从校园中间的泥土篮球场穿过,几间低矮潮湿的平房就是学生宿舍,每间宿舍要挤三四十人,一个床铺也是三四个人“共享”,老师们则“寄宿” 在村里的五保楼中。



△这是弄勇小学所在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2016年6月1日摄)。





△2012年7月4日,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背着各种生活用品回家。

那时,全村只有一条通往村部以及学校的水泥路,10多个屯都没有通路,全校250多名学生,大部分人每周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步行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7月4日当天是期末考试,学生考完试就放假回家。我跟随弄顶屯的孩子们回家,一路攀爬、拍摄,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全身衣服已经湿透,手脚不停颤抖。当时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以后再也不想爬这样的山路了。但是后来,我还是决定记录更多这样的上学路。几年下来,走山路、爬悬崖已习以为常,有时候一天要爬三四次山路。随后五年中,我以弄勇小学为基地,对周边多个村屯进行蹲点拍摄。夜宿农家已成为常态,老师宿舍、教室、办公室、汽车上、老乡家里,我都睡过。



△2012年9月3日,在弄勇村弄顶屯,孩子们带着各种生活用品爬“天桥”上学。2014年4月,大化瑶族自治县投资130多万元修建的砂石路投入使用。弄顶屯、弄朝屯的30多名学生步行半小时就可抵达学校。



△2012年12月26日,同学们挤在宿舍里准备睡觉。



△2012年12月26日,几名学生在弄勇小学打乒乓球。他们身后就是当时近200名学生的宿舍。2014年9月,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已经搬进了新建的5层宿舍楼。



△2012年12月27日,学生们在水柜里提水洗漱。现在,学校修建了大型水池,用水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2012年12月27日,学生们将装好米的饭盒放进锅里。淘米、入锅是那时孩子们每天上课前都要做的一件事。现在学校建好了新食堂,学生们每天放学后就能吃到准备好的营养餐。

五年里,广西投入巨资推进的教育扶贫工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惠泽弄勇小学。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水柜、洗澡房、图书室、厕所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有来自广东、北京等地的爱心人士为孩子们送来文具、床架、棉被、校服等学习生活用品。随着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往昔贫困落后的学校在大石山区扶贫攻坚工作中实现率先“脱贫”。



△2013年12月19日,同学们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学校的宿舍楼正在建设中。



△正在建设中的弄勇小学(2014年5月3日摄)



△2014年7月2日,学生们在教室里的课桌和床架上睡午觉。学校的宿舍楼正在建设中。



△2014年9月2日,学生和老师在新宿舍里安装床架。



△2014年9月27日,学生们搬运爱心人士捐赠的床架。



△2014年11月24日,学生们在新操场上准备做广播体操。



△2014年11月24日,学生们在新建成的图书室里看书。



△2015年1月7日,两名学生盖着公益组织捐赠的新棉被准备睡觉。



△弄勇小学夜景(2015年1月27日摄)



△2015年1月28日,学生们吃营养餐。



△2015年3月3日,在弄勇村弄顶屯,11岁的蓝国锋走在上学路上。2015年1月起,弄勇小学统一配置了席子、棉被等卧具,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负重”开学。



△2015年5月14日,男生们在窗外观看女生排练节目。



△这是同学们投篮的各种姿势(摄于2015年5月6日至26日间)。



△2016年5月26日,同学们在电教室里排练,为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做准备。



△2016年6月1日,孩子们在球场上打篮球。



△2016年6月1日,孩子们在水龙头下洗头。现在,学校修建了大型水池,用水比以前方便了许多。



△2016年9月1日,学生将旧课桌搬到仓库,准备换新课桌。



△2016年10月12日,孩子们在学习使用小相机。几个月前,来自北京“爱心同盟”的爱心人士为弄勇小学捐赠了一批相机,帮助学校成立“摄影梦想社”。

这两年,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大化县全面实施20户以上未通道路自然屯道路建设攻坚战,用两年时间,建设470多条屯级路,实现全县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告别“悬崖天梯”上学路。
 图文|黄孝邦 


△作者在弄勇小学指导一名男孩使用相机。
 
入乡·入镜·入情
栏目主持|张传奇
编辑|张传奇  吕迅


    关注 新华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